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雷电灾害的成因分析及防雷减灾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风》2017,(3)
随着极端天气的不断增加,雷电灾害的危害程度已经发展为仅次于气象地质灾害和暴雨洪涝灾害,这种现象多发生于广大农村地区。通常农村地区的防雷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防雷技术发展水平低,农民缺乏较高的防雷意识,在防雷减灾管理方面较为欠缺,不能及时发布雷电预警信息,这些都会导致雷电灾害的产生。因此要适当普及防雷知识,加强农民对雷电灾害的认识,提高农民防雷减灾的意识,做好相关的防雷减灾工作,继而保证农民的正常生产与生活,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就对农村雷电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防雷减灾策略,以便相关人士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汶川、玉树地震为例,分析了目前我国地震灾后雷电灾害防御面临着防雷设施破坏严重、灾区信息传播受阻、临时避难场所防雷设施不完善等新形势,指出地震灾后雷电灾害防御存在着防雷减灾机制不健全、过渡安置点防雷设施建设缺乏统筹规划、灾区群众防御雷电灾害意识淡薄等问题,并提出了加强防雷减灾工作组织领导、灾区雷电灾害风险评估、防雷工程建设、雷电灾害预警信息发布、防雷科普宣传等地震灾后雷电灾害应急管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陶勇 《科技风》2012,(15):232
防雷减灾,利国利民.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既是雷电灾害的多发区,又是防雷灾害的薄弱区.本文通过农村雷电灾害的现状分析了农村雷电灾害的成因,进而提出农村防范雷电灾害的措施,以期提高广大农民的防雷意识,科学防雷.  相似文献   

4.
据不完全统计,仅我国每年因雷电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就在3000--4000人左右,财产损失不计其数,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高层建筑的迅速崛起,雷电造成的损失更为严重。如此这些都说明,贯彻防雷法律法规、提高全民防雷意识、依法行政、狠抓防雷工作,积极推进防雷减灾工作健康发展十分重要。而如何能够更好的完成国家赋予我们的防雷减灾使命,更好的遏制雷电灾害的发生,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因素,也是值得我们防雷人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群众防雷安全意识淡薄、防雷知识缺乏、防雷设施不完善等的雷暴高发区,雷电灾害频发造成的人员伤亡事故危害严重,为减少和避免雷电灾害事故进一步加剧,气象部门防雷减灾中心应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加强雷电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发布,完善区域内防雷设施建设,并加大防雷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增强公众防雷意识。  相似文献   

6.
浅谈十堰市雷电灾害原因分析及防御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它直接威胁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通过对十堰市典型的雷电灾害分类分析,指出当前十堰市雷电灾害防御现状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得出导致农村雷电灾害频繁发生的几个主要原因及农村防雷的防护对策,期望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将防雷减灾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7.
雷电是发生在大气中的一种自然灾害,我国每年因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数以万计。为了降低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一方面要不断加强雷电灾害的预警,另一方面要通过对雷电可能造成或已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价和评估,确定雷电灾害的高风险区域,合理设计雷电防护措施。由于那曲地区海拔较高,天气系统复杂,属于高雷暴区(雷暴日数为83.6d/a),广泛开展雷电风险评估工作迫在眉睫。笔者对那曲地区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方法、影响因子、存在的问题及建立科学化的评估体系进行介绍,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探讨性建议,以统筹指导防雷工作,提高防雷工程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8.
《科技风》2016,(1)
高原地区因为地形气候的特殊性,经常会在夏秋两季形成雷雨天气,使这些地方成为输电线路雷击灾害的高发区。本文将以甘孜州为例,通过解读输电线路经常遭遇的雷电灾害类型,以及雷电对输电线路的危害,提出一些如:架设避雷线、安装避雷器等防雷措施,以此保证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9.
曾武 《科技风》2013,(10):190
梁平县属雷电多发区,为减少雷电灾害事件发生,梁平县气象局建立并完善了防雷减灾体系,不断加强雷电监测预警预报服务,并积极开展防雷安全大检查,进一步提升了梁平县雷电灾害防御能力。面对梁平县当前防雷工作突出性问题,应加强防雷知识宣传,切实提高雷电灾害防御工作重要性认识,进一步强化防雷装置设计审核与竣工验收工作,促进雷击风险评估工作开展,强化防雷装置设计审核与竣工验收工作,严格落实防雷装置定期检测制度。  相似文献   

10.
浅谈新建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与审核验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电是发生在大气层中的声、光、电物理现象,雷电灾害如同台风、暴雨、冰雹、大风等灾害同属气象自然灾害,它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随着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高层建筑物越来越多,雷电灾害也时有发生,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微电子设备对雷电电磁脉冲的敏感,更使雷电灾害的危害程度加剧,经济损失剧增。为把雷电灾害减少到最低程度,我们必须增强防雷减灾意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各类建筑物的防雷接地装置可能出现与原设计标准不符现象,这样就会增加雷击危害,造成设备毁坏,通讯中断,严重的还引发火警,甚至导致人身伤亡等恶果,因此,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尤其值得我们重视。本文就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方法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仅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1.
雷电现象产生的高电压可高达数千千伏,常常引发各种雷电灾害事故。雷电现象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对于雷电灾害事故应该以预防为主。本文则针对电力系统的防雷保护问题,以降低雷电灾害事故率为目标,分析了高压电电力系统的防雷措施。  相似文献   

12.
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和开发是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新产业,应用太阳能热水器可以为用户提供生活用热水,解决居民洗澡用水问题,太阳能热水器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备设备。但是,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没有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中,管道设计不规范,在使用中经常出现问题,给居民带来不便,影响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和发展。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针对太阳能热水器管道设计安装与使用管理问题,提出如下看法。  相似文献   

13.
高层建筑物防雷设计与综合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静 《科技风》2011,(18):165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高层建筑物如雨后春笋般在城市中拔地而起,计算机、网络、通讯系统、微电子等高科技产品也成为建筑物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同时雷电灾害成为当今信息时代的公害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和社会的关心与关注。本文从防雷技术的角度,结合高层建筑物和电子器件的特点,对如何进行综合防雷设计、如何减少雷电灾害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论述。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家用太阳能热水器防雷安全隐患较大的现状,从防直击雷、防感应雷、安装模式等方面探讨对太阳能热水器进行有效防护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的电力输送系统中,10kV配电线路属于较为常见的类型,但这种线路不仅网络结构复杂,而且绝缘能力有限,这两项缺点令10kV配电线路在对雷电灾害的防护能力上相对薄弱,雷害事故的发生频率很高。因此,有必要分析10kV配电线路的线路特征,探究雷电对其的影响因素和相关防雷机理,结合应用经验和最新技术,优化现有的防雷措施,提高10kV配电线路对雷电灾害的抗性。本文将从理论上分析我国现有的10kV配电线路防雷水平,并提出优化建议,希望能对我国的电力输送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林区瞭望监控系统防雷装置的勘察和雷电灾害的可能性分析,提出了外部防雷、接地、等电位连接、屏蔽、电涌保护器(SPD)等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7.
雷电灾害长期以来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其对人类及财产造成的损失都是巨大的,是人类所面临的破坏等级最高的灾害形式之一。造成雷击现象的主要原因应当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如很多地方的居民缺乏对雷电灾害的防范意识,造成了雷击伤害。另外,受到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防雷技术达不到相应的标准,也是形成雷电灾害的重要原因。本文针对防雷减灾管理及综合防雷减灾技术的应用进行浅析,并对防雷减灾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谈论。  相似文献   

18.
从环流形势及影响系统、水汽条件、不稳定能量、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特征等方面分析了满洲里市2019年7月4日的雷电灾害形成原因,指出相关单位应在雨季前做好防雷设施安全检测,关注雷电灾害预警,及时采取雷电灾害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雷电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每年受雷击灾害的影响造成的损失不计其数,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现代防雷技术在预防和控制雷电灾害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技术的使雷电事故的发生率大大降低。本文结合河南省辰溪县防雷工作的实践,在正确认识雷电灾害的基础上,分析了现代防雷技术的相关措施,并探讨了该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使现代防雷技术能够切实的保障人们生产、生活的安全。  相似文献   

20.
最近这些年雷电灾害比较严重,所以在这种环境之下为了有效地防止雷电灾害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再加上一些防雷的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为了进一步的对于气象部门的防雷安全监管职能进行深化,以便于不断的提升,对于防雷技术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因此需要在全社会范围之内对于防雷工作予以更多的关注和重视。而研究简单的针对防雷业务综合管理平台的应用进行相关内容的分析,希望所得结果可以为相关气象部门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