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白坚 《山东教育》2005,(11):62-62
同一门功课,不喜欢的学生会感到“负担”,但对喜欢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就未必是“负担”。同一门课程,某个“填鸭式”上课的教师会使学生感到“负担”,换一位以“启发式”上课的教师,就可能使学生感到是一种享受。我们一定不会认为计算几麻袋的数学草稿是件赏心乐事,但是陈景润却在那繁难的公式中快乐地度过了自己的数学人生;一些孩子玩游戏甚至通宵达旦,不能说眼不酸、手不痛、人不累,但是从没有听到孩子们感到玩游戏机有“负担”。  相似文献   

2.
听过诸多的教学比赛课、观摩课,大多是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创设了过多的形式情境,却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忽视了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其实只是教师在唱主角,整个课堂缺乏实实在在的数学“味道”。下面本人拟从数学课堂教学方面谈谈自己的拙见。  相似文献   

3.
平时我们提倡教师在上课前要进行“说课”,那么,我们不妨让学生在动手作文之前“说说作文”,这样,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在本地区实施已有一年多时间,新的课标,新的教材,使教师充满激情,使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也变得更为精彩.但在“热闹”的课堂之后,我们发现,在理解新课程、新理念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区.有些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而忽略了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丢掉了教学方法中的一些优秀传统,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是高校两课中的一门,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和重要环节之一。长期以来,由于“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存在课型单一、教学模式僵化等问题,使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果欠佳,不太受学生的欢迎。形成了教师“难教”和学生“不愿学”的尴尬局面。为此,我们从2002年下学期开始进行“六课型”(即“讲授型”、“讨论型”、“辩论型”、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在于使学生“自能阅读,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圣陶语)它的终极目标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语文,不断提高语文能力和精神境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们教师要变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发现”为培养学生的“发现”的能力。下面就谈谈自己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意识的做法。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过程是:有问——敢问——善问的过程。要让学生“有问”,就要给足时间,让他们去发现问题,还要合理安排质疑时间(课前、课中、课后)。学生的“有问”,开始只在文章的字、词表面上,所提的问题,要么是鸡毛蒜皮的,要么脱离文章不着边际,甚至是“傻问题”。教师要特别鼓励学生“敢  相似文献   

7.
经过深入研究发现,自己作文的优势很明显,但在其热闹的背后,仍是有缺失的。面对幻想还是现实——谈题材的选择、“总统”还是“平民”——谈“我的角色”定位、“平实的”还是“时尚的”——谈语言的运用这样的现状,我们既有欣喜,也有遗憾,当学生在创新题材、彰显个性的同时,把身边的生活忘却了;当学生在崇尚时尚的时候,把传统忘却了;当学生大喊着“我真棒”的时候,把合作、团结忘却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重视这个现实,引发思考。  相似文献   

8.
最近听了几节小字语文阅读教学汇报课,其中有县级的,有乡级的,也有校级的。在这些教学课堂上,所有出课的教师,都在尽其所能地运用着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辅助手段:孩子们在课堂上看到了图,听到了声,课文中的景象非常直观地展现在每个孩子的眼前,整个课堂教学看着热闹、听着热闹,学生们的活动也很热闹。但总感觉这样的阅读教学在“读”上存在着几多缺憾。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一种怪现象(好在只是一种“怪现象”,还未形成“流行病”)——课前,教师力求将自己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灌进”某种“权威”的教学模式(不如说是“模具”)中,教师本着这种“做工”精细的课堂教学模式,预设好自己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甚至是每一句话,由此整合而成的教案已经是臻于完美、“天衣无缝”;课上,教师努力营造自己“想象”无比美好的教学情境,在启发学生时或是旁敲侧击,或是单刀直入,这样“软硬兼施”的目的就是为了将学生拉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上,回答出教师想要的问题,而唯恐教学环节和学生有任何的“节外生枝”现象。对于公开课、观摩课、评比课更是如此。而这恰恰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真实的教学情境是动态的、不确定的。一堂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动态性和不确定性表现得很明显,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水平恰恰应该表现在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作出及时判断与处理。学生的困惑、疑问与需要应该成为教学的主要生成点。教师和学生在相互激发、相互交流中,消除困惑、解决疑问、满足需要的过程,就是学生获得进步和成长的过程,电就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一次课上,我让学生誊写作文。巡视时,我发现有个学生竟然竖着誊写。当教师的都知道,要求学生誊写作文,不仅是为了让学生练字,也是为了培养认真书写的态度和习惯。我问他为什么这样时,他竟振振有词:“是在学古人啊!古书不都是这么写的吗?”听他这样说,其他学生都看着我,有的还“不怀好意”地笑了笑,似乎在说:“他就这么写,看你怎么着?”  相似文献   

11.
上好思政课一定要讲“理”。理直,方能气壮。然而,当前部分议题式教学课堂存在着“热闹有余,理却不足”的现象。高中思政课议题式教学的实施应当据“理”而议,让“议”建立在学理、道理、条理、情理的基础之上,这样才能使议题式教学更有深度、信度、精度和温度,思政课教师才能真正做到“理直气壮”。  相似文献   

12.
“两课”教学中的“四个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秀英 《教育艺术》2000,(11):26-28
我校“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的教学改革是从1991年开始的。为了使“两课”教学收到实效,起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作用,我们在原有改革的基础上,更突出师范专科院校的特点,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3.
时下,许多学校都在积极推广校务公开,但对教务特别是“教误”公开甚少。笔者从自己多年来坚持“教误”公开的实践中深刻体会到,教师实行“教误”公开好处多。笔者从事中学政治课教学已有15年,虽然已是青年教师眼里的“老政治教师”,但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教学过程中总会出现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一些失误,有的是知识性错误,有的是课堂处理突发事件不当,有的是课堂时间安排松散,有的是批评学生用语过激,有的是自己控制不住情绪,有的是课堂师生关系紧张等等。这些“教误”,笔者有时是当堂自己发现,有时是学生课上指出来的,有时…  相似文献   

14.
张翠华 《成才之路》2011,(26):31-31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学校的人员、设备等安排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怎样的发展才是适合学生,而且是必需的,是值得商榷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大多会出现这样的几种情况: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新课,教学目标是什么,我们主要解决这样几个问题;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了,大家在学习中有怎样的思考,可以提一提。学生提出问题以后,教师选出和自己相同的问题,重点解决,这节课结束时教师会问: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没有了。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这样的课堂教学特点表面看起来是问题引导,其实学生不过是配角,是教师手中表演的提线木偶。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是不会独立思考,是不能形成创新能力的。  相似文献   

15.
陆瑛 《小学生》2012,(8):84-85
新课橱雨的语文课堂充满了“动”。听,课堂上充满着琅琅的读书声和此起彼伏的讨论声;看,教学过程中设计的极具个性的表演及形式多样的作品展示……这一切,使平静的课堂变得“热闹”,使单调的课堂变得“生动”。一堂课中,老师为了活跃气氛,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一旦教室里无声,总觉得“冷了场”。冷眼看这“热闹”与“生动”,我们会感觉到学生“动”有余而“静”不足。教师很少肯花时间让学生潜心地去默读课文,  相似文献   

16.
一堂生动活泼具有魅力的好课,犹如一首婉转悠扬的乐曲,“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绕梁。设计这样的课,需要教师在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保持课堂的高度灵活性和开放性,让自己融入课堂与学生一道共同生成课程。这样的课堂,就是全方位的“活动式”英语课堂。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小组合作时,同学们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观点不一,面红耳赤,真是集思广益,好处多多。但是在一些公开课上,我们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故设疑问,宣布讨论,于是学生匆忙分组,七嘴八舌,好不热闹。仔细审视,学生的“合作学习”只是“作”而不“合”,学生大多“各自为政”,有的搞“一言堂”,多数学生一言不发,故作沉思状;有的你争我抢.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意见……  相似文献   

18.
解瑞杰 《山东教育》2005,(10):15-15
时下,在某些农村小学里“抢课”之风有愈演愈烈之势。何为“抢课”?不以课程表上各学科的安排上课,随意挤占其他学科的课时,抢着上自己所教的学科,即谓之“抢课”。从表现上看,“抢课”的教师敬业精神令人敬佩,但剖析个中原因,这种做法实在令人不敢恭维。“抢课”的出发点往往是单纯为了提高自己任教学科的学生成绩,提高学科及格率,  相似文献   

19.
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变“热闹”了,学生更“活跃”、“自主”了,但是,过分追求课堂气氛的形式热闹和学生情感的浅层愉悦,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失去了“有效性”。怎样做能使我们迷失的课堂回归本真,从而真正达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20.
王鹰 《教育文汇》2007,(6):37-37
有人说,教材是“死”的,教师是“活”的;“活”的教师可以把“死”教材教“活”,而“死”的教师则可以把“活”的教材教“死”。当了多年物理教师,虽然课讲得不那么死板,但年复一年面对变化的学生,教的课基本上没什么新花样,更谈不上有活力,有个性,有吸引力。我们常常责怪学生不喜欢物理课,为什么不找一找自己教学上的毛病,试一试把“死”教材讲“活”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