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教学内容创生:规定性要素及基本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用教材教学的实质是基于教材创生适性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规定性要素包括“主体”“资源”和“方法”三个维度,每一维度包括相应要素,共同形成系统。教学內容创生分为教学过程前的预设、教学过程中的机变与再生、教学过程后的系统改写。  相似文献   

2.
学生的课程创生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和帮助下,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积极参与校本课程或班本课程的决策、开发与评价以及学校课程的实施,并进行批判与反思,以达到对课程资源、课程内容、课程意义及课程目标等的创造与生成。学生的课程创生具有主体独特性、空间局限性、过程参与性等特征。学生进行课程创生有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校课程发展、推动课程改革进程等。为促使学生“能创生”“敢创生”和“善创生”,使学生的课程创生真正落地,教师要提供课程创生的环境和条件,学生要提升课程创生意识和能力,具备课程创生责任,掌握课程创生方法。  相似文献   

3.
以新课程改革为标志的教育改革,其核心理念就是“创生”.“创生”价值观,指师生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和变革性,充分挖掘潜能.创新的时代,需要创生的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借用教材渗透科学思维和方法的培养以及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和生存,使他们通过建立终身学习的信念和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来获得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生态式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强调通过相互作用而促进人的创生。创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生长。生长是有限的、线性的,而创生则是强调人的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独特性、新奇性。由此,在生态式教育视野中,教材不是“圣经”。也不只是“材料”,而是一个“对话”。为真正落实这样的教材观,教材必须重新设计。  相似文献   

5.
夸美纽斯认为课程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而知识的载体就是教材。课程即教材。教学指的是课堂教学。"用教材"和"教教材"的二者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而学科课程创生乃是教师平时为了达到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目的而进行的教案、学案编写的过程。这个创生过程一般体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创生;重建课程文本的创生;课程知识补充的创生等方面上。  相似文献   

6.
新的课程观认为,教师不仅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其还认为,教材是给教师完成教学目标提供的范例.是的,我们在审视教材的过程中发现,教材的编写确实有意识地给教师留下了研究和拓展的空间.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以课程标准为蓝本,以教材为例子,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思维水平等实际,对教材进行合理的选择、适当的补充、有效的重组,做到灵活地使用教材,积极地创生教材.当然,要想很好地创生教材,我们需处理好下面几对关系.  相似文献   

7.
传统外语教学依据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哲学范式,把教学理解成静态的预设性构建过程;现代外语教学秉承后现代主义倡导的生成性,把教学理解成动态的创生性构建过程,即讲求教育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创生性思维贯穿于外语教学的五大过程:需求分析是“学校—教师—学生”统一体的创生性价值取向;课程设计是“我—你”共生师生关系的创生性构建;教材开发是多元教学资源需求和多元教学手段的创生性整合;课堂教学是人本立场的创生性平等体验;课程评估是修正性指导教学的创生性管理.  相似文献   

8.
面对教材独特的育人价值,教师做好教材分析是“用教材教”的重要一环。教材分析的基本逻辑分别指向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三个维度。认识论维度揭示了“认知”与“筹划”的思维定位,方法论维度凸显了循证式设计,价值论维度阐释了双重价值意蕴。三维指向的教材分析突破了静态文本解读方式,创生出过程、问题、情境三维向度的实践形态,即把握动态过程,确立多主体的互动关系;指向问题驱动,生成认知结构的引擎;注重情境感知,创生意义的体验场域。鉴于此,生成教师的“行动哲学”,提升教师循证素养,促进沉浸式学习体验,应成为教材分析的现实策略。  相似文献   

9.
在依托教材从事数学教学活动的同时,需要对数学教材进行再一次的“深度加工”,通过对教材符合创造性原则的结构重组、知识创生、生活还原等,实现教材的“再度开发”,从而让数学教材在“创造性运用”中增值。  相似文献   

10.
随着当代文本解读理论的发展,教材文本解读遭遇到了文本解读中的诠释学困境,即文本解读中“复原说”与“意义创生说”之间张力的矛盾。本文从哲学诠释学的视角出发,认为教材文本的解读应以教材文本为中心,是多元主体视域融合、多元主体对话、多元主体生命意义彰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教师教材理解是课程理解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前提。教师教材理解是指教师基于自身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以及教材观,对教材意义的解读过程。从意义创生的角度,教师教材理解可分为意义复原式教材理解和意义创生式教材理解。从意义复原式转向意义创生式是教师教材理解的应然取向。  相似文献   

12.
课程标准和《科学》教材以新的教学理念给我们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前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是如何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拓展课堂教学空间,使教学内容与学习方法最优化,使教学产生更大的潜能。显然,教学过程不只是课程的实施过程,更应该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过程;教师不只是课程的实施者,更应当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者。  相似文献   

13.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现实思考,弹性设计教案,为学生生成性资源的重组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只有通过教师对学生“活”起来的“动”的“重组”,才能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使课堂教学实现师生积极、有效、高质量的多项互动。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课程创生过程,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这样,教师就由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转向“课程研究者”。但课程研究并非在教学之外另外抽出时间来做研究,课程研究不过是以“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以发表的方式公开讨论“问题解决”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教材选用取向与不同的教材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实践中,对教师如何选用教材一般存在三种观点:“教教材”、“用教材教”、“不用教材教”。这三种不同观点反映了课程实施过程中三种不同的取向,即“忠实取向”、“调适取向”和“创生取向”。教师对待教材的不同态度实际上也折射了他们不同的教材观。作为新旧两种不同的教材观,“材料式”教材观和“圣经式”教材观在诸多方面都显示出迥然不同的特点。但新的课程改革为教材观的转变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生存的土壤,“材料式”教材观将成为教师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基于机器深度学习的认识导致深度学习实践忽视知识创生和“问题发现”。作为人存在方式的深度学习是注重体验而非“占有”、强调思维解放与知识创生、关注问题发现素养培养的过程。在实践中,要树立人的深度学习观,设置发散性任务、培养创造性思维,坚持容错原则、促进知识创生,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激发问题发现,以实践“人”本体的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17.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新课程的教材开发政策鼓励一线教师自主开发教材。为了实现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教学多元目标,非课改年级的教师在使用旧教材时,更要注意教材的整合与创生。下面以“小括号”教学为例,谈谈对教材的整合处理。  相似文献   

18.
课程创生过程本身是教学过程,这一过程的目的是促进有效教学。教师对教材(课程)的研究工作通常包含备课、钻研教材等。透过现象看本质,教师的备课就是"以学生为本"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即课程创生过程。现代信息技术成为促进教师课程创生最有力的工具。教  相似文献   

19.
李永刚 《快乐阅读》2013,(12):81-81
新课改的最根本等的理念是:教育教学要以人为本,要促进人的发展,要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要体现这个理念,在教学中就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和把握新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运用“调、改、增”的方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重点是“调”。  相似文献   

20.
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课程开发过程,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课程创生是课程本质的内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基于教材、学生作品及师生互动中创生出有教育价值的新课程。教师的课程创生能有效地促进教师、学生及课程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课程创生不是随意而行的,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