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的实验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一个实验,但对甲醛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实验大多数人未做过,对其反应的详细情况并不了解。于是有人根据逻辑推理得出,其现象应当与乙醛的反应基本相同,应当有砖红色沉淀和二氧化碳气体生成。事实果真如此吗?请看以下实验探究结果。一、常温(20℃)条件下实验【实验1】取一支试管(直径为15 mm),加入2 mL10%的氢氧化钠溶液、2 mL 37%~40%的甲醛溶液、4滴  相似文献   

2.
伍强 《化学教学》2016,(1):55-57
设计了用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鉴别甲酸钠的实验,实验没有生成银镜、红色沉淀.设计了用添加氢氧化钠的银氨溶液鉴别甲酸钠的实验和不加甲酸钠的空白对照实验,实验均生成光亮的银镜,但反应液中未检测到碳酸根离子.故认为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与甲酸钠均不能反应,由此得出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均不能鉴别甲酸根离子的结论.同时提出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遵循这一实验事实,切不可误导学生.  相似文献   

3.
对新制氢氧化铜的成分,新制氢氧化铜参与反应的本质,乙醛、葡萄糖分别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的不同现象以及含醛基物质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4.
李传庆 《化学教与学》2013,(2):79+92-79,92
一般认为,钠与水反应的实质是钠与水电离出的氢离子(实际上是水合氢离子,下同)相作用生成氢气。但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欠妥,这里就该问题作一个初步探讨。一、两个实验引发的思考1.对这样一个实验大家都很熟悉:向硫酸铜(或其他铜盐)的水溶液中投入一小块金属钠,这时反应会迅速进行,反应后得到氢气和氢氧化铜,同时得到钠盐。我们知道,在硫酸铜水溶液中存在的微粒有铜离子、硫酸根离子、氢离子、氢氧根离子、水分子,  相似文献   

5.
原创题:含铜物质是化学中的重要试剂.例如利用新制氢氧化铜验证葡萄糖的还原性.Ⅰ.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的配制与应用: (1)实验室制取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的操作方法:在试管里加入  相似文献   

6.
<正>有机物的官能团可以说是决定有机物性质的"总指挥官",例如,醛基能发生银镜反应,能被新制的氢氧化铜氧化成羧基,醛基加氢生成醇羟基;醇羟基能与钠反应生产氢气,能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酯基,能在浓硫酸作催化剂并在加热条件下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不饱和的双键或者三键,能在铜作催化剂并且加热条件下发生催化氧化,生成醛基或者酮羰基等。掌握各官能团的性质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清楚每一步的反应类型,是解决有机化学合成题的关键。下面以一道有  相似文献   

7.
水的本质18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水是一种单质,1781年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首先发现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唯一产物是水,而水又能在直流电作用下生成氢气和氧气.因为化学反应前后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种类不发生改变,所以反应后生成的氢气中所含的氢元素和氧气中所含的氧元素,一定是水中所含的氢元素和氧元素.因此从电解水实验可以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李旭娃 《化学教学》2016,(10):87-91
不同教材对于碳酸铜在水中能否存在叙述不一.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实验探究,得出了碳酸铜能够在一定时段内存在的结论.碳酸铜不稳定,在转化成氢氧化铜的过程中增强了溶液的酸性.在多种反应的协调下,碳酸铜和氢氧化铜通过溶液中的Cu2+、CO32-、OH-的重新组合,转化成了碱式碳酸铜.分析和叙述了竞争反应和倒逼作用的特点,揭示了生成二氧化碳与生成碱式碳酸铜的反应分别进行的事实,从电荷平衡的角度分析和总结了化学式和反应方程式.对碳酸铜存在问题得出了较为合理的结论,并对教学中的有关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L-丙氨酸、新制氢氧化铜粉末为原料,合成了L-丙氨酸螯合铜。运用正交实验法获得了最佳反应条件,L-丙氨酸和氢氧化铜物质的量之比为2∶1的混合物在75℃下,pH=6.0的环境中,反应3 h可以得到产率为69.3%的产物。并用EDTA滴定法测定络合物中铜元素的含量,用化学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对其进行结构确认。  相似文献   

10.
金属钠与硫酸铜水溶液反应,生成什么产物?有人按照金属活动顺序或金属的标准电极电位,认为产物是析出金属铜,反应式写为: 2Na CuSO_4=Na_2SO_4 Cu↓这种写法是错误的,因为不符合实验事实。实验事实是:当我们把金属钠投入硫酸铜水溶液中,明显的看到放出氢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并没有金属铜析出。反应式应写为:  相似文献   

11.
在新装修的室内,甲醛很容易超标,长期吸入甲醛可导致心悸、失眠,严重的可导致白血病,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如何对甲醛进行定性的检测呢?高中教材中关于醛的性质主要有两个反应,一个是醛和银氨溶液在水浴加热的情况下发生银镜反应,可以用来检验醛基;另一个是醛和新制的氢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也可以用来检  相似文献   

12.
以浓硫酸与铜共热买验为题材的命题,不少存在着背离实际的两种误解:一种认为,铜与浓硫酸共热时铜丝表面变黑,说此黑色物质是CuO;另一种认为,过量的铜与一定量的浓硫酸共热反应时,经一段时间反应后,由于硫酸的消耗和水的生成致使浓硫酸变为稀硫酸,反应停止,铜和硫酸都有剩余。这两种误解均源于作者未亲自动手做实验或对实验现象未作深入细致的分析。这种浮噪的教学行为严重地误导了学生和部分教师。  相似文献   

13.
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钠的性质教学中增加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演示实验,有利于学生巩固对钠的性质的认识。同时,使学生对初中学习化学的金属活动顺序有一个更全面、更科学的认识。然而,演示时将钠直接投入硫酸铜溶液中,由于钠与水的反应比较剧烈,产生大量的热使得刚生成的氢氧化铜分解成氧化铜。黑色氧化铜的生成既不利于观察蓝色絮状氢氧化铜沉淀,也不利于排除生成铜单质的可能。若在试管中完成该实验,产生的热量还会引发氢气的燃烧,造成安全隐患。下面介绍笔者经过大量尝试得出的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安全实验方法,供大家参考。1实验用品钠,2%硫酸铜溶液,煤…  相似文献   

14.
铜与浓硫酸热反应中黑色物质的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与浓硫酸热反应中黑色物质的成分山东邹县职工卫校(273500)樊振华大多数中等学校和高校无机化学教材都对铜与硫酸的热反应作了叙述,指明该反应为反应中生成的黑色物质,有人认为是CllO,3人认为是*uS、*u。S.为弄清其成分.我什做了实验:将Cll...  相似文献   

15.
新制氢氧化铜与乙醛的反应是高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实验,显示了乙醛具有还原性.最近有关对该反应实验条件、反应机理等方面研究的论文不时见诸报端,一个基本的共识是该实验勿需强调氢氧化铜浊液的"新制"而应控制在"碱性"条件下即可.  相似文献   

16.
教学中有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可借助于实验来解决问题,现列举三例如下:1.Na2CO3溶液与FeSO4溶液混合是生成FeCO3还是生成Fe(OH)2。有人认为是两种盐之间发生复分解反应。即Fe2 与CO32-,结合生成难溶于水的FeCO3,其理由是在溶解性表中FeCO3是不溶于水的物质。事实上这个结论是不对的。实验时将新制的  相似文献   

17.
1 问题的提出高一新教材“学生实验一”中,安排了由硫酸铜晶体制取氧化铜,然后用氧化铜代替二氧化猛作催化剂用于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以期达到对学生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做实验时,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a.滴加饱和氢氧化钠溶液时,对其用量把握不准。一则氢氧化钠用量不足,硫酸铜未完全沉淀,有剩余;二则氢氧化钠过量,使生成的氢氧化铜与过量的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溶于水的四羟基铜酸钠Cu(OH)2+2NaOH=Na2[Cu(OH)4]以至过滤后滤液呈现蓝色。b.硫酸铜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生成的氢氧…  相似文献   

18.
1 问题的提出 纤维素水解反应是化学教学中演示多糖性质的一个实验,在现行高中化学新教材第二册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中,都是通过水解产物能使新制的氢氧化铜变成绛蓝色溶液、混合物经加热后有红色沉淀生成证明纤维素水解最终产物是葡萄糖.  相似文献   

19.
为更好地了解氢氧化铜的分解温度,实验中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来新制氢氧化铜,然后从多方面进行实验探究,观察新制氢氧化铜沉淀的分解情况,并针对实验现象进行讨论,从而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20.
一、目的 运用氧化业铜在酸性溶液中生成的±1价铜离子发生歧化反应制岔金属铜溶胶。并观察胶体的相对稳定性。 二、原理 用醛类物质还原新制的Cu(OH)_2,可以生成红色的Cu_2O沉淀,再加入过量的酸,使Cu~ 歧化生成Cu~(2 ),和Cu,新生的细小晶体铜分散在溶液中,即形成黄绿色透明铜溶胶,具有十分显著的丁达尔现象。静置约半小时,溶胶有少量凝聚,产生黑色的粗颗粒铜沉淀,证明胶体分散系不如溶液分散系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