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现代隐逸文学是中国新文学史上概念尚未厘定,创作实践却蔚为大观的一种文学形态。以古代隐逸文化为背景,通过对现代文学中某些作家的隐逸现象和作品中隐逸倾向的分析,尝试建立中国现代隐逸文学体系,以丰富中国隐逸文学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
周作人的散文风格“平和冲淡”,被认为是开拓了中国散文的取材范围。达到了美学的较高境界。其深度原因是一个隐士所选择的落寞与隐逸的文风。  相似文献   

3.
“隐逸”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古代隐逸文化传统对中国现代作家的人格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隐逸作家疏离主流文化,热衷传统,并融入了现代意识,呈现出独具特色的“隐选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4.
隐逸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现象,灿烂的隐逸文化对中国从古到今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今具有隐逸倾向的作品贯穿着山水田园情怀和隐逸情怀,渗透着隐逸人格精神,在对意境的营造中体现出了隐逸文化一脉在中国文学中的传承与绵延。  相似文献   

5.
20世纪20-30年代,随着"五四"的落潮,周作人的文学重心从社会性的人生关怀转向了个体性的人生关怀,表现了浓重的隐逸气.然而"隐逸"并不意味着作家就离弃了现实和"人的文学"观念,他的所谓"隐逸"其实是在既有"人的文学"观念框架内作出的一种调整,思想的实质倾向了"理想生活,或人间上达的可能性",仍沿续着"为人生"的文学轨道.这一变化的产生不仅和其"人的文学"观念的丰富性有关,还涉及到周作人现代和传统的二重人格以及这一时期社会境况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文学品类和文学潮流,“隐逸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魅力与价值。中国古代隐逸文学经历了春秋战围、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几个时期,中国现代隐逸文学则经历了现代历史上两次隐逸潮流。本文即是对中国隐逸文学的这种发展流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是隐于山野林泉的隐士们的代表。分析陶渊明隐逸原因、隐逸思想和隐逸后的生活,可以进一步了解到陶渊明是一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真正隐士,是中国古代隐士中最光辉的范例。  相似文献   

8.
陈方媛 《文教资料》2009,(20):81-82
隐士和隐逸行为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独特的现象.隐士们的生活方式为有文化有修养的文人所推崇和效仿.伴随隐士们的隐逸生活所产生的隐逸思想又在儒道禅三家思想中得到强化,并对中国古代文化审美趣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古代画坛众多有影响的画家也接受了隐逸思想,这样就直接影响了古代绘画的发展大方向.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五四的落潮,困倦、彷徨成为时代的普遍精神征候,理想破灭之后的一代知识分子发生了分化。以周作人为代表的一批文人逐渐离开了主流文学阵营,表现出逃离意识形态的“出世”姿态,在文学上向隐逸文学传统靠拢,给二三十年代的现代文学染上了浓郁的隐逸色彩。  相似文献   

10.
申华岑 《焦作大学学报》2010,24(2):56-57,61
竹林七贤的隐逸是魏晋时期隐逸文化的标志,阮籍、嵇康、刘伶所代表的三种不同的隐逸方式,在中国隐逸文化传统中不仅具有典型意义,而且还具有承前启后的里程碑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周作人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存在,对其深入的探讨有助我们理解这个复杂的文坛人物。周作人从一个五四时期的文化先觉者堕落为一个汉奸文人的关键在于他思想深处的个人本位主义及其与此相关的摇摆的灵魂,当然还有他那闲适隐逸的情怀,像幽灵一样自始至终贯穿其一生。  相似文献   

12.
山水画的发展是同隐逸人格精神的发展相始终的,它是隐逸文化的特殊产物。隐逸思想始终贯穿于山水画中,对山水画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现代社会制度逐渐确立,但中国经济和社会秩序并没有随之走向繁荣和稳定。由于社会环境和个人性格内外两个方面的因素,隐逸一直是知识界不曾间断的文化传统。先后出现了周作人、废名、沈从文这样的传统式隐士和张爱玲、钱锺书这样的现代式隐士。同时作为著名的作家或学者,他们在文学创作中也展现了不同的文学样式、表现内容和情感基调。前者是古典的、田园的,是小资产者对已经过去了的时代的抽象了的描摹,基调是颂扬的,但也不无感伤;后者是对超于时代的都市人性和人情的刻画,基调是反讽的,但这种反讽又带着轻度的闹剧色彩。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隐逸文学指的是中国现代以来有着隐逸倾向的作家创造出的文学形态,是中国隐逸文学的一部分。中国隐逸文学源远流长,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自然萌发到魏晋南北朝时的超脱发展,从唐宋时期的自由成熟再到明清时的苦涩衰落,从1930年现代“隐逸派”文学的空前发达到1990年代的当代隐逸新风,中国隐逸文学呈曲线运动向前发展。通过对上个世纪末以及新世纪以来的文学现象和现代隐逸新形式的梳理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现代隐逸文学的发展走向呈现趋俗化和多元化态势。  相似文献   

15.
周作人曾译介过日本古典随笔作家吉田兼好的《徒然草》中的部分篇章。文章拟从审美趋向上的趣味性与常识性、人生态度上的无常观与隐逸思想以及行文特色上的佛禅意识这三个方面,对周作人后期随笔创作与吉田兼好的随笔集《徒然草》做一比较。并认为周作人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对《徒然草》的翻译,正是他文学主张与创作风格于1928年前后发生转变的一个前奏。  相似文献   

16.
从隐逸文化解读陶渊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隐逸文化有道家和儒家两个源头.魏晋玄学张扬体任自然,超乎世俗,希企隐逸,使隐逸文化空前繁荣.隐逸文化哺育了陶渊明,陶渊明代表了隐逸文化的辉煌.陶渊明描写田园生活、表现隐逸情趣的诗文,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桃花源记》的写作题材与汉末以来士大夫避乱隐居的事迹有关,更蕴含着作者本人隐居躬耕生活的经验和人生况味,是他借助想象希冀改变社会现实的不朽艺术杰作,是中国隐逸文化的奇葩.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史上,有三种主流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人格精神,一种是儒家的积极入世,一种是佛家的超然出世,一种是道家的隐逸自适。本文重在阐释庄子哲学中的隐逸文化思想的内容,并进一步揭示隐逸文化的价值,最后明确隐逸文化的四条教学要点:选好人生榜样,树立远大志向;提高思想认识,形成正确“三观”;挖掘隐逸文化内涵,重视情感熏陶;内化隐逸精神,践行育人目标,以期为中学教师教学庄子隐逸文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庐山隐逸文化内涵丰富,在隐逸文化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文章把庐山的隐逸文化旅游资源分为六类:庐隐、道隐、佛隐、学隐、酒隐、吏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庐山隐逸文化旅游景区的开发构想。  相似文献   

19.
隐逸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社会现象对中西方文明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隐士们注重人文内心的个体主义以及诉诸山水纵情山水的追求在中西方文化中是共通的.尽管隐逸文化有其悲观遁世消极的一面,但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隐逸文化都有其积极的共性.隐逸文化中积极正面的因素,有助于人们关注内心世界的平和,保持心灵的宁静,构建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20.
浅论中国隐逸文化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逸作为中国历史上独特的文化现象源远流长而又牵涉颇广。本文不专论隐士其人,而把隐逸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现象,将社会的宏观和士大夫心理的微观相结合,找出传统文化中的隐逸文化。隐逸文化的形成有着社会的、文化的、审美的、历史的必然性,它是古代士大夫阶层中一部分人的生存方式和精神风貌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