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价值观。侗族大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都鲜明地体现了"天人合一"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思想。侗族大歌对于培养中华民族精神,发展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策划人语     
<正>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最深厚的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小学传统文化教育,重在培育小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感与感受力。  相似文献   

3.
"痴"作为一个概念,走入艺术领域,成为一种喜爱,一种依恋,一种生活态度,在中国古代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所体现和折射的是中国传统文人人格精神、艺术情调、哲人深思。中国古代所体现出的对"痴"的审美与文化认知,已经成为滋养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养料,规范着文人士子们的艺术生活和文学创作,塑造着儒家传统所希冀的理想人格。相较于西方的"酒神"精神说和"疯"的范畴,"痴"具有更为深广圆融的审美与文化价值内涵,也显示了中华思维的固有模式。  相似文献   

4.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巨系中的子系统,是一种特殊的民族文化。本文较深入的研究武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目前的武术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继承传统武术中精华,剔除其糟粕,同时认为加大对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力度,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符合中华民族精神的"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红学是动态的学术概念,从新红学到探佚学的发展,本质是实现了对曹雪芹原著和程高本两种《红楼梦》的不同价值之认同.红学定位于"新国学"的意向,是企图让红学在中华民族当下的精神追求与传统文化的精魂之链接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为中华民族在"一体化"的全球性语境下提供一个民族性的文化精神支撑."人间红学"概念的提出则是为了将这一文化追求变成最广泛社会现实的学术设想.  相似文献   

6.
作为跨越时代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马克思共产主义精神相结合的产物.本身所固有的三种永恒价值思想是它保有生命力的根本原因.雷锋精神已经远远不只是一种精神,它的弘扬与传统文化的传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的把握以及马克思共产主义精神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契合.  相似文献   

7.
大学和谐校园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1.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就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而言,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一种发展状态。作为一种存在的发展状态,和谐社会总体上包括三个方面的和谐: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与人的和谐;三是人与自身的和谐,即以"和谐人"建设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中心环节。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校园应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特征,是各种校园内部与周边要素的整体优化的系统。  相似文献   

8.
大学和谐校园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1.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就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而言,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一种发展状态。作为一种存在的发展状态,和谐社会总体上包括三个方面的和谐: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与人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铸造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传承了优良的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在几千年积淀和传承的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凝练为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智慧,化生为一种注重现实的入世精神,积淀为一种厚德载物的中华美德,铸就为一种有为无为辩证统一的处事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操和价值取向,在精神标识上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0.
《现代教学》2015,(5):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党的十八大提出要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教学》2015,(Z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党的十八大提出要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  相似文献   

12.
我校将民族精神教育与优秀民族艺术的熏陶巧妙结合,把"弘扬民族文化,激发爱国情感"作为校园重点活动的目标,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每个孩子认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容,体验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在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学习中华民族艺术,用民族艺术滋养每个孩子的心灵,用民族团结凝聚每个孩子、激励每个孩子,使他们逐步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潜移默化中使爱国主义教育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一、以民族器乐为龙头,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相似文献   

13.
担当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风骨的一脉相承,是贯穿我党奋斗过程的的优秀品格,更是新时期党员干部考核和评价的重要标准。在高职院校争创"双高"、谋求新发展的关键时刻,党员干部更应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站位,学习知识本领,做到想担当、能担当、会担当,以不畏险阻的担当精神和锐意进取的拼搏精神为学校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周易>包罗了天地万物和伦理纲常的各种道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周易>所蕴含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内容,代表着中华民族奋斗拼搏、兼容并包的民族基本精神.<周易>作为一部占筮书,又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奇书".  相似文献   

15.
一、中华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现代文化建设的精神支柱1.中华民族精神是传统文化延续繁荣的基本条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力量。独具特色和风格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水乳交融的。民族精神居于传统文化结构的深层,是一个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核心和精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民族性格的集中表现,它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创造、积累、选择、吸收和发展。但是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又以强大的潜在力,渗透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积淀于中华民  相似文献   

16.
正经典著作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得以传承的纽带,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延续的根基。而诵读这种形式与其他学习形式比较,对于传承经典精神内涵、陶冶学生品质情操,具有独特的效果。近几年来,随着"国学热"和"传统文化热"的盛行,"经典诵读"活动更是得到更为广泛的开展。  相似文献   

17.
<正>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全国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其思想体系蕴涵了丰富的文化精神,是一种凝聚之学,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是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的特点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及蕴涵丰富内涵,结合小学生认识特点和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方面,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和技能渗透融合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学生通过课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伦理本位的鲜明体现,它直接孕育了中华民族在自身人生实践中的基本价值追求.在历史上,中华传统文化,虽历经磨难,却能数千年一脉相承,源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体系呈现出的一种伦理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精神,表现出了很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并内化为中华民族世代相承的民族性格.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普世性的人文精神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一、在文言文教学中奠基精神的家园中国古代诗文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它汇集着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文化,弘扬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意志品质。如《鱼我所欲也》阐释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廉颇蔺相如列传》讴歌了以国家为先的爱国精神,  相似文献   

20.
<正>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语文教师不仅是语文知识传播者、语文能力培养者,更是将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灿烂文化中蕴涵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的使者。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要准确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将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作用。1934年,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国文这一科,比较动物、植物、物理、化学那些科目性质含混得多"。很早以前,叶圣陶先生就提出了语文学科性质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