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随着我国电视媒体相互克隆现象的出现,电视节目模板的法律保护成为业界关注的话题。电视节目模板是指一台系列性电视节目的框架部分,这一框架由多个要素有机结合而成,通过这一框架,观众能够认知节目的主题并将该节目区别于其他节目。在国际上,电视节目模板的研发、转让已成为一门兴旺的产业。从外国法院和学术界的观点看,趋势是肯定有独创性的电视节目模板应受到版权法的保护。从法理上看,电视节目模板中有关节目呈现的部分属于表达,因此有独创性的节目模板应当受到版权保护。  相似文献   

2.
袁嘉笳 《大观周刊》2011,(23):147-147
随着电视节目商业化,电视节目的收视率越发受到电视台的重视。创意优秀、收视率高的节目模板就受到了各大电台的追捧。在金钱利益信念至上的今天,国内节目的模式也开始抄袭国外的节目模板。如果一个节目受到了大家的大力追捧、支持,其他电台就会争风模仿。电视节目模板已经成为国际上的一个巨大产业,可是人们对其的认识以及法律保护问题仍存在着巨大的争议。  相似文献   

3.
国际版权贸易中,国内外出版企业之间的一切贸易往来最终都是以合同的形式来体现的。随着我国国际版权贸易的蓬勃发展,涉外合同激增,涉外合同管理正逐渐成为现代出版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目前涉外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问题的解决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两个关键。  相似文献   

4.
李建军 《出版广角》2016,(16):44-46
在非合同约定机制下,期刊社受让版权存在着作者授权的有限性、法定授权的狭窄性和稿约授权的无效性等问题。合同约定机制授权无论是对于期刊社拥有与行使版权,还是增值开发利用版权,或运用版权战略占领与巩固市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期刊社在版权管理实践中要重视授权合同约定机制的应用,既要科学设计合同的架构,提高签订合同的严谨性,又要合理关照作者的利益诉求,认真履行合同约定的事项。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引进版权"的电视节目在目前国内电视市场的发展现状做了一个简单的概述,可谓2012年的光彩熠熠,2013年的遍地开花。在"引进版权"电视节目大热的背景之下,它对国内电视市场究竟是喜是忧?本文浅析了"引进版权"电视节目对中国电视市场的促进和激活作用,同时也分析了它可能带来的不利因素,并试图探讨在这种喜忧参半的境遇之下,中国电视人如何突围而出,最终做到双赢。  相似文献   

6.
版权贸易是版权许可或版权转让过程中产生的贸易行为,属于无形财产的贸易,其中电视节目版权贸易是版权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成为有的国家的出口强项。电视节目版权贸易是中国电视产业转型升级与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渠道,也是促进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创新以及"走出去"目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电视媒体     
《视听界》2013,(3):4-4
引进十档电视节目能火一档就不错了 《现代快报》4月17日发文援引一位资深电视人的话,中国一年引进十档节目,能够走红并能挣钱的有一档就不错了,保本的最多两档,剩下的不是无故流产,就是既赔了高额版权费又损失了平台品牌价值。这三年中,仅有《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少数节目赚到钱而已。引进版权的电视节目最基础的制作守则可以按照国外的“宝典”来,但是不能完全照搬。  相似文献   

8.
王凤 《采.写.编》2018,(2):185-186
本文从对西藏卫视《西藏诱惑》节目的分析入手,对少数民族特色电视节目的发展状况及其相关规律进行总结,希望对电视节目的版权经营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孙宝国 《视听界》2010,(1):62-65
电视节目形态具有知识产权属性,即版权属性。电视节目形态版权营销已成为国内外电视节目在传统的“出售受众”换取广告投入、出售节目内容、以节目为载体成立观众俱乐部等营销方式之外的新型营销方式。  相似文献   

10.
国内电视节目的内容和形式趋于雷同,产权归属和使用界限不明晰.本文突破了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被动观念,努力寻找一种更为积极主动的方法,即通过当下的知识产权的资本化,用交易的方式实现电视节目产权的维护.这一设想是基于经济学中的“科斯定理”发展而成的,也是基于发达国家在节目产权的实践结果.本文的内容涉及传播学、金融学,同时,利用实证分析、规范分析等多种方法,对整个问题进行深入而科学的探讨并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2002年8月,我社出版了《中国古代建筑》一书。该书是我社与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合作的项目,也是中美合作出版的十年计划之一。  相似文献   

12.
电视节目模式的引进和交易逐渐增多,随之而来的纠纷也逐渐增多,对于节目模式的版权保护与否成为争议的焦点,试从我国电视节目模式现状入手,探讨节目模式的版权保护问题,并提出解决相应问题的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13.
黄志红 《编辑学报》2016,28(6):515-518
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是否应与作者签订版权合同,著作权法没有强制性规定.问卷调研结果显示,有51%的期刊没有签订相应的版权合同或协议.随着期刊数字化的迅速发展,期刊与各大数据公司合作,使期刊数字化成为一个明显趋势,如果期刊没有通过签订合同取得作者的相应权利,则期刊就很容易涉及侵权,这一现象已引起期刊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期刊与投稿作者签订书面的版权合同,将是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同时合同的内容应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14.
电视节目创新是电视媒体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内外大型电视媒体都不约而同地增加创新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根据国际大型媒体的通行做法,版权管理在电视节目创新过程中,发  相似文献   

15.
陈硕 《视听界》2013,(5):90-92
一个新颖、高收视率的电视节目模式,能够延长电视内容产业链,成为电视产业新的价值补偿方式,而围绕节目模式的创新将会增强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以4C理论为基础,结合市场营销组合的四个基本要素——消费者、成本、便利和沟通,分别阐述电视节目模式的营销策略,并提出引进节目模式对中国电视产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讨论了图书馆和电子期刊出版商签订许可使用合同过程中出现的分歧,分析了分歧的实质所在,并提出几种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2012年《中国好声音》成功引进国外综艺节目,赢得了巨大的利益和名誉。2013年各卫视台一窝蜂似地将目光投向了国外一些优秀的综艺节目,《我是歌手》、《中国星跳跃》、《爸爸去哪儿》等一批从国外引进的综艺节目应运而生,一时火热荧屏,2013年被业界称为引进国外综艺节目的"井喷年"。中国电视自开播后,电视节目的模式从最初的"山寨"到如今引进国外节目,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这种"拿来主义"风行的潮流也有令人担忧之处,应引起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全媒体、大数据时代已经悄然到来。广播、电视节目不再仅能出现于收音机和电视屏幕中,在手机屏、电脑屏、户外大屏等其他接收终端里,也能发现它们的"身影"。广播、电视节目的多屏呈现,意味着受众有了多种选择,这对依赖单一传播渠道广告收益的广电媒体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冲击,"受众流逝—开机率下降—广告增收乏力—节目质量下滑",这一恶性循环,正在全国广电媒体内愈演愈烈,怎样走出困局是摆在广电媒体人面前的时代命题。  相似文献   

19.
仅仅把电视节目搬上网站是电视台在给网站打工,即"被网络"。电视要与新媒体竞争融合发展,就须在内容和手段上学习网站的优点,创造新的节目形态和传播方式,打造自己的新媒体平台,即"网络化"。同时,电视台还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多办精办有版权保护的电视节目,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20.
祁晨 《声屏世界》2013,(7):49-50
2013年,被称为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版权引进年",包括湖南卫视、安徽卫视、江苏卫视以及央视在内的多家卫视都将引进节目提上黄金档。随着电视节目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电视节目的引进也成为竞争手段之一,在我国电视业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然而在这一繁荣景象的背后,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以电视综艺节目引进为着眼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