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劳伦斯看来,创作和审美都离不开情感,即离不开激情。创作的主体——作家必须是一个有着心灵激情的人。文学创作从本质上而言是作家情感的表现,也是人物的情感的表现。劳伦斯认为艺术的真谛在于表达生活的激情,艺术的任务是展现人与其周围世界在活生生之时的关系,同时,艺术的根本作用是载道。如此,小说才能是“揭示我们活生生关系变化之虹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2.
文学的创作过程,是作家对客观现实生活进行艺术认识和艺术反映的过程。在文学创作中,作家由感受到思索,由思索到发现以至最后形成艺术形象,其心理活动是异常复杂的,它作为完整而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心理功能有机构成的,具有细密的层次和微妙的结构。长期以来,人们为了认识文学创作过程的心理活动机制,曾致力于探讨作家孕育作品时思维和情感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并积累了许多可喜的研究成果。但是作家的思维活动(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情感活动,对文学创作过程的全部心理活动来说都只不过是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不是别的心理因素,心  相似文献   

3.
文学作品是作家感性心理活动和理性心理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情感则是贯穿文学创作的动力因素。风格迥异的文学作品源于作家独特的心理素质,而感性心理活动的敏锐性、理性心理活动的独特性和情感活动的丰富性则是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最重要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4.
作为高级情感活动的文学创作活动,是一种对生活、自然、观念形态等建构式的整合过程。这种整合的深在动机是源于人的多层次的心理需要的,也就是说,是作家出于审美地表现人的需要缺乏的体验,而作家个体需要与社会集体需要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通过对作家创作动机研究,又进一步揭示作家优势需要体验在创作心理中诸如知觉、记忆、想象、情感、思维等因素都具有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5.
文学创作的动机作为艺术构思的前因,常为论者所提及,甚至有专门著作作详细论述。笔者所持角度和观点与他论不甚相同,是否确当,愿以此文就教于诸位作家、论者。一、文学创作的深层动机是人的内部需要文学创作是作家一种结合兴趣、爱好、意向、观念等多种心理因素,这种情感活动主要来源于人的内部需要。换言之,创作是一种建构式的心理整合过程:对生活、自然、观念形态等的有  相似文献   

6.
在文学创作上,情感活动十分突出。从《背影》的文质、创作过程中欣赏过程三方面可以看出,情感的驱动效应主要表现为:情感是激流,推动着作家的创作;情感是活流,给文学作品以生命;情感是共振器,有够产生文学共鸣。  相似文献   

7.
在作家的创作中,作家的理性和情感之间往往存在着矛盾,对于自己笔下的人物也同样存在这样的矛盾,这种矛盾表现了作家世界观的复杂性。艺术从根本上来说源于现实生活,但同时文学创作又是通过在艺术家审美情感支配下的想象活动来反映生活,因而在文学作品中或者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身上,既有对现实的真实反映,即深刻的理性内容,又有作家所追求的赞赏的东西,即作者的情感取向。理性与  相似文献   

8.
文学创作是整个文学活动中处在最关键位置上的一个环节,通过观察生活,体验一定的生活获得创作所耍的足够的生活积累是作家从事文学创作必不可少的准备。关于作家观察和体验生活的重要性一直是文学理论领域争论的问题。本文结合一些历史和现实的文学现象简要论述作家观察和体验生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谢正华 《语文天地》2012,(15):29-30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伴随着师生的情感活动。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饱含着作家的思想情感,凝聚着作家的心血和生命。"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入情"。文学创作是一种传达情感的活动,主要是"以情动人",语文课堂教学也是一种接受情感的活动,也要做到"以情动人"。  相似文献   

10.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伴随着师生的情感活动。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饱含着作家的思想情感,凝聚着作家的心血和生命。“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人情”。文学创作是一种传达情感的活动,主要是“以情动人”,语文课堂教学也是一种接受情感的活动,也要做到“以情动人”。  相似文献   

11.
情感作为一种认识形式 ,在人们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情感是文学创作和再创作的动力性因素 ,整个文学的创作和审美过程都离不开情感。如果说客观世界的社会生活是文学的源泉 ,那么情感则是文学的灵魂  相似文献   

12.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文学创作离不开作家生活的土壤,这对于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来说尤为明显,本文意在通过分析不同生活环境下易安词在内容、题材和表现手法上的差异来论证生活的变迁与易安词风形成的必然关联性。  相似文献   

13.
情感性是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之一,情感贯穿于文学创作的始末,对文学创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正是作家情感的积累,让作家有了创作的动力投入到创作中去。进入文学创作中,作家要通过文学形象来传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而情感对创造艺术形象又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意象符号是文学审美理论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审美范畴,是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作家理性思维与情感活动的综合体现,作家在创作中可以用各种方式建构意象。白先勇在《孽子》中构建了许多意象,其中公园作为多种意象含蕴经常出现,有的象征着命运枷锁,有的象征着道德阴暗面,有的象征着心灵归宿等。  相似文献   

15.
“情感的零度介入”是新写实小说最显著的艺术特色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实际生活中这些新写实小说作家们就是不合感情的“冷血动物”。从专业的文学艺术角度来说,“情感的零度介入”只是作家在创作文本时所采用的一种文学创作技巧,此时作为叙述者的作家和现实生活中的作家本人并不是完全等同的。  相似文献   

16.
文学是情感的艺术,情感在作家的创作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它既是作家的动机,又是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血液。作家之所以能够进行创作,是由于他们有着比常人更丰富更细腻的情感。正是这丰富而细腻的情感给了作家创作的动力,又是这丰富而细腻的情感赋予了文学形象以血液。 文学创作的事实告诉我们,凡成功的文学形象都是有感情的。且不说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们,就连以严厉著称,看似无情的贾政也是有感情的。他把宝玉打昏过去却又“自悔不该下毒手到如此地步”,他痛打宝玉是要维护封建正统,恨铁不成钢之情,打过之后又后悔是怜子之情,正是由于有了这丰富而复杂的情感,贾政才成了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离不开情感,景物形象,场面形象也离不开情感,常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说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作家眼里的景物,都凝聚着作家的感情。我们知道,如果作者对某一人或物没有感情的话,根本不会给予太多的青睐,自然不会有细致入微,维妙维肖的描绘。就文学作品的实际来看,景物描写绝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它往往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情怀,或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托物言志,景物形象自然离不开情感,场面形象也不例外。由此可见,情感在作家的创作中的作用是巨大的,那  相似文献   

17.
刘宋世家大族杰出作家谢灵运之所以在山水文学创作中取得如此突出成就,其经济生活状况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谢灵运富足奢华的庄园经济生活催生了他的山水诗,还影响其山水诗的创作题材、情感状态、精神境界和审美取向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小说是叙事的艺术,在新写实小说中,作家们创造了一种新的叙事态度模式:还原。包括人物的还原、生活流的还原和语言生活化的还原。这种"还原"的态度并不等于作家"零度情感的介入",而是潜藏着深沉的理性批判精神。这种创作方法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创作实践与理论探索提供了一个可以选择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文艺理论认为:文学来源于生活。学生的作文虽然不同于文学创作,但它也离不开生活。新课标也强调,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教师要研究、了解、丰富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了解、观察、感悟生活,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习作文、学会做人,才能提高学生表达生活、思想、情感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文学创作离不开想象,对文学作品的欣赏理解同样离不开想象,想象可充实作品原本含蓄的描述,使之情感变得更丰满,想象甚至还可以充实情节,使之更具有广阔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