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甫酷爱《世说新语》,杜诗中多处使用《世说新语》中事典。杜诗用《世说新语》事典方式多样,多用于描写景物、叙述交往和抒发个人情感。杜诗善于叙事和语言精警的特点显然受到《世说新语》的影响。杜甫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文化人格的典型代表,更是对《世说新语》精神和魏晋人格的继承与超越。杜甫对《世说新语》的接受机制涉及各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郑珍诗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主要是学习杜诗的。杜诗在塑造典型形象时通常是运用"看景入细入微"的细节描写来达到传神的效果,这一技巧被郑珍很好地学习继承,且同样运用得炉火纯青;杜诗以民间俗语口语入诗以及讲究炼词炼律的艺术技巧、高超的"点化"艺术技巧等,也被郑珍兼收并蓄,从而使自己的诗歌在语言的运用上与当时宋诗派其他诗作迥乎不同而独步诗坛。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在其诗文中运用典故的基本内容主要是事典与语典。事典与语典计可概括为"有运用中国历史事件的事典","也有运用古代传说的事典"和"有运用名人名言的语典"等4个方面;而在具体运用典故时,则主要是"有以句子形式出现的典故""有以谚语形式出现的典故"和"有以短语形式出现的典故"等8种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4.
历代对唐代碑志是否"谀墓",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实际上"谀墓"乃是碑志作为一种文体内容上所固有的特点。韩愈、柳宗元等唐代文人撰写碑志的态度是慎重的,对人物的叙写基本符合史传"实录"精神;虽然部分碑志对墓主有些不太过分的溢美之辞,但大多数墓志是"谀"而不"迂",更不滞于一端,表现出传记文学创作的独特艺术价值;唐代碑志是否"谀墓",需从当时的社会风尚、墓主家人的心理、墓志铭的文体特点以及作者的创作思想和个性等多方面加以考察,对其应给予"同情"之理解。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梦境叙事构成了《海上花列传》独特的文体风貌。梦境虽为中国古代文人惯用的意象,但在《海上花列传》中,作者把梦境作为一种修辞话语应用于文本叙事结构的搭建,这既是对中国古典小说叙事结构的化用,又是具有创新意义的。本文以为梦境叙事在《海上花列传》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片段连缀式"的情境结构、"窥视话语"的运用以及"没头没尾"的断章风貌。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杜诗宏大的历史性叙事的基本特征:1、在题材上注重选择反映民族兴亡的宏大的历史题材;2、在叙事方式上采用司马迁《史记》中褒贬善恶的“春秋笔法”;3、在叙事手法和修辞技巧上向史传等叙事文学的借鉴。本文认为,杜诗作为“诗史”的重要价值,一方面体现在杜诗具有一定的鉴知与教化功能,另一方面又由于杜诗的“虚构”特性,从而又使杜诗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这正是杜诗千百年来备受推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元叙事把叙事本身作为叙事对象,用"无限可能"式的叙事结构代替中心式的叙事结构,通过对秩序、体系、结构、中心进行消解以产生审美愉悦,导致人的自由意志的建立和解放。在《万寿寺》中,王小波运用后现代元叙事手法从一个奇异的角度解构现实社会的秩序和体系,消解其貌似神圣的荒谬性,建构一个纯粹人性的精神家园。这个精神家园的建立是一个祛魅过程,不但消除了异化导致的一系列后果,还揭示了诗意栖居的可能,彰显了人性的美好和尊严。  相似文献   

8.
苏辙论杜     
宋代是学习杜诗、研究杜诗的兴盛时代.本文就苏辙评论杜甫及其诗歌的意见进行了评述,具体内容有三:对杜甫多难的人生表示深切同情,指出杜诗成就的取得与其多难人生密切相关;高度评价杜诗成就,表现出扬杜抑李的态度;特别推崇杜诗的叙事技巧,提出了诗歌叙事的典型问题。苏辙论杜,既表现出苏辙的个性,也代表了宋人论杜的一般意见.  相似文献   

9.
伍可娉的小说创作或可看作"海外华人民间写作"一派的典范,其特征和价值与"原生态"审美高度吻合。以《要嫁就嫁金山伯》为例,其"反叙述"叙事品格、"话本式"叙事方式、"华侨体"叙事语言、"原型化"人物形象等,将一种看似无为的民间写作提升为一种范型,在彰显"原生态叙事"特征的同时,也昭示出该类写作的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以宋人对待杜诗态度出发,力图从狂热和误读的角度重新审视宋人学习杜诗的情况;通过分析宋人对于杜诗疯狂崇拜造成阶段性的批评缺失,以及宋人对杜诗穿凿附会的解读,主观预示的"误读"等方面,在一个侧面展现出宋人学杜诗中存在的诗学缺陷和不足,简要解析出现此弊端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盛唐至今,学界对杜甫及杜诗的负面评价一直存在,但学人多有意或无心的将其简单地加以边缘化或视而不见,从而形成杜诗研究的缺憾。历代对杜甫的批评主要表现在"迂阔"、"好发大言"等。就杜诗而言,则主要病其"拙粗"和"巧纤"。明清以来,则又有多人以"格调"、"神韵"立论,对被宋人所谓"诗史"说加以垢病。推而论之,历代攻杜、扬杜之观点,实为古代诗论中强调意境含蓄、格高调远之一方与强调以炼字琢句、段落开合、彰显主题之另一方的交锋,也是唐宋诗之争的个案显现。对其进行研究,不惟在杜诗研究领域,而且在中古以降的诗学史上都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遗山碑志文以记叙事情为依托刻画人物,每一篇碑志文都是一篇成功的人物传记。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多角度叙事手法,撷取传主个性特征的主要方面品议人物;选择典型的材料,详略得当地品题人物,叙写事情;在叙事的同时,辅之以议论,出语精警,见解独到,议论和叙述紧密结合而互相印证;选取具有奇异色彩的传说状写人物,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文史互证"的学术方法,源于钱谦益的《钱注杜诗》,后来由陈寅恪发扬光大。在陈寅恪的史学研究中,他最擅长将诗人的文学创作与当时反映的历史事实来相互证明。林霆的《被规训的叙事——十七年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研究》(北岳文艺出版社2014年,以下出自本书的引文,均只注明页码)一书,在学术研究方法上就采用了陈寅恪"文史互证"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第十"排比铺张"与元稹评杜诗的"铺陈"比就其长篇排律言。"铺张"指铺排张扬,"铺陈"指铺排陈述,前者贬而后者褒。其恶喜不同的成因在于不同的时代风气。改"陈"为"张",与元稹原意不符。其实对于杜诗中的"连城璧",元稹也有所识,且达到六义性情的高层次。  相似文献   

15.
杜甫在宋代备受推崇。杜诗中塑造了大批典型意象,相较于宋诗多喜其中的鹰、马等硬朗意象,宋词偏取诸如"鸣鸠乳燕"、"引雏巢燕"、"留人樯燕"、"衔泥归燕"以及"江城归雁"等纤巧意象。除此而外,杜诗中的"豪爽少年郎"以及《醉时歌》中的人物意象群等也颇为宋词所关注。  相似文献   

16.
唐以前的碑志在不断发展变化中逐渐形成了呆板而固定的格式。中唐韩愈一扫传统墓志死气沉沉的局面,根据塑造人物性格和创作的需要,或吸收人物传记的手法,或将传奇志怪因素融入碑志创作,丰富了其艺术内涵,人物形象也更加的丰满,使这些碑志成为一篇篇生动的人物传记。  相似文献   

17.
"恶魔式"话语是《杀夫》和《金锁记》在叙事中最显著的特点,两部小说文本的共同特征是:空间地域的恐怖梦魇、人物形象恶魔般的呐喊与反抗。李昂和张爱玲借助这种独特的叙事手段,宣示了自己女性主义文学的价值观,并试图在"恶魔式"的叙述话语背后,彰显出对女性主义文学中女性命运的再诉说。  相似文献   

18.
唐传奇中"诗笔"的运用,是其"文备众体"的艺术体制中历来最受瞩目的特色。作家在小说的创作中努力把"诗笔"纳入小说的叙事框架,将诗学文化的意境说运用到小说的创作中去,使小说的叙事境界具有诗情画意的美感,并用浓郁的抒情环境帮助叙事,使小说这一叙事性文体闪现出诗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19.
"十七年"期间的长篇小说创作中存在一种以正反面人物截然两分的模式为基础的叙事结构,它具有与中外文学、文化经典中的"神话"叙事结构形式相似而意义迥异的特点。在形似的叙事结构中,前者的正、反面人物和中间人物替代了后者的神、魔和被诱惑的神造物,相应地,前者的人性局限也被置换为超验的神性和魔性。这种形似而质异的关系,显示了"十七年"长篇小说叙事结构深远的传统渊源背景和普遍的社会现实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不同注家对杜诗中"他日"一词的理解存在很大分歧,甚至是在同一首诗中解释也可能完全不同,以至于相反。"他日"一词最早大约是出自叶左传曳,有三种基本含义,但是各个含义在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并不相同。到了唐代,"他日"一词的含义主要是指野将来冶要要要相对于诗人作诗那一刻的将来。杜诗中"他日"一词的含义就是如此,指向杜甫作诗那一刻的将来。杜甫以后一千多年中"他日"一词的用法大体如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