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托物起兴是民歌常用的手法,人们称它是语言的智慧之花. 赋、比、兴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出了较科学的解释:"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此解释一直为后人所沿用.  相似文献   

2.
说说赋比兴     
何为“赋、比、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  相似文献   

3.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也是伟大的改革家。鲁迅的改革思想贯穿在他的杂文、小说、散文、诗歌、书信和日记中,成为他伟大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留给中华民族的一份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重温鲁迅关于改革的论述,研究他的改革思想,对于搞好当  相似文献   

4.
秦梅 《快乐阅读》2011,(24):80-81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阿房宫赋》。首先请大家来看题目,赋是一种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文体,它的结构常常是"劝百而讽一"。朱熹也曾对"赋"这种文体的写作方法做过如下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也就是说,赋这种文体一般都要在大量描写记述的基础上进行议论。议论是描写记述的目的。那么现在大家快速阅读,看看哪一部分是描写记述,哪一部分是议论?  相似文献   

5.
闻一多是继鲁迅之后的又一位杂文大家,其杂文贯穿爱国主义精神与科学民主精神,植根于传统文化而又能汲古求新,融汇中西,自铸伟辞,文笔犀利,语言幽默,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学术性和创造性。闻一多的文学创作以诗歌见长,他对新诗艺术进行过多方面的探索,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了整整一代诗人,研究者甚众。对于闻一多的杂文(这里指广义的杂文),则少有专门论述,本文试图探寻之,不惴蠡测管窥。  相似文献   

6.
诗歌的意象是人的内在意识情感同外在自然物象在相关前提下的融合统一,诗歌的这种思维过程正是意象思维的具体体现。《诗经》的内容十分丰富,题材广泛,其赋、比、兴的创作手法与意象思维的高度和谐统一,是《诗经》艺术成就的高度体现。一、赋与意象思维在《诗经》的赋、比、兴三法中,赋是最基本、最常见的表现手法。宋代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其特点是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然而这种写法并非只是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通过叙写人物思想言行,或典型的事物、场景给人以启迪,令人遐想。《诗经》中用赋的手法创作的许…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文学史上,堪称大师的文学家,可以数出几十位来,但其作品能让人说不完、道不尽,能让人钻之弥坚、仰之弥高者,却没有几人,而鲁迅,就是其中的一位。鲁迅是现代文坛的多面手,小说、散文、诗歌、杂文、评论、翻译……他不但样样会,而且样样精。所以许多鲁迅研究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即使耗尽毕生精力,恐怕也难将先生操持的某种文体所达到的成就说清道明。如果所有鲁迅研究者们都来共同努力,依靠集体的智慧从各个方面来发掘这位巨人的思想宝窟和艺术手法,也许能集腋成裘。笔者正是基于这一考虑,才不揣浅薄参加到研究鲁迅杂文者的…  相似文献   

8.
比兴手法是诗经六义之二,朱熹的《诗集传》云:“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相似文献   

9.
犀利、幽默、以小见大、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是鲁迅杂文的显著特点,也是鲁迅对杂文这一新文学题材在艺术创新中的贡献。而对讽刺对象的简笔勾勒,使批判对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轻松的笑声中,促人警醒,让人深思,有时也使读者汗颜。这又是鲁迅杂文的高妙之处,是鲁迅杂文不同于其他杂文的区别之处。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先是以小说名家,后又以杂文著称。但除了创作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以外,鲁迅还有一种学术文化的贡献,这就是他对中国古代小说和古代文学的研究著述,以及古籍校勘整理。鲁迅在古籍整理方面的成就,可以用八个字概括,那就是“自成一派,俨然大家”。  相似文献   

11.
一、杂文是鲁迅全部文学创作中最辉煌的一部分。十六本杂文集较之他的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以及散在的诗歌不仅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更大的影响和更重要的地位,而且更集中、更突出地显示了集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于一身的鲁迅的人格和力量。鲁迅在其一生的创作活动中,始终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杂文创作欲求,而且愈到后来,这种创作欲求就愈执着、愈专注。如果说,鲁迅在前期,杂文创作还只是他多种样式的文学创作之一种(虽然也是重要的),那么,到了后  相似文献   

12.
我爱读杂文,鲁迅作者最。打击方向准,是非严分类。甘为孺子牛,敢与千夫对。又加文辞美,讽刺有深味。……这是陈毅同志写下的赞赏鲁迅杂文的诗句。它热情洋溢地肯定了鲁迅杂文深刻的思想性、锐利的战斗性和憎爱分明的立场与感情,同时也指出了鲁迅杂文讲究文辞、富有情彩、犀利泼辣、意味深长的艺术特点。鲁迅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六百万字的著译,其中杂文占了七百多篇,约  相似文献   

13.
说“赋”     
在中国文学史上,“赋”既是诗的“六义”之一,又是一种特殊的文体,故特受学人重视。班团说:“赋者,古诗之流也”(《两都赋序》),又说:“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郑玄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毛诗笺》);刘勰则说:“赋者,铺也.铺采离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而朱熹又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诗集传》)凡此种种,释义不一。然则“赋”字本义如何?它与诗之“六义”和文体之“赋”有何关系?看来仍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下面让我们从“赋”字本义谈起.一、…  相似文献   

14.
比兴手法是诗经六义之二 ,朱熹的《诗集传》云 :“赋者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 ,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兴手法是诗经的固有特色 ,关键在于运用得是否贴切。如果二者恰当结合 ,更会使诗歌既有比的鲜明有力 ,又有兴的若隐若现 ,取二者之长 ,避免了直露 ,没有韵味 ,又避免了上下文之间的捉摸不定。下面举几例作具体分析 :《雎鸠》中“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以诗人眼前所见的自然景物起兴。“兴者 ,先言他物 ,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本诗先言的“他物” ,是雎鸠在洲中的关关鸣叫声…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是诗人、书法家,这是人所共知的。但他同时又是一位在杂文理论和实践上有杰出成就的人,对此,恐怕一般人就不太了解了。这并不奇怪,因为他的前无古人的社会历史功绩,他的博文宏论中所表现出的非凡的思想,是那么的光彩耀日、如日中天,以至使人们忽略了他在杂文领域的造就。毛泽东一生中都是很钟爱杂文的。他尤其喜爱鲁迅的杂文,他“读鲁迅的杂文著作,十分用心理解、思索,还有时发挥”,“也经常运用鲁迅杂文中的思想和言论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主张”。[1]他在著作中大量引用了鲁迅杂文中的一些材…  相似文献   

16.
鲁迅在他的杂文《死》中这样写道:“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一个都不宽恕。”“一个都不宽恕”,表明了他热烈的爱憎,分明的是非;“一个都不宽恕”,更不意味着鲁迅以一贯正确者自居——鲁迅无情面地解剖别人,更加无情面地解剖自己,这也是他勇于正视自己弱点和局限的一个明证。  相似文献   

17.
对于赋、比、兴,古代学者曾经做过许多阐释,其中宋代朱熹的解释最为简明,他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泳之词也”。(《诗集传》)而李仲蒙的解释则较深入,他说:“序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也;触物以起情,物动情也。”(王应麟《困学纪闻》引)可以说,赋、比、兴是诗人形象思维和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方法,它使《诗经》不仅记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中产的智识阶级分子”“生产者”和“过客”三个层面切入讨论鲁迅的杂文创作和主体意识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鲁迅的知识分子式的主体意识在其杂文写作中的呈现为对知识分子的批判。知识分子意识对于鲁迅而言,不是身份意识,而是主体意识,他在变动的历史场景中坚持自我,又不断地丰富自我。而且,也正是因为鲁迅以主体意识对待知识分子意识,所以在鲁迅的杂文写作可以看到鲁迅主体意识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有意识地写杂文,有计划地使用杂文这个武器,使它发挥最大的效能的,始于鲁迅。鲁迅先生的杂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的恢宏巨大的成就,使之成为杂文的象征。鲁迅逝世之后,杂文确乎也消沉了一个时期,有人甚至以为“杂文时代已经过去”。所谓“光明一闪,杂文逝矣!”时至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被摧残殆尽,而首当其冲并倍受蹂躏的则是杂文以及杂文的作者。这样一来,似乎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果真有一个“空前绝后”的“杂文时代”,而后学者只能对杂文进行横的断代的研究,而不能进行纵的发展继承。但,  相似文献   

20.
论鲁迅小说中的杂文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新文学园地中,现代小说和白话杂文几乎是同时产生的。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拓者,而杂文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文学事业,反映了他最高的文学才能和思想修养。在当今世界上,人们一提起杂文,总是把它同鲁迅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尽管鲁迅自己谦虚地说,他的作品中,“可以勉强称为创作的”,只有五种: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但谁也不能否认,他的艺术性、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