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初中数学教学不再是单向、封闭、静态的知识授受过程,而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间的多向、开放和动态的交流过程."动态生成"已经成为当今初中数学课堂的特色.教学中,我们要正确把握预设与生成,精心预设,及时捕捉,使课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数学"有效备课"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也是数学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教学能力的过程.传统中学数学备课观强调教师个人备课,忽视集体的合作;强调教学的预设,忽视教学的生成性;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激发情感;强调课前的教学设计,忽视课后的教学反思.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数学备课要着眼于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选择有效策略,优化备课行为.1精心预设,确保预设和生成的和谐统一教学展开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知识、思考、见解和价值取向上多向交流和碰撞的过程.“预设”和“生成”便是这交流和碰撞过程中的一对辨证的对立统一体,两者相依相存.预设,就是根据教育目标、教材,和学生的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未来教学所做的整体设计和构想;生成,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动态调整,以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活动.精心预设是为动态生成保驾护航———保证生成的合情、合理、有效,一堂充满“生成”活力的课堂离不开恰到好处的预设.因此教师应当把课堂营造成精心预设和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多元发展过程,实现预设和生成的和谐统一.首先,精心预设,要求教师把握预设的基本特点,掌握思考...  相似文献   

3.
正一、"精心预设"——有效生成的基础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的生成不仅不否定预设,而且更强调有效生成"根植"于精心预设。预设前,教师要做到"四清四减"——理清课标、减少过高预设;弄清知识体系、减少盲目预设;摸清学生知识储备、减少惯性预设;查清学生能力现状,减少无效预设。预设时,教师要做到将知识序(教材体现的知识演变顺序)、认知序(学生学习活动的顺序)和教学序(教师进行系统教学而预设的顺序)有机结合。具体来说,教师应认真考虑以下问题:①学生是否已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与技  相似文献   

4.
正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中要教师重视监控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的程度,也就是关注"预设"和"生成"。"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通常指教师的课前准备,也就是备课;"生成"是学生知识技能的达成、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学的预设是必要的,而生成是必然的,只有预设与生成共舞,方能演绎精彩课堂。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预设"与"生成"真正互相融合呢?一、精心预设,为学生智慧生成启航  相似文献   

5.
"非预设性生成"是学生不满足于课程学习目标而对知识做出的一种自主性探究,是课堂中的宝贵资源.正确处理好"非预设性生成"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高中数学教师应善于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在促进课堂预设生成的同时,善于捕捉学生的动态生成,并因势利导,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与发展创新的平台,从而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落实学生数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的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6.
正教学是一个生成性的过程,课堂做为教学的主阵地,也就是生成性知识总结的源泉.生成可以在预设中生成,也可在预设外生成,只有把握住课堂教学中的预设知识的生成性总结,同时,拓展课堂教学中预设外的总结性知识生成,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一、定义适用度拓展性总结定义,尤其是重、难点知识相关的定义,层次和限制条件都比较多,应用中变化繁杂,因此,课堂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对定义的理解进行"点→破→立"的引导.  相似文献   

7.
<正>学生的知识掌握、数学理解、独立思考等,是随着学习过程变化而变化的.围绕预设的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时,师生在开展合作、交流、探究过程中,生成的超出教学预设之外的新问题和新情况,称之为生成资源.要善于捕捉和利用生成资源,及时调整学与教的行为,助推学生素养发展.本文对此进行探索.教学片段某教师在讲授"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时,通过教材的国际象棋棋盘的例子引入和式:  相似文献   

8.
课堂有效"生成"是当前新课程教学的一个亮点.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知识的海量性会导致教师周密的预设出现"意外",即"非预设生成性问题".如何正确、恰当处理这些"预料之外",展现教学艺术,实现教育价值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目标的生成性,要求预设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的积极主动探究提供保证,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促使课堂多元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及时反馈.下面,笔者结合"圆的认识"(人教版第十一册)教学案例,探讨新课程生成理念下教学预设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不断地交流、互动、对话、碰撞而产生知识,产生智慧的过程.课前预设教学方案固然重要.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因为灵动的生成性资源而难以按部就班.  相似文献   

11.
施玉梅 《学语文》2014,(2):28-29
正新课程认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教学不应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应在预设的基础上动态生成。"生成性教学"则是新课程背景下出现的一种全新的理念,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新课程改革还要  相似文献   

12.
教学不只是单向、封闭、静态的知识授受过程,而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而这种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同时,我们的课堂教学又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必须承担"引导人""塑造人""提升人"的责任,这意味着课堂教学必须具有一定的预设性.于是,预设与生成就构成了新课程教学中的一对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13.
一、预设:地理课堂教学生成的起点 1.预设教案 预设一个高质量的地理教案,既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其间蕴含教师的地理教育教学智慧.新时期的教案不同于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预设,是一种宽容"偶然性"和"突发性"、"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预设,是一种能够促进师生共享地理教学愉悦的预设,是一种内在地包含教学生成和教学创造的预设.  相似文献   

14.
董云 《甘肃教育》2014,(22):47-47
正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语文课堂的生机在于巧妙处理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教师只有进行艺术而有弹性的教学预设,在课堂上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的动态生成,才能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不管语文教师在预设时有多么严谨到位的考虑,也不可能穷尽语文课堂的可能性的生成,因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会常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成许多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因此,  相似文献   

15.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数学教育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交流等形式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然而在这过程中有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也是新课程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的重要方面.课堂教学又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这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具有一定的预设性.预设与生成是新课程教学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如何正确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生成更加精彩,构建和谐课堂,是每一位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交流、互动的课堂教学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景,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生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是很多教师关心而又希望了解的问题.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一个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的目的性决定了教学预设的必要性,而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则决定了教学的生成性.精心的"预设"和精彩的"生成"是理想课堂的两个重要维度,同时,也是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物理教学中,教师强调知识教学的逻辑与效率,却忽视了学生生命体验过程,学生获得的是"死"的知识,没有得到能动发展。而"生成性教学"能弥补上述不足,关注学生自主建构与生命体验,在多向互动中生成理解,得到意义提升。对此,笔者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为例,研究了生成性教学的实施方法,使物理课堂教学变成激情与智慧有机融合的过程。一、整体规划,弹性预设,孕育生成在课堂教学中,生成绝非被动盲目的,以预设为前提,  相似文献   

19.
正精心的课堂预设以及课堂活动的生成是能否取得较好课堂效果的关键步骤。一个恰到好处的课堂预设能够使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在课堂上保持非常清晰的思路,精准把握课堂动向;而课堂活动的生成,则让教师和学生能够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利用课堂上无意间出现的"精彩瞬间",对知识进行巩固提升或拓展延伸。一、精心预设,促课堂瞬间更精彩引导学生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所在,这一目标同样符合语文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水平的预设与精彩的生成越来越成为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那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使小学英语课堂"预设"更好地走向"生成"呢?我认为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