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十三年前的深秋季节,在我们祖国的上空,一声春雷般的巨响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胜利地掌握了核技术。从此,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不断取得辉煌的发展。这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为增强我国的科技实力特别是国防实力,奠定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如今,在举国上下欢庆建军八十周年之际,我们再一次向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老一代科学家和领导者、组织者致敬。我们要永远记住那火热的战斗岁月,永远记住那光荣的历史足印: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中创造的非凡的人间奇迹。而就在这些令全世界为之赞叹的日期背后,又凝聚着多少"两弹一星"研究者的汗水,他们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克服着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经受着生命极限的考验。他们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发奋图强,锐意创新,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他们所具有的惊人毅力和勇气,显示了中华民族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决心和能力。我国核爆炸理论、应用与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的开创者乔登江院士就是其中的一位。几十年来,他不仅历历亲为地参加了每一次试验,主持开拓了我国核爆炸物理学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更在和平时期的今天,用自己"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敬业精神和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谱写了一曲医学的奇迹,生命的赞歌。  相似文献   

2.
《中国青年科技》2004,(10):6-14
今年的十月一日是共和国55周年国庆日,十月也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四十周年纪念月份。在40年前的10月16日,在中国西部戈壁大漠的上空升起了壮丽的蘑菇云,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它向世界宣告:中国独立自主地掌握了核技术。它意味着中国不仅树立了国防尖端科技的丰碑,更铸就了国家安全和大国地位的基石。在许多当年的事件已经开始为人所知的时候,我们把目光放在了这些今天已经白发苍苍的老科学家身上。  相似文献   

3.
4月24日,清华大学迎来百岁华诞。从"留美预备学校"到现代化综合性大学,清华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作为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清华大学为新中国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学术、兴业、治国精英。其中,尤以科技人才居多。新中国成立后,从清华毕业或曾在清华工作过的校友,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330人,工程院院士144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4人,以及无数默默奉献于清华人才耕耘前线的教授、专家,他们为祖国科技战线创造出优异成绩。值此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我们有幸寻访到了刚刚参加完校庆活动归来的白新桂教授,探究这位1954级校友的悠悠清华学子情。  相似文献   

4.
《中国青年科技》2004,(10):32-33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全世界为之震惊;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0年,中国第一枚近程地对地导弹研制成功。这是我国著名的"两弹"--核弹和导弹。在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相似文献   

5.
<正>1964年,在邓稼先、朱光亚等一大批杰出科学家的努力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东方巨响"震惊了世界。这一成就集中代表了我国科学技术当时所能达到的新水平,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6.
<正>1960年,钱三强点将把他调进核武器研制队伍,从此他在学术界销声匿迹几十年。他设计了第一颗原子弹在百米高的铁塔上爆炸的方案。他领导并推进了我国核试验体系的建立和科学发展。作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和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两弹一星"元勋,96岁程开甲院士为我国原子弹、氢弹以及30多次核试验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20多年时光献给茫茫戈壁1960年,南京大学教授程开甲接到命令,去北京报到。到了北京,他才知道,钱三强亲自点将,将他调进了我国核武器研制队伍。自此,已在学术研究上建树颇丰的程开甲在学术界  相似文献   

7.
邓稼先小传     
正邓稼先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是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参与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及氢弹的研制,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出生于安徽怀宁县。1941年秋天,邓稼先考上了西南联大物理系。西南联大是原来的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所大学在南迁后合并的一所学校。这里的名师严教让好学  相似文献   

8.
科苑 《今日科苑》2009,(21):24-27
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在西部地区爆炸了一颗原子弹,成功地实现了第一次核实验。  相似文献   

9.
人们不会忘记,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东方一声巨响震撼了世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这震撼世界的惊雷向世人宣告:中国任人欺凌的时代结束了!国外一位华人记者的话概括了所有游子的心声:"当中国第一次原子试爆成功的新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有了原子弹之后,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预言:中国五年内不会有运载工具。还有人嘲笑说,中国是有弹没枪。他们绝没想到,中国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前的三个月就已经有了自己的中近程弹道导弹。  相似文献   

11.
石磊 《金秋科苑》2009,(5):44-45
中国有了原子弹之后,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预言:中国五年内不会有运载工具。还有人嘲笑说,中国是有弹没枪。他们绝没想到,中国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前的三个月就已经有了自己的中近程弹道导弹。  相似文献   

12.
《发明与创新》2009,(10):16-17
40多年前一声巨响,在罗布泊戈壁大漠的上空升起了壮丽的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它向世界宣告,中国独立自主地掌握了核技术.  相似文献   

13.
《科学中国人》2003,(8):37-39
王希季是第一枚探空火箭技术负责人、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总体方案设计者、第一颗返回式卫星首任总设计师。四十年前,我国第一次发射火箭,这枚探空火箭只飞行了短短的八公里,但是,就是因为这短短的八公里,却开创了我国运载火箭的历史。这项事业的奠基人就是王希季。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大会,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授予或追授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王希季是其中一位。  相似文献   

14.
《发明与创新》2009,(10):19-19
1964年10月,浩瀚的戈壁滩上空升起了一团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两年之后,第一颗氢弹又放出炫目的光芒.中国的"两弹"元勋是谁昵?他就是世人熟知的邓稼先.  相似文献   

15.
正笔者在与友人交谈的过程中以及见诸媒体的文字中,不时会发现一些科技问题,很有明确说明的必要,比如"两弹一星"具体指的是什么?宇航员和航天员的称谓是不是一回事?以及美国登月究竟是真是假?"两弹一星"指的是什么?在新中国的历史上,"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令国人无比自豪的光辉成就。要问"两弹一星"具体指的是什么,许多人都回答说是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这其实是不准确的。我国最初是将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称  相似文献   

16.
简讯     
《科协论坛》2014,(11):63-64
<正>四川省科协举办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50周年纪念活动10月16日,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50周年之际,由四川省科协、共青团四川省直机关工委、四川省直机关青年联合会联合主办的天府科普大讲堂第267讲暨省直机关青年名家讲坛第9期——纪念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50周年爱国主义专题纪念活动在四川科技馆举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曾昭雄作了主题为"牢记历史,传承两弹精神"的精彩演讲,四川省科协党组成员、四川科技馆馆长、党委书记牟文虎,中国工程物理研  相似文献   

17.
王宏 《今日科苑》2009,(11):64-65
1964年10月16日下午5时,新疆罗布泊地区强光闪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成功的背后,也有一位温州籍的科研人员的功劳。 多年过去,关于原子弹的机密逐步解除,沈惠泉近日回温州探亲,向记者讲述了原子弹研发过程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发明与革新》2009,(10):23-23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中国拿到了核大国俱乐部的“入场券”,氢弹技术的研制被国家提上了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9.
<正>当我国在1964年和1965年相继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和首次在世界上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迎来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科技发展的黄金期之后,1966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在这十年浩劫的特殊时代里,林彪与"四人帮"的倒行逆施,使我国科技管理机构陷于瘫痪,科技研究机构被肢解,科技人员横遭批判和迫害,科研物质条件严重恶化,错误的政治批判取代了自然科学研究。在这种恶劣的情况下,我国科学和科学家遭受了炼狱一般的严峻考验,科技整体水平与世界差距拉大。但是,在逆境中,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冒着风雨,支撑起了一把保护伞,保护科学的园地,保护我们的科学家。我们的科学家也没有忘记祖国的期盼和科学的使命,他们以不屈的意志在逆境中艰难跋涉,相继取得了导弹核武器试验、氢弹爆炸和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等一系列高科技成就,在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悲壮一页。  相似文献   

20.
黄莹 《今日科苑》2011,(5):26-43
2011年2月26日,87岁的科学巨星朱光亚在北京溘然长逝。在刚刚开始温暖的初春,老人满载传奇和荣耀的一生停止了思考.但他的名字却永远写进了人们的记忆里,他的功勋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上。朱光亚生于1924年12月25日,湖北武汉人,中学时期开始与物理结下不解之缘,带着心中为祖国研制原子弹的梦想求学于美国密执安大学,开始了物理学的学习研究和核物理实验技术,在核物理领域留下了自己的足迹。新中国成立后,获得博士学位的朱光亚毅然放弃美国优异的条件,载着一片赤子之情,载着原子弹之梦踏上了回国的路途。朱光亚在中国核科学事业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他曾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及核试验,参与组织领导了秦山核电站筹建、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开发研究、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及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等工作。他为核事业奉献终身,为我国核科学事业呕心沥血,作出了开创性的卓越贡献。他十分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了大批的科技人才,为我国科技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厚实有利的人才基础。朱光亚是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杰出科学家、 "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曾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党组书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曾在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4年国际编号1038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一颗科学巨星就此陨落,留下了他精彩的人生和人们对他深切的思念,我们相信即使时光荏苒,但苍穹之上那颗"朱光亚星"将永远星光闪耀,照亮后人前行的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