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赵光怀 《编辑之友》2016,(10):71-75
“中国梦”是一个综合性传播符号,包含国家梦、民族梦和人民梦三个层面的话语主体,国家梦和民族梦属于集体话语,人民梦兼具集体话语与个体话语的双重属性.不同话语主体具有不同的内涵,共同构成一个话语整体.在叙事模式上, “中国梦”具有宏大叙事和个体叙事的双重属性,国家话语和民族话语偏向宏大叙事模式,人民话语偏向日常叙事.不同叙事模式具有表达同一话语主体内涵的适应性,在传播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话语主体、不同的传播语境和不同的受众群体,灵活运用不同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军旅题材电视剧创作在叙事策略方面表现为个体叙事与宏大叙事的微妙缝合、历史叙事与民间传奇的深度融合、侠义精神与中国军魂的复调交响。就其发展趋势而言,个体叙事与个性人物塑造受到重视,成为创新的亮点。  相似文献   

3.
杜若松 《新闻爱好者》2011,(12):140-141
近年来军旅题材电视剧创作在叙事策略方面表现为个体叙事与宏大叙事的微妙缝合、历史叙事与民间传奇的深度融合、侠义精神与中国军魂的复调交响。就其发展趋势而言,个体叙事与个性人物塑造受到重视,成为创新的亮点。  相似文献   

4.
电视剧<雪豹>在全国各地热播以来,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该剧跟以往的抗日题材的电视剧有些不同,主要表现在叙事逻辑上,该剧在叙事逻辑上主要体现了宏大叙事与个体叙事、大众化叙事与伦理叙事、精英文化叙事三组叙事元素的整合、冲突与融合.  相似文献   

5.
杨阳 《新闻爱好者》2011,(4):136-137
电视剧《雪豹》在全国各地热播以来,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该剧跟以往的抗日题材的电视剧有些不同,主要表现在叙事逻辑上,该剧在叙事逻辑上主要体现了宏大叙事与个体叙事、大众化叙事与伦理叙事、精英文化叙事三组叙事元素的整合、冲突与融合。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5,(8):40-45
叙事伦理是伦理批评与形式批评的有机融合。现代文艺批评的"叙事转向"与"伦理转向"促成了叙事伦理批评范式的形成。农民工电影的叙事伦理,呈现国族伦理的宏大叙事、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消费伦理的大众叙事三分格局。农民工电影的叙事伦理存在三大问题:真实性问题、普世价值问题、审美超越问题。农民工电影叙事伦理最有价值的是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文艺的自由表达依赖于创作主体奉行自由精神,更需要自由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两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叙事方式的变迁,发现开幕式的叙事视角从“我”转向“我们”,从精英视角转向全民视角;叙事逻辑从陈述历史的宏大叙事转向讲述故事的微观叙事;叙事内容从“介绍中国”转向“一起向未来”。由此得到启示:只有根据国情调整叙事方式,创新中国话语体系,并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立场进行共情传播,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8.
曾婧 《东南传播》2014,(6):99-102
30年的春晚已经演变为展开民族国家叙事的体制性话语。在这套特殊的表意系统中,一方面,春晚在其民族国家叙事逻辑内部,实际上存在某种对立冲突,难以形成自洽完整的叙事结构。另一方面,这种特殊的表意叙事在逐渐剥离这一传统节日的原始内涵,在凸显民族国家这一宏大意义的同时,传统家庭的民俗内涵在逐渐弱化和退隐。  相似文献   

9.
左晨 《新闻前哨》2023,(23):16-17
本文以湖北日报《“一带一路”行·一线踏访》为例,分析其中的故事化叙事表达技巧,对地方主流媒体如何通过故事化叙事注重个体的命运与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做好“一带一路”国际传播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地方主流媒体做好国际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电影的共同体叙事往往聚焦于民族题材电影,其实中国灾难电影具有众多的共同体元素,却较少有这方面的研究。中国灾难电影具有血缘共同体、国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情感共同体等叙事模式,体现出较为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这些共同体叙事大多是交织在一起,体现出中国灾难电影共同体叙事的复杂性。中国灾难电影的共同体叙事也存在叙事冲突不足、叙事话语单一以及生态共同体叙事缺乏等。  相似文献   

11.
托妮·莫里森在小说创作中积极探索黑人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将黑人叙事传统和西方叙事传统有机结合,在多重边缘书写下展开黑人女性叙事,通过叙事结构、音乐叙事和意象与象征等叙事策略,表达她追求黑人的完整生存和文化身份,关注黑人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以及构建多元文化生存空间的政治意识.  相似文献   

12.
平民化叙事与“中国梦”的大众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梦"概念在民族国家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和社会领域两个话语系统中,分别具有宏大叙事和平民化叙事的不同特性。在大众传播领域,平民化叙事既是沟通两个话语系统意义的中介,也是提高"中国梦"传播的策略和手段。传播载体的符号化、传播语言的通俗化、传播叙事的故事化是"中国梦"平民化传播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3.
宏大叙事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和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房伟在中国现代性悖论语境中,通过20世纪90年代长篇小说现象和典型文本的研究,从再启蒙叙事和民族国家叙事两个维度,论述启蒙与革命、与世俗化之复杂纠缠以及史诗型长篇小说的时空塑形,揭示了宏大叙事在20世纪90年代暧昧整合与艰难再生的状态。这一论述对理解文学史和思想史脉络中的20世纪90年代文学和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问题,有着积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个体网络道德叙事是个人以道德为主题、以网络为载体而展开的叙事形式,它以争取道德认同为价值诉求,其叙事的文本可信度以及由叙事而导致的负面社会影响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15.
苗雨青 《视听》2023,(2):29-32
近年来,国产谍战剧在叙事策略和自身的美学表达上不断创新,出现了一批精品剧集。在形式上,谍战剧追求与多剧种类型融合,剧中的主要悬念与次级悬念相互交织,使剧情跌宕起伏,并摒弃了传统单一线索,设置多线索叙事结构。在内容上,谍战剧将宏大叙事与个体叙事结合,人物塑造更加立体化、身份多元化,关注个人成长、人性伦理、家国同构等多重主题。谍战剧呈现出百花齐放、多元发展的新气象,深受观众喜爱。  相似文献   

16.
蔡华栋 《东南传播》2011,(4):133-135
当代宏大叙事越来越关注重大事件对个人性格和命运的影响。它一方面导致了宏大主题叙述的轻巧化,一方面提高了限制叙事艺术的成熟度。本文以纪录片《老兵的心愿》的创作实践为例,证明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远比简单地讲述、演绎、复制主导话语,更具传播效力。因为普通人物的心里装着历史事件的丰富内涵,瞄准事件中鲜活的人,所曳出的事件将一并带出历史的深层和表面。一个关于历史往事的纪录片,如果充分展示其思想情感与社会走向的一致性,它往往是一个有史诗意味的献礼片。  相似文献   

17.
代玉菲 《视听》2018,(6):60-62
本文以真人秀节目《我们的侣行》为研究对象,以叙事学理论为研究视角,通过对该节目的叙事范式及价值内核进行分析,挖掘该节目的成功之处,从而给真人秀节目的发展提供启示。作为一档纯素人参与的纪实类真人秀,《我们的侣行》节目以个体叙事为载体,以国家理念为内核,在叙事范式上体现为多元的叙事内容、纪实的叙事话语、草根的叙事主体,传达出民族自信、家国情怀、当代理念三个层面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论韩剧的女性化叙事与女性形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剧中的女性化叙事方式和不同于中国电视剧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带给中国观众一种全新的叙述视角。韩剧以独特的叙事模式与唯美的镜头语言,力图通过浪漫的故事,唯美的女性形象建构一种世俗神话。女性化叙事就是打破以往男性宏大的叙事方式,通过细  相似文献   

19.
在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区域形象宣传片已经成为广纳贤才、展示区域形象的重要视觉名片。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区域形象宣传片的部分案例,指出区域形象传播存在着宣教目的过强、以抽象符号和宏大叙事为主的叙事惯性。结合媒体深度融合的特点,提出区域形象传播需通过将抽象的符号形象化来加深受众对其意义的理解,以微叙事切入宏大主题,借助新媒体搭建交互空间,与用户共同书写区域故事的方法来提高区域形象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0.
胡永春  贾云哲 《视听》2022,(2):78-80
作为"我和我的"国庆献礼系列电影的第三部,电影《我和我的父辈》延续了"拼盘式"短片组合的结构方式.该片在"精神传承"这一宏大主题的框架下,采用儿童视角的叙事策略,以小见大地诠释家国情怀;通过多样类型叙事方式,拓展优化电影表现空间;借助穿越时空的线性叙事,生动展现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影片勾勒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儿女百年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