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电影艺术中经常表现的部分,暴力以其炫目的形式感、震撼的节奏感成为当代电影表现的主体,而暴力美学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本文试图从美学的角度对电影暴力加以分析,指出暴力美学具有强烈的视听刺激性和艺术化、幽默化、正义化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彭宏深 《今传媒》2016,(9):70-71
本文对电影《王牌特工:特工学院》中的暴力内容进行分析,以内容分析法对电影中的暴力双方基本情况、暴力场景的基本描述、暴力行为性质以及暴力场景的戏剧化程度进行编码统计分析。发现电影中暴力内容呈现出以下特点:暴力双方主要为男性;暴力形式主要为枪击或以工具击打对方;暴力结果主要为死亡或重伤;暴力场景进行了较多的视听效果渲染等。  相似文献   

3.
丁文凤 《新闻世界》2013,(8):271-272
从早期电影中对暴力的直接叙述,到20世纪80年代吴字森“英雄系列”影片的出现,再到其后昆汀.塔伦蒂诺、沃卓斯基兄弟等人对暴力美学电影进行的风格化探索,掀起了一个又一个暴力美学热潮。暴力越来越成为一种消费的视觉文化样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公众生活。  相似文献   

4.
在电影暴力美学的表现形式中,美国电影常常通过生动、直白的场面直接展示暴力,日本电影则喜欢用静和动的画面对比营造暴力效果。  相似文献   

5.
马佩连 《新闻世界》2014,(12):146-148
昆汀·塔伦蒂诺素有“暴力美学大师”的称号,在国际影坛独树一帜。本文对昆汀最新作品《被解救的姜戈》中的暴力内容进行了分析,包括暴力内容出现的频次、暴力内容总时长占整个影片的比例等,同时对本影片与其他昆汀电影相比的新颖之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作为世界电影大师斯坦利·库布里克的代表作之一,《发条橙子》(A Clockwork Orange)以矛盾性的视听影像,精心雕琢的形式,杂糅成一道暴力、色情而又荒诞的视觉盛宴,音乐与内容的悖论是影片的灵魂,而怪诞的现代主义风格又是影片的标签,视听话语之间的张力留给影片丰富的诠释空间,对影片不同层面的深入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加理解这位伟大的电影"作者"。  相似文献   

7.
随着电影产业的不断升级,观众对影像市场的多元化消费需求,电影中的"暴力"成了一种司空见惯的影像元素.这些元素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不断被接受,甚至被向往,以此引发快感,暴力拥有了"美学"的名义.郝建将"暴力美学"定义为:"是有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的,它就是指起源于美国,在香港发展起来并在成熟后影响世界的一种艺术趣味和形式探索.它发掘出枪战、武打动作和场面中的形式感,将其中的形式美感发扬到炫目的程度,忽视或弱化其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效果."①形式化的暴力美学,尤其是电影中人为动作和行为以及行为结果的诗意与舞蹈化特征,基于电影的视听接受原则,因更多的外显性而被关注.  相似文献   

8.
李斌斌 《新闻世界》2014,(8):286-288
本文对电影《美国往事》中的暴力内容进行分析,以内容分析法对该片中的暴力内容的场景、形式、性质等做具体的分析,从叙事的角度分析该片中暴力内容对电影的主题刻画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东京喰种》是一部在2014年被广泛传播的日本动画作品。动漫迷们热衷于其中的暴力内容。本文通过视听语言符号对《东京喰种》的暴力内容进行探讨,解析该作品广泛流行的原因及作者想要传递的深层思想。  相似文献   

10.
暴力美学不仅在影视剧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在动画这一分支中也得到了呈现.暴力美学并非一味表面上的暴力血腥,其更注重"内涵性",动画中的暴力美学并非一味地应该受到批判和扭曲的解读,动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合理的运用暴力美学对于动画有着一定的促进发展作用.以《大护法》为例,分析这部动画中的暴力美学的体现和应用,从艺术价值出发理性探讨其中形式表现和镜头含义,和对这部动画自主分级进行探讨,这对我国动画的形式和发展有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英雄》这部电影是中国第五代导演之一的张艺谋转型后首次创作的商业片,作为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却具有他独特的艺术美学风格,他对于影片的光影、画面的构图以及色彩的运用都有自己独到的见地。本文将从画面语言入手,浅析色彩构图以及"暴力美学"在画面语言中的运用以及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12.
电影符号学诞生在结构主义符号学和语言符号学的基础上,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麦茨认为电影是电影创作者所创立的一种具有约定性和结构规律的符号体系,创作者遵循某种“约定俗成的准则”才能创作出能够被观众正确解码的电影作品。影片《少年的你》通过遭受校园暴力的高中生陈念和街头混混小北两人相互影响共同成长的故事,引发观众对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高考制度及自我成长等问题的思考。本文从影像符号角度分析了其场景符号、台词符号和人物符号,并从家庭、学校等角度分析了少年成长过程的困境与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3.
自1895年12月28日电影诞生以来,暴力元素就作为它的先天基因之一自然而然地嵌入在电影的各类型影像表达中。经过沉淀与提炼,含有暴力元素的电影中,发展出了一种能将暴力运用到极致,并将影片触角伸向各大类型片的电影类型——暴力电影。本文主要通过界定暴力电影的电影类型定义,梳理暴力电影的发展脉络,总结暴力电影的美学特征,结合经典暴力电影创作背景、文化环境的简要分析,探索暴力电影这一亚电影类型的文化价值和影响力,挖掘中国发展这一类型电影的可能性与潜在作者。  相似文献   

14.
崔赫 《传媒》2023,(20):35-37
作为电影修辞学的声音符号在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中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贾樟柯之所以选择运用这些电影音乐既是因为其具有流行音乐史意义,又是因为这些声音符号是贾樟柯电影美学的补充,在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强化纪录风格、营造怀旧氛围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故乡三部曲”中,音乐和电影实现了美学和思想的视听互洽,并具有文化认同和文化批判双重媒介意义。  相似文献   

15.
黄建新  李莉 《今传媒》2012,(12):50-51
网络新闻媒体日益显示出设置公众议题的动员、影响力,在这种情境下出现的语言暴力成为显著的、值得警视的负面传播镜像。本文通过举证和分析网络语言暴力对构建公众理性议事平台的危害,进而表明我们关于全媒体时代媒体践行社会责任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暴力美学电影的最初产生,是有着其深刻的时代背景的。然而,最初的市场成功之后,文化产业的逐利性使得电影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跟风之作,这使得暴力美学电影演变成为一种典型的后工业时代的媚俗艺术,仅仅依靠一味的模仿重复,或者以先进的数字技术制造出来精美的画面来吸引观众,却难掩其思想内容的空洞。它必然走向衰败。文化产业必须注重创意,注重思想性,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相似文献   

17.
余晨晨 《视听》2016,(6):71-72
昆丁一直崇尚视觉和听觉双重感官暴力,他的电影对于暴力的表达别有一番风味。2015年昆丁的新片《八恶人》依然延续着血腥暴力的个人化的风格,又给观众呈现了一台完美的暴力盛宴。本文从"暴力美学"的角度分析《八恶人》中独特的暴力艺术审美。  相似文献   

18.
媒体暴力的危害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鹿白  郭锡哲 《新闻传播》2007,(11):53-54
一、媒体暴力的现状与趋势 媒体暴力一般被认为是包括电影、电视、电子游戏、报刊等在内的媒体含有或刊登暴力内容,并对人们正常生活造成某种不良影响的暴力现象:而另外一种则是“媒体本身的暴力”,指媒体及其从业者利用媒体本身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话语权优势对新闻当事人或被波及的人群所实施的一种暴力行为。本文着重探讨第一种媒体暴力,即媒体中的暴力。  相似文献   

19.
非语言符号是区别于语言符号的,单独或依附语言符号发挥意指作用的一种符号形式,主要以人的肢体、表情等动态形式为载体,辅以服饰、气味等静态形式。非语言符号具有立体性、暗示性等特点,使得其在一次传播往返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有时甚至超过了语言符号的传播作用。此外,非语言符号也顺应时代的需求,其本能性、美学性等特点相较语言符号的组织性、单独性更具传播优势。  相似文献   

20.
作为"暴力美学"影片的缔造者,昊字森和杜琪峰是香港影坛的两大风云人物,他们的枪战系列的电影作品都给观众们很多惊喜。作为最具影响力、最成功的电影导演,杜琪峰和吴宇森的枪战电影都有着浓厚的主体意识,凸显了人生的变幻无常、命运的突兀性、精神的偶然性等,开创了整个枪战影片的辉煌时代。本文针对杜琪峰和吴宇森在表现手法、意象分析、文化内涵等方面的风格进行了探讨,较为细致地、全方位地探讨了二者在枪战影片中的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