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贵的傅聪     
许多年前就知道傅聪,就像许多年前就知道傅雷一样。傅雷与傅聪是父子两代人,然而他们父子在我们中国人的记忆里,却属于同一个时代,同一种文化背景,扎实而恒定。  相似文献   

2.
<正>一、从《傅雷家书》看父爱亲情谈《傅雷家书》当中的亲情,首先需要分析家书当中的两大主角:傅雷与傅聪。傅雷是当代著名的翻译家和评论家,儿子傅聪是年少成名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盛誉的钢琴家,家书记载了从傅聪至波兰直至英国整个时间段内,傅雷和傅聪的信件来往。傅雷和傅聪都是伟大的艺术家,而每一封家书不仅表达了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更是关于人生、成长、学习以及艺术的对话,对话内容极具文学价值,促使《傅雷家书》一经推出就广受关注与好评。  相似文献   

3.
《河南教育》2010,(2):49-51
“傅雷是傅聪的爸爸.傅聪是傅雷的儿子。”刘抗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他又说:“没有傅雷.自然没有傅聪。这不只是生物学上的理由.也是精神教育的问题.傅聪会有今日的造诣,一部分是他本身刻苦自励的成果.一部分是受傅雷人格的感化和学养的灌输.傅雷引领他进入音乐的世界.也教导他东西方的知识.  相似文献   

4.
傅雷的大儿子傅聪还没到上学的年龄,傅雷就发现儿子有音乐的天赋,便首先在家中亲自担起教育、培养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傅聪可谓名人,其父傅雷亦是名人,有一回我访问傅聪,得知他的父母在“文革”中愤然弃世之后,骨灰被一位从不相识的姑娘冒称“傅雷干女儿”领去保存。这位“干女儿”为此蒙尘十年,直至“文革”结束后才过着正常人的生活。傅聪从英国来到上海,欲重谢她,她却连傅聪都不见.说道:“何必说谢!何足道谢!”  相似文献   

6.
看过苏州市朱永新副市长的《新教育之恩》,有这样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有时候,我们的教育讲究顺其自然,但有时候,我们的教育也讲究引导。谁知道你的天性是什么呢?《傅雷家书》。中傅聪小时候学钢琴不知流过多少泪!如果没有这样严格的坚持,傅聪不可能成为一名音乐大家。  相似文献   

7.
卢杰 《文教资料》2012,(8):96-97
《傅雷家书》是傅雷及其夫人对他们的两个孩子——傅聪和傅敏写的一本家信编摘,书中主要和傅聪围绕艺术与人生来进行讨论,让傅聪做一个"德才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本文从这本书中提到的钢琴演奏及其教育方面入手,学习傅雷是如何与傅聪共同讨论这一问题的。以本书为镜,对我们的学习和做人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老一辈翻译家、文艺理论家傅雷先生留给我们的不仅有他在翻译方面的卓越成就,还有世界级的钢琴演奏家傅聪。《傅雷家书》的发表使我们了解到傅聪的成才绝不是偶然的,他是傅雷心血浇灌的结果,也是傅雷教育思想的胜利。《傅雷家书》中不仅渗透着一位艺术家人性的光辉和对艺  相似文献   

9.
【课标·教材·学情】 《傅雷家书》摘编了傅雷先生及夫人写给儿子傅聪、傅敏及儿媳弥拉的一百八十多封家信,其中大部分是写给后来成为著名钢琴演奏家的大儿子傅聪的信件。  相似文献   

10.
习惯     
近日再次翻阅《傅雷家书》,被傅雷为了培养傅聪成为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的做法深深感动。不论在做人方面、艺术修养方面,还是在生活细节、行为习惯方面,傅雷都给他的儿子傅聪“时时刻刻、随处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即使是很小很小的行为习惯,傅雷也不惜笔墨循循善诱。现摘两则如下:  相似文献   

11.
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傅雷家书两则》在教材中是一篇精读课文。作为一位有着丰硕成果的翻译家傅雷的两封家书,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出傅雷对独生子的舐犊深情,以及对音乐、对艺术的真切感受。从文中我们不难读出傅雷和傅聪父子,不但是生活中的朋友而且是艺术研究上的知音。傅雷以自己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倾听着万里之外儿子的每一次心跳,预想着儿子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传送着自己的惦念和祖国的声音。2.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对课文做…  相似文献   

12.
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傅雷家书两则》在教材中是一篇精读课.作为一位有着丰硕成果的翻译家傅雷的两封家书,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出傅雷对独生子的舐犊深情,以及对音乐、对艺术的真切感受.从中我们不难读出傅雷和傅聪父子,不但是生活中的朋友而且是艺术研究上的知音.傅雷以自己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倾听着万里之外儿子的每一次心跳,预想着儿子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传送着自己的惦念和祖国的声音.  相似文献   

13.
早年傅聪前往波兰学习时父亲傅雷临别赠言说:“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再其次做音乐家,最后才是做钢琴家。”50年后,傅聪正朝着父亲的意愿走来。他的身上,有着傅雷的影子:中国文人的傲骨和音乐家的悲情。  相似文献   

14.
范用 《河南教育》2010,(2):48-49
《傅雷家书》是新时期出版界的畅销书。1981年出版后。经媒体集中宣传介绍、选登。几乎每个知识分子家里都有一本。这本书收录了翻译家傅雷1954年至1966年间写给儿子傅聪的120多封信。当时.傅聪正在国外学音乐。傅雷在信中以父亲和明友的身份。和儿子谈了许多关于人生、音乐和知识的道理。这些书信极富亲和力.让当时重新重视知识和艺术的人们通过阅读也得到了教育。著名作家、翻译家楼适夷在他的《读家书、想傅雷(代序)》中说:“《傅雷家书》的出版.是一桩值得欣慰的好事。它告诉我们: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尽管有时会遭到意想不到的磨难、污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齿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不能永远掩灭。还是要为大家所认识,使它的光焰照彻人间。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这大约也是我们认识傅雷和阅读《傅雷家书》的理由。只是。因为通信类文字尤其是家书的特殊表达方式。本期的《教师阅读广场》.没有直接摘选原书的内容。而是选登了两篇与傅雷和《傅雷家书》相关的文章。但愿能为大家的阅读和理解提供更广阔一些的背景。  相似文献   

15.
傅聪是我国著名的钢琴家,他的成长与其父傅雷先生严格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傅雷对傅聪的教育遵循了“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的信条。傅聪的成长过程,再一次证明了“成人”是“成才”的基础这一论断。当今,不少家长非常注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但有的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  相似文献   

16.
王军红 《教育文汇》2010,(11):49-49
教《傅雷家书》一文时,觉得学生对课文中的傅雷和傅聪“父子如朋友”这个问题理解得比较粗浅。于是,我随机进行了一个调查。第一个问题:“当你遇到挫折或者意志消沉时,会选择父母亲,还是找同学朋友去倾诉?”绝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选择同学朋友,只有一两个选择父母;  相似文献   

17.
大爱无声     
袁恒雷 《课外阅读》2013,(16):26-27
<正>钱钟书先生说,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有两个人很重要,一个是"不宽恕"的鲁迅先生,一个是"大爱无声"的傅雷先生。我最初知道傅雷先生是通过他的名著——《傅雷家书》。性格内向、不事张扬的他用一封封折射其思想光芒的书信教导他的大儿子傅聪。这些家书百分之百体现了他的思想,写在纸上的都是些家常话,他无拘无束,心里是怎么想的,笔下就怎么写,用不着担心"审查",也不用担心"批  相似文献   

18.
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曾向其子傅聪做过如下道歉:“可怜过了四十岁,父性才真正觉醒!”“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傅雷何以写下如此感人肺腑的语句?原来,傅雷发现幼小的儿子傅聪有音乐天赋,即以音乐教育为中心自编教材,闭门施教。他极少同孩子嬉戏逗乐,对其德行有严格的规  相似文献   

19.
傅雷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一生的译著共30多部,在广大读者中享有盛誉.他同时又是著名的家庭教育家,他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部分家信自1981年以《傅雷家书》之名结集面世后,即风靡全国,成了许多为父母者家中的珍藏和必读书目.  相似文献   

20.
傅雷的家中当年时常高朋满座,来客大都是社会名流贤达,他们聚在一起论人生哲理、谈文学艺术。那时,傅雷的两个儿子傅聪和傅敏还年幼,傅雷认为小孩子不懂事,不让他们在家里打扰大人谈话,更不允许他们随便插嘴。但是两个小孩天性好奇,总想在大人中间表现自己。父母越是不让听,小孩就越是想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