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国维与国内外学者有着比较广泛的交往,但学术界所关注的仅仅是其中的少数诸人;而关于王国维与巴蜀学人的交往,迄今尚未见系统梳理者。钩稽相关史料,与王国维有直接交往的巴蜀学人有十二人之多。其中,既有前辈学人(王秉恩、王乃徵),也有同辈学人(王复礼、傅增湘);既有弟子(周传儒、杜钢百、余永梁、谢星朗、黄绶、徐中舒),也有后学(李思纯、贺麟)。与王国维有间接交往者二人,一人与王国维当互有耳闻但并无来往(廖平),一人本当与王国维相识但失之交臂(郭沫若).  相似文献   

2.
刊中刊     
史学名家“二重证据法”探源高晓春王国维在其《古史新证》中提出“二重证据法” :“研究中国古史 ,为最纠纷之问题。上古之事 ,传说与史学混而不分。……吾辈生于今日 ,幸于纸上之材料外 ,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 ,我辈因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 ,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 ,即百家不雅驯之言 ,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二重证据法”在王国维研究、史学史研究、历史考古学研究以及人类学、民俗学研究中已经被给予了相当高的重视。综观王国维的著作 ,寻求新史料扩充史料的观念是极其明确和强烈的。…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生活在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变革之际,其生活行事往往秉持旧时代的价值,而思想则以其敏锐超绝于时代之先,极具现代性。王国维先生为学多有开创,是中国现代学术的奠基人之一。他常运用西方现代思想解读古典之学,在诸如哲学、文学、史学研究方面皆开风气之先。  相似文献   

4.
史学家陈寅恪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指出:“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其未得预者,谓之不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①这里所谓“预流”,即勇于投入“时代学术新潮流”。王国维正是勇于预流者也。如何站在学术前沿,是史学家面临的重要课题。就历史进程而言,可以说一代有一代之学术。王国维以为:“古来新学问起,大都源于新材料。”②在清末民初之际,新史料的发现主要包括:①殷墟甲骨文字。…  相似文献   

5.
卞孝萱先生的"钱学"研究注重对钱锺书家世、生平的考察,对钱锺书与前辈、同辈学人交谊的钩稽以及对钱锺书学术思想、创作风格、治学特色之抉发阐释,具有自觉、敏锐的学术意识和深刻、创新的问题意识,史料翔实,理据充足,考证严谨,文史互证,持论中肯,体现了卞先生专通坚虚的治学风格,在"钱学"研究中独树一帜,金针度人,示范后学。  相似文献   

6.
为学术计,王国维签应出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通讯导师。因与清室的关系,王国维又与北京大学断交。双重人格在王国维身上有着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本意欲突破80余年来王国维艺术范畴研究之陈说,确认王国维用中西“化合”方法论和中国传统民族艺美学之话语形式,建立起以“自然”为核心,以自然-境界-悲剧为三大主干范畴的艺术范畴系统。在这一的构建和诠释中,王国维于古代学之心学传统和近代西方美学之唯心新学均批判地吸收,并将二融化一炉,完成了对明清情论的科学化总结暨近代化重建。  相似文献   

8.
稷下学宫盛衰原因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史书史料为根据,从经济、政治和思想学术等方面,论述了齐文化中历时一个半世纪的“稷下之学”的兴衰根由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在中国近代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对于王国维的治学业绩,尤其是词论,一直是学界研究的课题。仅以数侧为例予以评说,就足以窥见《人间词话》丰富而深邃的内涵以及王国维对与之相关的词学问题精辟独到的识见。  相似文献   

10.
《教书育人》2005,(1):13-13
王国维、鲁迅所创始的生命美学意味着20世纪中国美学的精神高度。然而,回望已成为历史的王国维、鲁迅,不能不感慨唏嘘。此后的社会美学、认识美学、实践美学从根本上偏离了王国维、鲁迅开始的美学道路。跨入21世纪的门槛,要在美学研究中拿到通向未来的通行证,务必补上新的一维——信仰之维、爱之维,务必要为美学找到那些我们值得为之生、为之死、为之受难的所在。  相似文献   

11.
教育名言     
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王国维摘自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教育名言@王国维~~  相似文献   

12.
自近代史学产生以来,主要表现为两大学术流派。一派主张用史料说话,另一派主张探索历史发展的结构。虽然这两种研究方法取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但都存在着缺陷和不足。如何克服这些缺陷,推进史学的进步,值得学界反思。我们认为,有必要建立一种“新史料学”,它应该以史料为研究对象,不但研究史料的要素和结构,而且研究不同史料之间的关系,进而探索史料之间的规律,从而为历史研究奠定牢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忧生”情怀是王国维的“忧生诗学”建构的原动力,其“忧生诗学”的产生是中西文化、诗学交融化合的产物当代理论界同样处于中西两种文化的碰撞、消解与融会的时代,如何学习王国维中西文化交融的学术态度以及宽广的学术视野,并把人生问题的探问与学术活动或诗学创造相贯通的方法,以化别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建构出有中国特色的诗学理论,这就是王国维“忧生”诗学建构带给我们的启迪。  相似文献   

14.
一王国维是我国近现代之交建树卓异的文化巨人,其在中国古代历史、甲骨文、文学、文艺理论方面的突出成就尤为学界称颂。近人缪钺在1943年撰写的《王静安与叔本华》中说:“海宁王静安先生为近世中国学术史上之奇才。学无专师,自辟户牖,生平治经史、古文字、古器物之学,兼及文学史、文学批评,均有深诣创获,而能开新风气,诗词骈散文亦无不精工。其心中如具灵光,各种学术,经此灵光所照,即生异彩。论其方面之广博,识解之莹彻,方法之谨密,文辞之精洁,一人而兼具数美,求诸近三百年,殆罕其匹。”[1]而王国维在文艺领域影响…  相似文献   

15.
自近代史学产生以来,主要表现为两大学术流派.一派主张用史料说话,另一派主张探索历史发展的结构.虽然这两种研究方法取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但都存在着缺陷和不足.如何克服这些缺陷,推进史学的进步,值得学界反思.我们认为,有必要建立一种"新史料学",它应该以史料为研究对象,不但研究史料的要素和结构,而且研究不同史料之间的关系,进而探索史料之间的规律,从而为历史研究奠定牢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建国以来,史料学研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史料的重要性一度被弱化,史料学是否应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也备受质疑。改革开放以后,史料学研究重新兴起和繁荣,学术界对史料学的理论体系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取得了显著成果,然而与史料的大规模整理出版相比,理论探讨缺乏深度和系统性。随着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数字化技术的冲击下,传统史料学又面临新的挑战和变革,有待于学界开展更广泛、更多样的理论研究。回顾总结史料学的发展历程,积极应对挑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影像史学是史学发展的新动态。从影像史学的学术背景、学术主张和学术价值来看,将影像史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中国教育史研究,对教育史研究思路的扩展和教育史学科地位的提升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也出现了不少以影像为史料的教育史研究尝试,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显不足。以教育纪录片为例,视觉史料、听觉史料和档案史料,对近现代教育史研究都有着重要价值。因此,不仅要认识到历史影像在史料层面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更要充分发挥影像史学的理论价值,积极推进教育史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词学研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的词学研究以辛亥革命为界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其词学观点主要承常州派,并与其“改造国民品质”的文学主张结合起来,侧重于词的社会批评,具有较为强烈的社会功利主义倾向。其女梁令娴所编《艺蘅馆词选》则推衍了这种词学观。后期,梁启超在使用社会批评方法的同时,还结合新的“审美趣味”采用情感分析,尤其是词学文献学等方法来进行词学研究。其弟梁启勋所著《稼轩词疏证》和《词学》对此作了梳纳补充。梁氏在词学研究的方法、思路、视角等方面多有开创,与王国维同为词学研究“现代化”之祖。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是中国诗学现代转化的开拓者。他的治学方法的思想基础受西学(西方的哲学和自然科学)很大影响。他主张“欲学术之发达,必视学术为目的,而不视为手段”,所以他才能真正从纯精神的高度观照中西文化的异同并将现代西学观念有机地融入中国学术领域。“诗界革命”的口号虽早已提出,只有在王国维的学术实践中才得以完成或结出硕果。王国维创立现代诗学的意义并不只在于为传统诗学增添了若干新颖的概念和范畴,也不仅在于首用西方理论评论中国文学、而在于重新规范了传统诗学范型,将它导入通向世界学术系统的轨道。  相似文献   

20.
1900-1919年的20年是词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发韧期”,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词学研究为沉闷的晚清词坛吹进了一股“清风”,但传统的词学研究方法在当时仍然占据着词学坛坫,以“清末四大家”为代表的常州词派继续引领词学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