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猫怕什么     
有机会一定要和孩子们玩玩这个游戏:让孩子把“老鼠”一词快速地重复读十次,当他一读完,立即问他:“猫怕什么?” 几乎所有孩子都会回答:“老鼠.” 有趣的是,你跟成年人做这个测试,结果也大同小异,绝大多数人会回答你:“猫怕老鼠.”为什么会这样呢? 心理学家分析:当一个人不断地重复做一件事,或叫喊同一个词时,他的智力很自然地在重复过程中持续下降.当他的智力下降至某一个临界点,他的判断力也会跌到低点,于是他的判断便会出错.  相似文献   

2.
墨菲法则认为:“如果某事可能会出错,就一定会出错。”这个法则的来源是:1949年美国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的上尉工程师墨菲和他的上司斯塔普少校进行了一次火箭减速超重试验,实验中因仪器失灵发生了事故。在分析事故的原因时,墨菲发现是由于一名技术人员将测量仪表装反了。由此,他得到的教训是:如果做某项工作有多种方法,其中有一种方法会导致事故,那么一定有人会按这种方法去做。在事后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斯塔普将其称为“墨菲法则”,并以极为简洁的方式作了重新表述:“如果某事可能会出错,就一定会出错。”墨菲法则揭示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及自…  相似文献   

3.
《科技新时代》2009,(10):28-28
自动修复划痕的车漆 著名的“墨菲法则”说,任何可能出错的地方都一定会出错。据此推断,把一辆新车停到商店门口,就一定免不了会被购物车划伤。不过用不了多久,你就不用再为此担心了:只要驾着车在阳光下开上一个钟头,汽车上的油漆就能自我修复。  相似文献   

4.
有一个经济学的笑话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笑话是这样的:两个人在森林里碰到一头饥饿的熊,其中一个人转身就跑,另一个人喊道:“逃不掉了,熊跑得比我们快”。跑的人回答:“我跑不过熊,但我跑得过你。”  相似文献   

5.
墨菲定理:凡是有可能出错的地方,就一定会有人出错。研究人为致灾因素,通过预先的一些预防和控制手段,防止人的行为失误,进而达到防止人为差错。为此,我们将煤矿矿工的可靠性研究限定在自身和外在环境影响下,并以定量的数据加以权衡,建立人的安全行为模式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相似文献   

6.
《今日科苑》2007,(3):48-49
美国作家阿尔弗雷德·贝斯特在小说《没有面孔的人》中,曾经设想的“移除大脑记忆法”,将一个人过去的记忆消除,重新开始生活的想法,如今很可能变成了现实。据报道,几年来,俄罗斯警方在卡路加、新西伯利亚、莫斯科等地屡屡发现“失去身份记忆的人”,但他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对计算机技术富有天赋,一点即通。大千世界中,究竟有无“失忆人”?这些人为什么会突然失去  相似文献   

7.
据国外媒体报道,身为天文爱好者的一名荷兰小学教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气态天体,一些人将它称作“宇宙幽灵”。这个天体中间有一个洞,可能是一种新型天体。  相似文献   

8.
周末,广场的一角被人流围得水泄不通。一个高个、清瘦的老头在地上放了一张普通的彩色纸板,不到一刻钟.便吸引了一大帮人。他到底在纸板上写了什么呢?这是一封别有趣味的挑战书。“半小时内,谁要能毫不出错地从1写到360.立刻奖励人民币100元!若失败,则须自愿输出20元人民币。每人一次,绝不耍赖!”  相似文献   

9.
最优秀的人不会主动来找你,他们往往有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太阳马戏团”的星探团队,前往世界各地网罗人才,建立了一个包含全球3万名艺术家的巨大数据库,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一场节目的演出者。除了“星探”,“市场研究者”和“合同谈判者”也是这个团队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0.
校园麻花辫     
含笑九泉倒语Z上语文课时,老师经常问大家一些相关的成语。“你们可不可以说出一个成语,来形容一个人很开心的样子。” 过了一会,一学生兴奋地说:“我知道了,含笑九泉!”全班同学差点昏倒过去。二了爸爸爱说“倒语”,诸如“锅子盛在汤里”、,“拿地板把扫帚扫一扫”等等之类的言语,在他来说理所当然。可能长期受其熏陶的结果,一天晚上吃鱼时,我脱口而出:“要命,我喉咙卡在骨头里。”引得旁人喷饭。事有凑巧,第二天语文课上,先生为论证一论点,摇头晃脑,微眯着眼道出一惊人之绝句:“俗话说嘛,三个诸葛亮抵汕企臭皮匠。”全堂哗然。安静 老师…  相似文献   

11.
科技快递     
彭文 《百科知识》2014,(8):11-12
俗话说“一心不可二用”,日本研究人员利用猕猴实验从科学角度证实了这一说法。人在同时干两件事情时,往往不是出错就是多花时间,这种现象被称为“双任务干扰”。但在“双任务干扰”下,脑内到底是怎样的情形则一直没有弄清。  相似文献   

12.
“更正”所留下的“遗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期刊难免出错,为对读、作者负责刊出“更正”是必需的,然而也留下了“遗憾”:①难以发挥“帮助读者避免接受错误信息”的功效,②读、作者不满意,③编辑受委屈。文中通过揭示这些“遗憾”,认为“更正”不是挽回损失的良策,要想不“更正”,关键在于“不出错”,出一本无错的期刊是每位编辑应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一位哲人曾说:“成功和失败,都是人生的十字路口.‘从零开始’才可能有永远的新天地。”另一位哲人则说:“一个人可以弃旧图新,可以再接再厉.都不能‘从零开始’,因为历史是一个永远的存在。”在这里,笔者赞同第二个哲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15岁的何元欣被人称为“捣蛋专家”,可他曾喜获武汉第十届“十佳少年”称号,不久前,他又给了人们一个惊喜:才读中学的他,获得mcse认证,成为我国五个小网络工程师之一。笔者去采访时,仍很担心,希望他今天不要有麻烦。因为他曾兴奋地对笔者说:“家里又买回了一台笔记本电脑,我很想把爸爸新买的电脑拆开看看。”何元欣这位“十佳”跟我们想象的“十佳”可能不大一样,因为他是个令父母头痛的“捣蛋专家”。之所以在“捣蛋”后加个“专家”,是因为他“捣”出了名堂、“捣”出了水平,“捣”成了一个让父母由“头痛”变“喜欢”的好孩子。他不是那…  相似文献   

15.
1.怎么能知道免疫系统能力下降? 可能的警报是:经常感冒、皮肤出现问题以及出现疱疹。经常觉得疲惫也可能是抵抗力下降的一个迹象。 2.有些人的抵抗力是否比别人强? 在“抵抗力”问题上,妇女由于有雌激素而比较强,因为雌激素能捕捉对肌体有害的“自由基”。但是,这种保护作用是不稳定的,它随激素周期而  相似文献   

16.
霍比特人是《指环王》世界里的小矮人,身高往往不超过1米,也被称为“哈比人”.但是奇幻往往是有现实背景的,地球上曾经还可能真的存在过这样一群“霍比特人”呢! “霍比特人”人?岛屿矮化? 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东面,有一个数百万年来从未和大陆接壤的岛屿——弗洛勒斯岛,这个岛屿的面积大约有我国宝岛台湾的一半大,一直在印尼诸岛中默默无闻,直到1998年.  相似文献   

17.
知足,知不足     
不管多么优秀的人,总有所不足,有所不能,有所不及.一个政治家不可能处理好改革中的每一个细节,一个科学家不可能精通科学的每一个领域,一个企业家不可能占领每一个市场,一个文学家也不可能写好所有种类的作品,一个旅行家不可能走遍世界的每一个乡村……这就是任何一个人都有不足. 懂得自己的不足,就会懂得贪图无所不能,只能一无所能:试图无所不知,只能一无所知:企图无所不有,只能一无所有.  相似文献   

18.
肖峰 《青海科技》2003,10(3):61-62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的一生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适应的过程。适应的问题无时不在,不可避免地存在于我们的生命历程中。生活不可能静止如水,波澜不惊,我们时时都会面对各种变故;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一马平川,我们会遭遇挫折和失败;生活不可能总是如歌行板,水乡夜曲,我们也会碰到厄运。当变故出现时,当挫折和失败发生时,当厄运降临时,我们面对的首要问题便是:学会适应。爱因斯坦曾说过:“人的最高本领是适应环境的能力。”我们常说某人心理正常,又说某人心理不正常,那么,判断心理正常或不正常的标准是什么呢?有一种判断人们心理是否…  相似文献   

19.
1997年11月,自海外传来新闻:地球可能有个“胞弟”。国外有位科学家提出在太阳系可能存在着一个大小、质量与地球相近的星球,一些科学家认为这种假设是“有论据的”。人在地球上永远不会发现这颗星球,这是因为相对地球而言它始终处在太阳的另一面。此外,它围绕太阳运行的周期接近地球绕太阳的周期。因此,在地球上即使借助最强大的光学望远镜也窥视不到该星球。  相似文献   

20.
你知道吗?     
正为啥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多数人应该都有过这种体验,理智上明明知道某个人、某件事或某个场景是第一次遇到,但却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科学家认为,这可能与人的"提取记忆"出错有关。"提取记忆"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回忆",比如我们考试答题时,脑子里回想书本上的内容就是一个提取记忆的过程。当你认为你见过某物、某人时,其实就是你提取的记忆与现在面对的某物、某人匹配。大多数时,我们提取的记忆是正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