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问: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梅雨潭》一课中有这么两句话:“但是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像是杨花了。”“杨花”是指的什么花呢?同教材的几位老师都说不清楚。我们先是看“教参”,“教参”上没有说。又查《现代汉语词典》和新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从教将近十年了,在以前,我和其他教师们一样,每上课之前,看得最多、研究得最仔细的就是一本教参。可是当我看了钱梦龙老师的话之后,改变了做法。钱梦龙老师说过,如果说教学要遵循什么“法”的话,《大纲》才是“宪法”,是根本大法,如果不把《大纲》研究透彻,教学就如同“盲人骑瞎马”。教参虽然也是根据《大纲》编定的,但其内容相对统一:每一课讲什么、怎样讲、学什么、怎样学,学生会有什么问题、怎样解答,最后布置什么作业及参考答案等有较统一的要求。老师们以同样的要求、用同样的方法和例子来教学,何谈创新?这样教参岂…  相似文献   

3.
目前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 ,老师们每上一课之前 ,看得最多、研究得最仔细的就是一本教参。记得钱梦龙老师说过 ,如果说教学要遵循什么“法”的话 ,《大纲》才是“宪法”,是根本大法 ,如果不把《大纲》研究透彻 ,教学就如同“盲人骑瞎马”。教参虽然也是根据《大纲》编定 ,但其内容相对统一 :每一课讲什么、怎样讲、学什么、怎样学 ,学生会有什么问题、怎样解答 ,最后布置什么作业及参考答案等都有较统一的要求。老师们以同样的要求、用同样的方法和例子来教学 ,何谈创新 ?这样 ,教参岂不成了创新教育的“羁绊”?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以…  相似文献   

4.
文学教育3题     
“小资产阶级虚荣心”与“人性的弱点”教读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分析玛蒂尔德的形象特征,我克隆了教参上的说法,说造成她悲剧的原因是其内心深处强烈的小资产阶级虚荣心。“老师,什么是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发问的是班上最爱思考的学生。“我同意您对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定位,但为什么非得给她贴上‘小资产阶级’的标签呢?现实生活中那些打肿脸  相似文献   

5.
故事一:感谢那天的雨上课铃声响过三分钟了,尽管我在讲台上再三地喊“:已经上课了,我们大家不要被窗外的雨所吸引……可同学们还是无动于衷,仍是看外边的雨。我思索片刻,来了灵感……我走下讲台,和同学们一起看雨,我突然问:“大家都看到了什么?”有的同学说“:看见雨了。”我追问“:雨中有什么呢?”同学们七嘴八舌“:雨中有操场、有树木……有几个老师在走路……”我提出新的问题:“我仿佛看见操场、树木……在幸福地笑着。谁能说说它们为什么笑呢?”同学们又七嘴八舌“:雨滋润了它们……洗净了它们……”我加重语气表示肯定,又提出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买 书 “有旅游方面的书吗?”小明问道。 “有。新出版的《旅游指南》。”售货员说。 “这书不行,因为我要去考察大西北,请问有《旅游指北》吗?”小明又问道。 ‘啊?” 忘记带枪 小明:老师,我忘记带铅笔了,没办法参加考试。 老师:小明,你对士兵上战场不带枪怎么看? 小明:那他准是当官的。 野 猪 生物老师正在绘声绘色地描66来之后述着野猪的形象,忽然发现有几个学生在交头接耳。他很生气,大声地说:“你们必须看着我,不看着我,怎么知道野猪是什么样子!” 父子不和 老师:同学们,今天的讨论题是‘怎样消除父子不和的…  相似文献   

7.
去年9月,外地一位朋友说他在书店里发现两本选集中有我写的那篇《家园如梦》,问我是否知道这回事。我有点不相信,便上网搜索,果然发现这篇发表在《散文》杂志、后来被《读者》等50余家杂志、报纸转载的文章不仅被好几个选本收录,而且非常醒目地出现在众多高考语文模拟试卷的“阅读理解”中。当我细心地看完附在《家园如梦》后的一道道测试题,真的大吃一惊。自己创作的文章,竟然连“理解句意”和“判断赏析正误”这样的题目都拿不准。我不得不佩服命题老师揣摩作者意图的“超强能力”,也不得不同情学生在解答题目时的茫然与无奈。我真的不知道,这种刻意追求“标准答案”的考试命题到底是在为难老师,还是在为难学生?它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到底有多大帮助?我不禁想起自己学语文的点点滴滴。从小学到高中,我们的语文课似乎都是这样一种模式:学习生字——解释新词——分析课文,在分析课文时,记叙文按“本文通过什么,叙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反映了什么,揭示了什么,赞美了什么,抨击了什么”格式进行选择性填空;议论文则依据“教参”预设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公式”照葫芦画瓢;而小说、诗歌、戏剧的分析呢,也是跟着“教参”亦步亦趋,不越“雷池”半步。如此...  相似文献   

8.
《泊船瓜洲》是北宋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传世名篇。全诗共四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文字浅显易晓,但诗中所深蕴的思想感情可能不易为人理解。比如诗的末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教参》上这样写:“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这句的意思是,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去呢?也就是说,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家  相似文献   

9.
师:(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渔夫的故事》.我想先来考考你们预习的本领.大家可以读课文,看注释,查词典,翻教参,做摘记,互相讨论,可以设想老师将要提哪些问题.谁备的时间为4分钟.师:现在请合上课本.我提几个问题,看哪个同学先答上来.第一个问题:这篇课文属于什么体裁?选自哪一部作品?请你上来准确无误地写出这部书名.生:这篇课文的体裁是民间故事,它选自《天方夜谭》.(在黑板上写《天方夜潭》.)(学生笑.进行订正.教师用形声字的知识讲解为什么得写“谭”而不能写成“潭”.)师:“天方”是指人名、地名还是国名?生:指国名.(读《现代汉语词典》中“天方”条目的含义,说明理由.)师:现在提第二个问题:这个故事里提到了几个人物?人物中包括鬼神.(学生情绪激动.有的回忆,有的动笔写,有的想翻书看.讨论中有说二人的,有说三人  相似文献   

10.
说异蛇     
《捕蛇者说》一文开头便写道:“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课本注曰:“是奇异的蛇。”“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教参》解释为“一种奇异的蛇,黑底白花纹。”到底何异之有?是什么蛇?还是不太明确。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学生不明白就要问老师,老师谁又见过这种蛇?为解决这一问题,多年来我走访了许多人,终于访到了一位湖南省永州地方的老人。他多次见到过这种蛇。他说:“永州(今湖  相似文献   

11.
在给学生上《建筑奇观》(川教《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一课时,我讲“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和京城三大部分构成。其中宫城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的皇宫,是北京城的核心……”这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问我:“老师,宫城为什么又称紫禁城?”此语让我一愣,说实话,课本上没有,教参上也没讲,  相似文献   

12.
初识《山东教育》,是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下课后,我总爱到老师的办公室去玩。许多老师的办公桌上都有《山东教育》,看到老师们捧着它津津有味地阅读,我既羡慕又好奇。我问老师:“老师,什么好书呀?能不能让我看看?”老师笑着说:“这是专给老师们看的,你小孩家,看不懂。”  相似文献   

13.
三分钟预备铃响了,老师走进教室,指挥同学们唱起了《小草》这首歌:“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歌声在教室里回荡。歌声停止了,老师说:“唱得很好,很有精神,也很有感情,我猜想同学们一定是很喜欢这首歌,是吗?不过,你为什么喜欢它?唱这首歌的时候你想了些什么?有些什么感想?”这时,同学们有的感到愕然,有的在凝神静思,有的则与同桌议论了起来。老师接着说:“现在我给你们发个材料看看。”老师将事先刻印的《中国青年报》刊登的《“小草”与“无  相似文献   

14.
《教参》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告别母校的,我以为它是告别恋情的。教材认为“彩虹似的梦”是“暗指作者昔日的愿望和理想”,我以为是指昔日的恋情。“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为何要到康河畔“青草更青处”去寻梦呢?由此,我想起了汉代古诗《饮马长城窟行》中  相似文献   

15.
《祝福》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教参》这样回答。这一点几乎已成定论。《教参》中还进一步分析:“我”对祥林嫂提出的灵魂有无的问题回答含糊,说明了“我”有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至于“我”在文章中的意义,《教参》说,是起一个见证人的作用,是在小说的结构中起着线索作用。小说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展现祥林嫂一生的遭遇的。不难看出,这一切都是在  相似文献   

16.
差在哪里     
黄倩 《教育文汇》2006,(8):44-44
我曾有幸听过来晓梅老师执教的《雨后》。这是一首具有童真、童趣的诗歌。首先来老师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感受到雨后的美景,把学生带入雨后的情境中,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雨后……是什么样的”;紧接着,又以“雨后你想做什么?”打开学生的话匣,学生在畅所欲言的同时,感受到了生活的乐趣,心情也如雨后一样清新快乐。他们在轻松愉快的  相似文献   

17.
释“一苇”     
徐迟的《黄山记》(普高语文第二册,人教社,1991年4月第1版)中有这样一句:“一苇可航,我到了海心的飞来峰上。”这“一苇可航”是什么意思?教材及教参均未作解释。苏轼的《赤壁赋》(职高语文第四册,人教社,1993年6月第1版)中有“纵一苇之所如,凌万  相似文献   

18.
“你究竟要‘奏’什么?”一位老师问。他看完((作文大王》2001年第1期《日记惹出的风波》,来编辑部和我探讨。“《大王四重奏》这个栏目,其实是同题作文的展示……”我抬起头说。这位老师说:“我有两个疑惑,先说第一个吧:那篇《儿子的日记》写小米讨厌写日记,算是好作文吗?”  相似文献   

19.
书包     
职业病老师看见一位同事在厕所墙上涂鸦,吃惊地问:“怎么你也干这种事?”同事:“噢,不是的,我在改正学生的错别字。”作文课上,老师叫起小青:“你的理想是什么,给大家说一说。”小青:“我想当个建筑师。”老师很有兴趣地问:“为什么要选择搞建筑呢?”小青一指长方形的教室,说:“假如我当上建筑师,我要把教室变成圆形的。”“为什么呢?”“以后您再让我在墙角罚站,那是不可能的。”老师问大家:“谁知道神农氏有什么功绩吗?”班长马上举了手:“老师我知道,是尝百草。”老师很满意地说:“嗯,不错。”小青不服气地举手了:“老师,您知道神农氏在…  相似文献   

20.
记得初为人师时,我总是奉教材、教参为圣经,即使觉得教材或教参有什么不妥,也不敢随意篡改,老老实实按教参的内容备课、讲解。浙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有一个习作训练《农贸市场》,习作要求是“有顺序的观察画面,把农贸市场繁荣兴旺的景象写出来。”而这幅图画展示的是上世纪80年代农贸市场的情景,画面也比较模糊。1998年我上这一课时,照搬教参中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审题———明确习作要求———学习习作提示———引导学生从近处到远处仔细观察画面———展开想像说说画面上的内容———听老师读下水文(教参中的范文)———学生写作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