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末清初,苏州地区城市文化的发展,在小说界促生了一个以冯梦龙、袁于令、金圣叹、毛宗岗、褚人获等为代表的苏州小说批评圈.他们以小说编订和评点为尚,相互交往,写出了一批重要的批评著作,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命题,使小说批评在17世纪达到高峰,产生了巨大的理论效力和实践意义,对小说发展影响极其深远.  相似文献   

2.
在《三国演义》评点中,毛宗岗详细论述了插入在其中的诗词、散文,重点是《出师表》与《讨曹操檄》,以及入话的结构功能,认为它们既在形式上,又在内容上促进了小说整体艺术结构的统一。这种认识在今天仍然具有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中国文人精神"如同传统的欧洲宗教精神,是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国传统花鸟画是传统中国文人"主体精神"的艺术表现,与世界上其他画种相比,发生最早、成熟最晚、突破最难.本文应用美术原理和方法,通过艺术的分析与取舍,探讨其元素及艺术特点,综合剖析其艺术本质,折射艺术思维的"中国文人精神".  相似文献   

4.
唐宋间儒学的转型及其提供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是一个与时俱变的开放系统,这从二千多年儒学演变史中可清晰看出.在儒学演变过程中,唐宋间的儒学转型最为典型.它为适应当时社会转型需求而出现,在思想层面则是中国本土价值系统对异域文化挑战做出的创造性回应.唐宋间儒学转型经历了四个世纪,从对外"攻乎异端"、对内"拨乱反正"两个层面展开,最终成果是宋明理学的诞生.儒学转型的成功是人类史上一个典型的文化交流及文明对话双赢的例证,它能否为今天的中国乃至世界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是值得思考和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史家极力礼赞与推崇的"汉唐雄风",文人无限顶膜向往的"汉魏风骨"和"盛唐之音",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各方面都是雄视古人,彪炳青史.  相似文献   

6.
"雪窦禅"因雪窦寺及其住持僧而确立,屡见于唐宋以后的诗歌作品。先后弘法于雪窦寺的著名僧人,自唐至清代不乏人。声名最著者当为永明延寿和雪窦重显,而"雪窦禅"却主要与雪窦重显有关。"雪窦禅"为僧人和文人所共参,而在文人的诗里,雪窦禅的内涵已被泛化为参禅悟道和回归自然两个层面的意义,遂成为文人修心的文化表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日本教习、留学日本、日译出版物三个方面对近代日本对四川文化教育的影响作了较系统的研究,将以前有姓名可考的在四川的日本教习由77位补充至93位,并提出清末在四川的日本教习应在100位以上,四川是聘用日本教习较多的省区.本文中提出清末在日本教习进入四川前西方教育在官办学校的影响十分小,而留学日本的留学生数量相对较大,故日本对四川文化教育近代化的影响比其它地区更明显.文中最后提出日本对四川文化教育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四川的政治军事社会各个层面,在历史上强弱交往的"失权规律"和"得益前提"的背景下,提出要区别日本政府的主观企图与文化传播的客观影响、日本文化人的个人情怀间的关系,以客观公正而历史地评价日本对近代四川文化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休闲文化已经成为成都市的城市名片,成都市正致力于打造"休闲之都"。从市民个人的微观层面提升休闲文化观念,从休闲企业的中观层面完善产品供给,从政府引导的宏观层面强化休闲文化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建设发展成都市休闲文化的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9.
《寻根》2016,(3)
正姓名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从某一时期人们好用什么字入名可以大概看出当时的社会风尚。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兴盛,具有"无所指"意味的"之"字,正符合了玄学家们"以虚为主"的精神境界,"之"字在当时受到了知识分子们的热捧。又如,五代时期,取名常用之字是"彦"。"彦"是对贤才的美称,从唐末  相似文献   

10.
两宋时的眉山县,所辖区域只不过二十乡、六镇,大约二万多户,但是,据统计,两宋时期,这里共出了909名进士。两宋眉山进士群体呈现出向上趋势、颠峰状态和一流个体的显著特征。两宋眉山进士群体研究》课题组认为,宋代眉山进士群体是宋朝文官政治、科举完善、文风转变等大环境,以及当时眉山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出版繁荣、教育兴盛等小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宋代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与实践和眉山学子发愤好学也是眉山进士群体产生的重要原因。眉山的科举文化乃是科举文化史上不可企及的颠峰,与"三苏"一起成为眉山文化鼎盛的符号。今天,我们要借鉴宋时眉山教育的成功经验,把文化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为我省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1.
《世界文化》2022,(4):中插1-中插4
(四)姚华的古佛笺 民国时期北京的文人画家中,能够和陈师曾并驾齐驱的,当属姚华. 姚华(1876—1930),字重光,一作崇光,号茫父,贵州贵阳人.早年留学日本,精通诗文词曲、碑版古器及考据音韵,对于书画亦有高深造诣,堪称当时的文化精英.因其久居北京莲花寺,又别署"莲花龛主".1926年,姚华因高血压患半身不遂,但为生...  相似文献   

12.
在古代尤其是先秦两汉典籍中,"三年"一词主要存在于哲学、伦理习俗、政治、经济、礼乐教育等语境中,对伦理习俗和政治语境有较强的优选性,在年头时间和"三"字组合中具有强势存在的地位,这使得"三年"具有了典型文化概念的价值.这种优选性和强势存在的地位有三个来源:一是中国古代"尚三"文化传统;二是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本质;三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13.
唐代禅诗是唐诗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一笔丰厚的文化遗存,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高华的审美境界、优美的文学表现,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唐代禅诗研究一直以来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现有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但研究者聚焦的对象大多是文人的禅诗,尤其是名家、名篇个案研究,并且研究方法常着眼于语言文字、艺术技巧、审美境界的纯文学层面的研究,而感悟境界方面即"切玉刀"方面的研究则较少涉及.  相似文献   

14.
当前学界对《西游记》评点本研究中的宗教归属问题表现出两种倾向:一为随意化;一为极端化。有鉴于此,本文选取《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西游证道书》为研究对象,从评点内容本身入手,比较二书在主旨阐释、劝世导向、艺术鉴赏等方面的异同,从而归纳二书评点的立足点,并就当前学界存在的不足进行学理层面的反思。  相似文献   

15.
明清赋集的编选评点,大多成于文人士大夫之手,其最直接、最根本的诱因是科举取士。一部赋集基本上可视为历代赋体流变史,赋家选篇定目时内蕴溯流穷源的历史观,汉赋的选篇与评点关系到整部赋集的批评宗旨;从赋篇的次类看,明人辞赋总集的编纂,有尊己之意,清代则以尊王为主,而汉赋的不同归类则形成多样化的批评内涵;赋集评点本对汉赋的选评,不仅有事实上的存史之功,还是中国赋学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正18世纪是英国历史上新旧交替的重要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英国社会经历了全方位的现代性转向。其中,在文化消费领域,文学市场化大潮浪涌初现,通俗文化勃然兴起。在这个文化发展、转向的浪潮中,格拉布街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这条曾经位于伦敦东区的极为普通的街区,在17—18世纪,因其低廉的房租而吸引了数量可观的文人以及出版商,一度成为英国早期文化出版业的一个中心。格拉布街文人群体,最初仅仅是指那些居住在格拉布街及附近的底  相似文献   

17.
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长期以来,女性的地位与权力与男性有着极大的不平等,并长期禁锢人们的思维模式。在男尊女卑的中国传统社会中,从家族行为延伸到政治行为的"妾妇之道"对产生中国文人深远影响,使得中国文人的妾妇心态广泛存在。文章试图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探析中国文人妾妇心态的表现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生育文化有明显的道教因素,有着丰富的道教情怀。在《妇人大全良方》中,求子、孕育、分娩、坐月、洗儿等生育文化中都带有鲜明的道教烙印,如求子文化与道教禁忌,孕育文化与胎神信仰,分娩文化与"安产图"等。生育文化中的道教情怀在《妇人大全良方》中主要表现在"术"的层面,如果提升到"道"的层面,对现代生育文化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朝鲜文人成伣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其散文蕴涵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因素。成伣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思想,尊崇"仁政",主张君主要善于发现人才、举贤授能。他总结性地梳理、回顾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嬗变历程,指出影响文学发展的诸多因素。成伣曾多次出使明朝,"慕华"意识使他在文章中极力描摹、赞美中国的自然风光与社会风情。成伣的散文提供了域外的审美视角,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王重阳是金元时期重要的社会活动家和道教宗师,他通过修正传统道教的思想立场和宗教服务方式,创立了对中古以来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都具有深远影响的全真道。全真道的文化旨趣,立足对时代精神的准确判断和积极融摄,不仅在当时开辟了道教文化发展的新境界,而且对其后几百年文化的发展确立了典范。虽然就当时思想文化发展的主流而言,三教融通已经成为一个趋势,但是只有王重阳创立的全真道采取了以教团为载体推动三教融合的社会实践形势。这也决定了当时政治文化舞台上,比较儒佛而言全真道成为最耀眼的社会力量。其预流的政教关系模式,及其它文化之间的模式以及其自身文化独立性的模式,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其经验到今天还具有重大示范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