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马克思《资本论》里,资本不仅是个历史范畴、哲学和经济学范畴,资本也是一个生态学范畴。从生态学的角度看,资本在本质上既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同时也是能够带来剩余产品的使用价值,是二者的辩证统一。资本不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也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在人与人的经济关系上,资本的职能就是资本对劳动的利用和剥削;在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方面,资本的职能就是资本对自然的利用和剥夺。从长期来看,资本的本质和职能存在文明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人的本质及其实现是贯穿于人类思想史的终极命题,也是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指导生态文明建设,更从生态领域回应了人的本质及其实现的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嵌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之中,提出了环境就是民生、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一系列原创性观点,完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与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继承了“天人合一”生态观中人与自然在个体和社会双重意义上的统合,同时剔除了传统文化中的等级思想与迷信内容,将人从服从自然、服务于“天道”的客体地位中解放出来,赋予人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了对中国传统生态观的吸收与重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超越了西方生态思想中主客体对立、人与人之间对立的观念,将人与自然、人与人纳入彼此依存的共同体视域中,实现了对西方生态思想的反思与超越。从人的本质维度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在生态领域的嵌入与展开,实现了对人类思想史的接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已基本实现经济全球化,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空前的对立关系,也使得全球生态危机日趋严重。人类必须正视生态问题,重新思考人的本质的全面复归,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学思想,其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批判的考察中,揭示了自然系统本身、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有诸多相通之处。在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今天,以“天人合一”理念为参照阐释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于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价值意蕴,进一步加强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利琳 《考试周刊》2014,(67):15-16
生态学上的存在不仅是一种生物性的存在,一种社会性的存在,还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分别对应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自然生态体现为人与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生态体现为人与他人的关系;精神生态则体现为人与他自己的关系。《年轻的布朗大爷》以17世纪巫术在欧洲和新英格兰引起的精神恐慌为背景,提出在17世纪欧洲农业超自然崇拜和巫术大潮的冲击下,人类精神生态的恶化直至崩溃。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生态学日益引人关注、文学研究领域的生态批评方兴未艾的情况,进一步思考人文主义与生态意识融合的可能性。在人文关怀中渗透生态意识,论证二者在本质上的亲和性。从生态学中发展出的生态意识具有世界现的性质.生态学与人文学科的交叉渗透主要体现在以人与自然整一协调的准则取代人与自然二分的准则,以生态的世界现取代笛卡尔二分的世界现。人文主义与生态意识的融合也是如此。即在认识到人性与自然一致的基础上。提倡对人的精神关怀。而诗歌是人文关怀与生态意识关联最为密切的文学样式,这在中国现代文学诗论中有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6.
生态伦理的哲学意蕴   总被引:9,自引:9,他引:0  
生态伦理学以研究生态学和保护生态环境、对人类经济建设行为进行伦理评价为主旨。生态伦理学把道德的对象范围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领域扩展到人与生命和自然界的领域。生态伦理的哲学内涵就是:自然界是第一性的,人及其思想是第二性的;应在宇宙观、社会观、人生观的基础上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和发展;人是实践的主体,不仅对社会负有道德责任,而且对自然负有道德责任,是自然生命系统最终的维护者。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生态人学思想是人与自然关系在认识上的高度升华。它创造性地提出了立足现实的人,在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基础上阐明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互动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平等正义建构、人与自然生态一致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双重解放作为核心观点构成了马克思生态人学的基本框架。新时代面对人与自然显著的关系问题,可以展现出马克思生态人学思想的当代价值,不仅为推动中国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也从整个人类的发展角度,为应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8.
人的自然、社会、文化和精神多重存在的生态结构,成就了人与自然、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多重存在关系。在生态系统结构中,这种关系是趋向自由的。文艺生态审美在这多重自由关系中呈现着人的生态化的生命自由体验。在生态自由体验中的人类,能够从本质上认识自然,体认自然,能够真正地从生态意义上去体验人的生态性存在。  相似文献   

9.
森林文化作为以森林为背景的协调人与森林、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样态,本质上是一种生态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说,森林文化是森林生态文化;森林文化的本质和精髓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关系的现代性的本质是以人为中心的主体性,它是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也是造成人与自然相异化的哲学本体论根源。克服人与自然的异化、复归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需要在“生态人”的理论图景中给予前提性关照。“还自然之魅”需要在观念形态上重建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在思维方式上创建人与自然“主客一体化”的研究范式,在实践向度上用法制和生态道德来巩固人们的“生态人”理论信仰。  相似文献   

11.
王琴 《辽宁教育》2012,(1):44-45
“生态”,在辞典上通常指生物的生活状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生态伦理观”指人与自然之间整体协调发展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人对自然界应遵守的行为准则。“生态伦理观教育”即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教育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改变人们不恰当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2.
建设生态文明高校,既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生态文明高校表现为环境绿化园林型、建筑设施智能型、能源利用节约型、管理制度公平型、人际关系友好型、文化氛围学术型等特征。建设生态文明高校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人与人、现实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是一个与自然相关的概念。马克思主义理解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的实践活动。早期卢卡奇把自然规定为一个社会范畴是错误的,施密特把社会说成是一个自然范畴也并非科学。正确理解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对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引领和规范人的实践活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建设生态文明高校,既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生态文明高校表现为环境绿化园林型、建筑设施智能型、能源利用节约型、管理制度公平型、人际关系友好型、文化氛围学术型等特征.建设生态文明高校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人与人、现实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哈萨克族主要生活在我国的新疆地区,受到特殊的地理环境与多样化的历史文化的熏陶,哈萨克族的民族音乐不仅体现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还能够映射出整个民族的生态性格和文化内涵,在由冬不拉所演奏的宽广而又多变的民族音乐中,我们能够深刻体会到传统哈萨克民族在当地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一种民俗氛围,这包括着他们对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与精神生态的一种体现和追求。本文就是从哈萨克民族音乐之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的角度去分析当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从生态学的角度下探讨该如何进一步将哈萨克的民族音乐真正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6.
在追求现代化、城市化的过程中,社会发展遵循着资本无限增值的逻辑,导致了自然资源被过度地开发,生态环境遭受到大规模的毁灭,尤其是缺乏资本扶助的农村地区,不仅面临生态破坏,也面临人才流失、教育倒退、经济衰败的境况。在“生态正义”的呼唤下,农村学校必须正视生态教育,承担帮助学生重塑“人—自然—社区”之间关系的重责。本文倡导采用“农场”+“庭院”的教学模式,利用场地内的生态空间,通过布置研究课题,开展生态知识教育、生态劳动教育、生态文化教育的项目式学习,培养具有生态发展理念、热爱家乡、乐于奉献家乡的生态人,促进人—自然—社区之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的文明,是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高级文明形态,是一种生存本位的智慧表达,它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体验与深层觉悟;在当代生态文化视野中,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好方式和最积极的努力,就是建立一种生态——“绿色文明”的世界观,这意味着必须从根本上转换人类是自然界主宰者的角色,谋求并实现人与自然共存共荣、互利互惠的协调发展;作为一种生态智慧,这种努力表现为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提升,扩展为一种新的世界观,再由一种世界观落实为一种新的价值观,并由此引导主体自觉追求生态觉悟,树立生态道德观,建设一种新的社会文明,倡导一种新的生存与价值体验方式。  相似文献   

18.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千百年来人们不断探讨的问题。《资本论》作为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伟大著作,不仅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用哲学的观点向我们充分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提出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雏形。本文通过探讨《资本论》所阐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剖析其内含的生态哲学思想,深入探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调和。  相似文献   

19.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而生态批评以研究文学、文化与自然关系为课题,把生态与文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文学批评带来了一股新鲜活泼的自然之风。《复活》对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以及它们对人物思想、性格和行动等的影响的描述,为我们勾画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二元矛盾的搏斗图,体现了较高的文艺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生态哲学源于环境日趋恶化、资源日趋枯竭这一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从生态哲学的视角来看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上及其发展的方法上都体现了生态哲学的思想。转变生产方式,合理地上(生)产;改变不合理的消费方式,倡导绿色消费;恰当地运用科技,实现技术的生态化是强调生态哲学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