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特别增加了一段关于"重要概念"的教学建议,明确提出"围绕着生物学重要概念来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有助于学生对知识深入地理解和迁移应用",这对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并对高效生物课堂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本文拟从教学实例入手,探析初中生物重要概念教学中的策略并就此进行思考,与广大初中生物教师商榷。一、利用直观事实,促进概念的理解初中生物重要概念教学,要遵循直观性这一重要原则。直观性往往基于某些生物学事实,这些事实可以是教材上的,也可以是教师在课外收集的,或者是学生在生活中所发现的,具体可以  相似文献   

2.
"概念转变"这一术语表明这样一个事实:通常学生的前概念和生活中关于科学现象的认识,与即将学到的科学概念和原理是有很大差别的.科学学习是学生关于自然现象的原有概念的发展或转变的过程,而不是新信息的点滴累积过程.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概念转变是主要的教学任务.如何促进概念转变?首先,教师需要营造一个能够支持概念转变的学习环境,例如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互相讨论的机会.其次,教师要选择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3.
当前以具体事实为中心的科学教育实践存在着一些弊端。超越事实的科学课教学的基本内涵是指:在科学课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以具体科学概念和概念性观念为核心,以具体事实性知识和主题为工具,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并最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改进当前以具体事实为中心的科学教育实践的策略是:改进现有的课程设计与编排;在科学教育中关注科学史的内容;改善教师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4.
正"理性思辨"与"活动体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双翼,而其中的"理性思辨"更是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因素。不管是动手前的研讨还是探究后的交流,都是学生思维高度参与的过程,教师有效的引导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科学概念的建构和迁移。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进行了基于事实的"聚焦式思辨"引导策略的实践。"基于事实",就是要凸显科学学科的本质——对证据的追求和对证据的尊  相似文献   

5.
科学概念是组成科学知识的基本单元,是科学知识结构的基础.科学概念的教学是中学科学教学的关键.以往教师对概念教学的方法是"讲透概念,再做练习"或"精讲多练"来建立对概念的理解,这导致学生概念运用能力较弱.而新课程要求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概念建构过程,以达到科学概念的建构的目的.因此.如何将科学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可以学习、教师能够把握的具体概念,概括形成概念或一般的原理,将事实性目标转化成科学概念,已成为各国科学教育的热门话题.加强对科学概念教学的研究,有助于解决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下笔者以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电压的测量>中"电压"的教学为例,阐述科学概念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物学》2005,21(7):34-34
以探究的程序来进行教学,它是围绕具体训练的概念和方法而建立的。教师的任务是通过强调探究过程并引导学生加以反应来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教师应当注意.自己的中心任务并不是确定某一事实,而是要鼓励学生从事科学探究的严谨性。教师应当努力引导他们提出假设、解释资料和形成构想,而这些正是解释现实的基本方法。另外教师还应当创设合作的、认真的研究气氛。  相似文献   

7.
孙丰 《江西教育》2022,(15):28-29
在初中数学课时教学中融入"大概念",能让课堂更具迁移性、应用性、结构性和整体性.教师可以从"导入""探究""应用""总结"等环节入手,具体展开"大概念"教学.同时,要充分应用"大概念"的育人功能,对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行整合,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8.
在今天的课程改革大潮中,宏观上,要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主体位置,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那么落实到具体的微观层面上,我们的教师就应该也必须关注学生的前概念,使它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经验结构的基点和"脚手架",在日常的教学中将学生的前概念视为科学概念的基点和起点而加以尊重和利用。  相似文献   

9.
学生在开始学习化学时,对物质微粒有关概念的形成主要表现在对宏观事实的微观想像上。在一般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做实验(如品红扩散、氨分子运动),让学生从具体实验现象的例证中,通过想像去构建物质微粒及其运动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正>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习惯于讲授的教学模式,习惯于讲解科学概念和事实,而忽略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能力,这不利于学生提高科学兴趣、加深科学概念理解和提升科学能力。新课程以来,大多数教师采用探究的教学模式,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对探究教学模式的理解不充分,部分教师出现了"遇问题必探究"的现象;课堂时间节奏掌控不好,往往又导致探究过程因下课而中断,探究模式的教学效果不佳。针对这些问题,应结合小学生  相似文献   

11.
尝试构建基于大概念的初中科学大单元整合教学框架,具体流程为“整合单元教学内容,提炼单元大概念—整合科学素养目标,表征单元大概念—设计整体情境任务,落实单元大概念—设计整合性评价,评价单元大概念”,并以“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为例,具体阐述了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教学的内涵、实践流程以及效果分析,为一线科学教师进行大概念单元整合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的中学化学新课程降低了对化学事实性知识的学习要求,突出了对科学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和基本观念的形成。化学学习的重心从背诵、记忆具体事实及概念原理转移到理解可迁移的核心概念和对更为根本的学科知识结构进行深层理解上。促进理解的中学化学教学围绕化学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展开,把事实性知识当作促进  相似文献   

13.
<正>概念是组织起来的经验,是基于事实、事件、特性、感知信息进行分类、推理和抽象出来的知识,它使我们能有效地认知、交流、发展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正确地理解、掌握概念是学好科学的基础,因此,在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概念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初中学生只有充分理解了概念,才能解释科学现象和解决科学问题,单纯的机械记忆是不行的。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是通过以下三种教学模式来开展的:(1)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又称为"满堂灌模式"。(2)教师提问、  相似文献   

14.
<正>概念在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抓住概念就不会在授课当中陷入零散的基本事实和基本现象当中,教师就会更多地关注普通知识背后规律性的知识,更容易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渗透学科本质,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本文以小学科学的"简单机械"这一主题为例罗列了基本事实和基本现象,归纳出概  相似文献   

15.
“概念转变”这一术语表明这样一个事实:通常学生的前概念和生活中关于科学现象的认识,与即将学到的科学概念和原理是有很大差别的。科学学习是学生关于自然现象的原有概念的发展或转变的过程,而不是新信息的点滴累积过程。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概念转变是主要的教学任务。如何促进概念转变?首先,教师需要营造一个能够支持概念转变的学习环境,例如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互相讨论的机会。其次,教师要选择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6.
科学概念是组成科学知识的基本单元,是科学知识结构的基础。科学概念的教学是中学科学教学的关键。以往教师对概念教学的方法是“讲透概念,再做练习”或“精讲多练”来建立对概念的理解,这导致学生概念运用能力较弱。而新课程要求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概念建构过程,以达到科学概念的建构的目的。因此,如何将科学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可以学习、教师能够把握的具体概念,  相似文献   

17.
<正>1教学背景模型与建模不仅是一种世界观,更是一种方法论,具有重要的教育教学价值。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把模型和科学事实、概念、原理、理论共同列为科学主题的重点,并将构建、修改、分析、评价模型作为高中学生的基本科学探究能力。当下,我国高中生物学科4大核心素养之"科学思维"就要  相似文献   

18.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科学概念的建构过程。前概念是学生对日常生活中感知的现象,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而形成的对事物的非本质的认识。这些认识往往是初浅的、不完善的、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它是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基础。在科学课上,教师就要以此为起点,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为建立科学概念收集丰富的事实。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前概念在不断经历检验和拓展,向新的科学概念转化。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获得了足够的事实材料,感性认识不断丰富,有了全面的事实就为抽象出科  相似文献   

19.
夏德军 《教师》2010,(17):51-51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物理教材中有很多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它们的发现和确立都是以实验作为基础,加以分析、推理、验证、综合而得出来的。物理科学伴随着物理实验的发展而发展。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指导学生做好各种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围绕大概念进行单元教学设计已成为当前学科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热点问题。针对大概念单元教学,笔者有两个重要的思考点。一是坚守"大概念引领性"的单元教学原则。大概念单元教学虽然指明了教学的新路,但不少教师的课堂实践还仍然在走老路,也就是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脱节,主要原因是没有找到有效的符合大单元、大概念的教学方法。落实大概念单元教学,教师应该站在核心素养培养的高度,而不只是满足于传授知识技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