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次将学生的作文本收上来,总是发觉学生习作立意肤浅、构思俗气,因而感叹:学生太不用心去体验生活了,一篇文章干巴巴的,没什么内容,毫无生气。作文其实并非简单的遣词造句,而应是人的灵魂奔放,灵感的爆发,灵悟的张扬,灵思的喷涌。而要达到这一些,就必须去体验生活,感受世界。对于学生来说,感受"这世上的一切",用理性思维来考察它们、认识它们尤为重要。何谓"感受"?《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接触外界事物得到的影响、体会。"由此可见,对事物要有"感受"就应当去观察外界事物,接触外界事物,认识外界事物。学生的作文之所以空洞无物,主要原因便是对于外界事物的观察太少,感  相似文献   

2.
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是从感觉和知觉开始的,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儿童通过观察了解事物的具体形象、事物的各个侧面和事物的外部联系,为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儿童观察能力,我主要抓了以下三点: (一)培养儿童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儿童不善于用理智来控制情感和意志,却容易被一些新鲜事物和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引起兴奋。因此要让儿童主动自觉地观察事物,必须激  相似文献   

3.
一、注重引导.让学生学会观察事物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周围事物缺乏认识,硬要他们去表达,去反映则是不可能的。对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写出来的章才会真实感人。  相似文献   

4.
一、创设观察情境培养观察力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周围的事物缺乏认识,硬要他们去表达,去反映,则是不可能的。对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以往的作文教学常出现的问题,就是缺乏对事物观察的指导与重视。  相似文献   

5.
看图写话作为写作的初始教学,对提高低年级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低年级儿童虽然掌握了一部分文字量,但他们的生活阅历浅、对事物的认识水平不高,往往看不懂图意,不知道怎样来表达。《语文课程标准》对一、二年级学生的写话提出了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阅读和运用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可见,精彩的课文插图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应当充分发挥它的教学功能。  相似文献   

6.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各种感官了解周围环境、事物和现象的一种知觉过程,同时又包括有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观察,可以了解现象的特征和条件,认识事物的部分属性和特点,以及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内容,发现相似点或因果关系。因此,观察是认识事物、获得知识的源泉,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化学是人们了解事物化学性质、利用事物化学性质、改造事物化学性质的一门科学。由此可见,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必须具有认识事物化学性质的素养。而这些素养不是学生与生俱来就拥有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认识素养。一、引导学生观察事物观察一种物质与看一种物质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通常来说,人们看事物,就是仅仅从外观上去看一种物质,这只是观察事物的一个方面,这种观察事物的方式不能  相似文献   

8.
观察能力是指人们通过感觉器官感受外部的刺激而形成对周围事物的印象、了解现象与事物之间关系的能力.解数学题就需要比较强的数学观察能力,为此,要善于捕捉"信息",变换观察角度,用"量"来观察认识事物,还要经常总结经验,只有坚持训练,才能有效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观察能力.  相似文献   

9.
<正>苏轼《题西林壁》中有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暗含着一定的哲学意义,即观察事物需置身事外,这样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同时又描写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情境。身在事物其中,我们只能勉强看到关于事物的一部分内容,而无法去着眼事物的整体轮廓。"当局者"的眼界总是不开阔的,常被事物的片面迷惑。所以,我们有时要保持一个旁观者的位置、旁观者的心境,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全面地分析事物的整体面貌。在音乐教学中,  相似文献   

10.
人们辨别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即为观察力。通过对认识事物的观察,才能将这个事物反映出来。而具备细致缜密的观察力,则是反映客观事物的关键因素。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不仅是小学生智力发展的基础,也是小学生正确认识事物的主要方式。观察力的缺乏会导致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缺乏。我发现,通过"百鸟朝凤"的探究学习,思维潜能开发课程能够有效地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  相似文献   

11.
正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是发现问题和发明创造必备的手段.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达·芬奇说过:"科学不问现在和过去,是对一切可能存在事物的观察,预见虽然是渐进的,然而它是对即将发生事物的认识."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也认为:"观察、试验、分析是科学工作常用的方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观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特别对于科学的学习尤其重要.而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12.
人们认识事物是从观察开始的。细致有序的观察是人们获取知识 ,正确认识事物的前提 ,而小学生观察事物往往带有片面性和随意性 ,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理解不深。在教学实践中 ,有的老师忽视了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的培养。特别是数学老师 ,他们认为观察能力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专利 ,与数学科关系不大。但笔者认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交给学生观察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语文科同样重要 ,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基础 ,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现就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一、激发观察兴趣 ,唤起求知欲…  相似文献   

13.
观察是人们认识和了解周围事物的基本途径。自然教学中的观察活动,就是给学生提供观察材料,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去了解自然事物的属性,从而归纳出自然事物的外部特征、内部结构及其变化现象和规律,完成对自然事物的一次完整的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14.
<正>一、解决"无米"问题1.以生活为源泉,指导学生观察生活。首先,学会跟踪观察。对周围的某个事物或身边的某个人物,进行连续的、多次的、反复的观察(这种观察,一般不是一次两次能够完成),从而获取真切、详实的习作材料。这是学会观察,养成观察习惯的起步阶段。其次,学会定向观察。对周围诸多事物或人物,进行有选择、有方向、有重点的观察,从而获得真实、具体的习作素材。这是"跟踪观察"之后,学会观察,养成习惯的提高阶段。再次,学会随机观察。在自己广阔的生活空间,时时处处留心观察,随时随地发现、捕捉生活中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最后,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分门别类、循序渐进、有目的地、有计划地观察;学会抓住事物的特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观察,全面认识和了解事物。  相似文献   

15.
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不歇。”可见,要写好日记,首先要观察事物,认识事物,才能积累写日记的素材。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四十年如一日地观察竹子,因此“胸有成竹”,画  相似文献   

16.
运用投影提高对几何图形的观察能力郭俊生一、投影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的目的性观察是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开始,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客观世界有万事万物,学生不可能都观察到,必须选择少数事物作为观察对象。选哪些事物作为观察对象,与事先确定的目的有关,集中精...  相似文献   

17.
要写好作文,首先要认识事物,认识生活。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时除反复强调认真仔细外,还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明确目的,有的放矢。老师在指导学生观察事物之前,必须向学生交待清楚观察的对象、范围、重点、目的等,使学生观察事物时注意力集中,观察细致。这样,学生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被观察的事物。二、教给方法,提高能力。观察事物,常见的方法有三种。一是依次观察,即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观察静止的事物,大多按空间顺序来观察: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观察动态的事物则常常按时间的顺序。二是分类观察,抓住事物…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一篇作文的形成过程,往往是对某一事物的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过程,作文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因此,在作文训练中,教师必须注重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一、从观察入手,指导学生认识周围事物。人的认识过程是从感知开始的,而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知觉过程。是人对现实对象直接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儿童要写所见所闻,经历过的事,必须要对周围的事物有所认识,而要认识周围的事物,必须要从观察入手。在作文训练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三年级的一堂观察作文指导课,是写“一串红”,  相似文献   

19.
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深圳向南小学武建冶一、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指导观察是帮助学生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去直接接触事物,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的共同活动,从各方面了解事物的种种属性。这是观察和认识事物的途径。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和认识事物的能力,把观察的...  相似文献   

20.
对很多学生来说,"课上听起来明白,课下做起来不会"成为学习生活中的常态。造成这一问题的因素必定很多,但对所学知识的不理解可能是首要原因。理解,其字面意思就是"据理了解",一般用于对抽象事物的理性认识。在日常教学中所说的"理解",是指逐步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