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跨领域学习,与其它课程相配合,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语文跨学科学习成为语文学习的一大亮点。我们欣喜地看到不少语文教师已经一改唯语文的教育模式,鼓励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解决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知识不再被分割成不同条块,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跨学科学习中得以沟通、整合、更新。  相似文献   

2.
<正>2022年版课标提出“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综合性学习是超越课堂和学校的学习模式,使学生置身于现实学习环境中,密切联系自身生活和社会实践,体验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学习形态,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学习。在“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背景下进行综合性学习,通过真实情境,高度整合文本及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通过自主、  相似文献   

3.
<正>"学语文"为的是"用语文",而获得与形成"用语文"能力的根本路径恰恰就是"用语文"本身,因为只有在"用语文"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才可能真正获得"用语文"的实践能力。"用中学"即指向"用语文"——在运用中学习运用。一、何谓"用中学"——在运用中学习运用"学中用"侧重学习有关运用的知识、方法并指向——学中运用,学了再用,先学后用,学以致用。"用中学"则强调通过"用语文"来"学语文""在运用中学  相似文献   

4.
《课标》(2011年版)明确倡导语文课程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应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素养和协同的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5.
<正>“新课标”强调跨学科学习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语文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语文的跨学科性质天然存在。“新课标”对跨学科学习第一学段的要求是:“在班级、学校或家里养护一种绿植或小动物。综合运用语文、科学、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学习日常观察和记录。”“新课标”特别重视学科知识与能力在真实情境中的运用。以保护动物为目的,引导学生在阅读、观察、探究、交流中走近小动物,培养学生喜欢动物、介绍动物、保护动物的能力,以兴趣为支撑的学习无疑是更深刻的。  相似文献   

6.
唐宗海 《学子》2014,(4):29-33
正近年来,语文综合性学习题作为衡量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载体,体现语文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考查学生解决问题和语文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是落实新课标的重要表现。中考中综合性学习占分比例从4分到16分不等。有的将其安排在"语文积累与运用"部分中考查,有的则单独设置"综合性学习"板块  相似文献   

7.
<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对照新课标,笔者提出"素  相似文献   

8.
《课标》(2011年版)明确倡导语文课程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应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素养和协同的教学能力。一方面教师必须具备跨学科的知识技能和广博的知识底蕴,能够自觉完善知识结构,努力在多学科视野下丰富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也成为了必需。在传统教学中,学科间教师很少有交集,课堂内教师之间一般不产生直接联系。但是,任何教师都不可能具备所有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以跨学科协同的方式进行,教师间需要互补和合作。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尝试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双师合作教学”。  相似文献   

9.
罗明智  孙建平 《教师》2015,(1):42-43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拓宽学习、增加实践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以"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为原则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拓展语文教学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事例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竖笛演奏及其他音乐,注重铺垫导入,创设情境,趣解文本,拓展积累等环节,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和艺术性,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课标精神的引导下,"拓展"教  相似文献   

12.
<正>2022年版课标指出,跨学科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打通各学科之间的学习壁垒,培养学生跨学科运用知识的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本文以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一课为例,浅析跨学科学习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3.
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旨在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让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提高语文实践能力。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应以绘好三张“图”为设计要略,即根据目标蓝图,有机规划跨学科主题活动;依托学习地图,有序推进跨学科实践活动;领会评价意图,有效赋能跨学科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主阵地。学生将会学到学习语文的方法与技巧、知识与能力、表达与创作等。不断提升语文课堂教育质量是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而"趣、读、赏、练、写、思"是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六要诀"。  相似文献   

15.
<正>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内容”的“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中首次提出了语文学习任务群。其中,“跨学科学习”属于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的内容之一,“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那么“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理念下的单元教学应该如何实施呢?  相似文献   

16.
<正>《新课程标准》反复强调:"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我们开展的开放式语文活动充分地体现了这种精神。作为语文教师,应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语文教学活动内容,让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开放式语文活动贵在"活"而"动","活"和"动"是相辅相成的,活的形式有利于学生的动,学生的动再次激发活,这样课堂气氛自然也就活跃了。二者缺一不可。一、"活"是灵魂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将"综合性学习"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组成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板块,内容上多是跨学科的综合知识,活动多是学校、家庭和社区的综合实践,能力上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是综合性学习与普通单元教学上重要的区别。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活动开展的实效性不是特别明显,所以需要将30多篇单元活动整合和"减负"。  相似文献   

18.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以素养为导向的六大学习任务群,“跨学科学习”为其一。它强调突破传统分科教学的局限,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以探究性学习方式,在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中尝试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通过多学科协同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以语文学科学习以及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为基础,在学科间的交叉、整合、渗透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构建开放的语文课程。这就要求我们  相似文献   

20.
罗黛萍 《教师》2011,(13):30-3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并谈道:“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我想语文教学中不妨来点“拿来主义”,这对促进教学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