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文学审美理论的核心在于“味”,西方文学审美理论的灵魂在于“真”。中西文学审美理论的这一差异源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化是以生命为本的文化,而西方文化是以知识(智慧、真理)为本的文化。这种文化差异表现在文学审美理论上,就有了中国的“滋味说”和西方的“真理说”。虽然中西文学审美理论各有优长,但是,中国文学还是应该学习西方文学执着于“真”的境界;中国的批评美学应该在坚持“真”与“善”统一的前提下更重视“真”,重视作品的思想深度。因此,在重视“滋味”的同时又能够获得深刻的思想应当成为中国文学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2.
在宋代女性文学中,女作家赋予“梅”这一文学意象以丰富的内涵,表现了她们独特的审美价值。文章主要从宋代女作家对“梅”的审美视角、审美追求和审美主体三个方面来观照宋代女性文学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3.
追求文学的“纯正”即审美性,强调文学自身的价值,是现代文学贵族化审美意识的重要体现。在重视现代性功利的同时,现代文学仍不乏注重和强调文学自身的审美特征、追求高雅的美学趣味的理论主张,并在创作实绩上取得了突破,从而使中国现代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了审美的品格。  相似文献   

4.
文学创作美学中存在"天""地""人"三个维度,它们分别指向作家的审美理想、审美基础、审美见解。作家的审美理想需以敬畏之心坚守,以遵循天性的文学态度去维护;作家的审美基础来源于生活积累和文学素养,而文化寻根和地域化写作是两种突出的表现;作家的审美见解,与"文学是人学"这一基本命题相关,与"为天地立人心"的文学写作宗旨相关,而以人类的命运为核心的人类学写作也已成为当今文学创作的新潮流。  相似文献   

5.
“兴象”是中国古代诗学和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兴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反映了古人对文学创作活动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化。“兴象”有着丰富的美学意蕴,在创作上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审美上表现出兴象高妙、情景交融、寄托深远等特征。  相似文献   

6.
严羽是通过以“妙悟”说为中心的审美主体论、以“兴趣”说为重心的审美特征论和以“入神”说为极致的审美理想论三大理论主干来表达自己的美学思想的。他所追求的审美情趣和境界在神韵论思潮发展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过渡作用。历来研究严羽的人多看到其对“兴趣”说的提出对文学发展史的贡献,而很少深入去探讨他对神韵论的重要作用。笔者尝试深入探讨严羽的美学思想对神韵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由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施荣华教授著的《文艺批评论丛》一书 ,已于 2 0 0 2年 3月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文艺批评论丛》 ,是施荣华教授近 1 0年文艺美学和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研究的一个总结。它以现代美学的眼光和审美的角度 ,谈古论今 ,充分挖掘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的美学内蕴和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审美意识。全书分为“文论篇”与“批评篇”两部分。在“文论篇”中 ,主要探讨与研究了中国古代的绘画、音乐、诗歌艺术、理论和小说评点艺术。在“批评篇”中 ,主要研究了当代动物小说的文体特征和美学追求、闻一多的新诗艺术观以及云南儿童文…  相似文献   

8.
抒情性的诗歌散文都着力追求一种意境美,现在一些小说也采用散文的写法,使所描述的社会生活更具抒情的气氛从而增加感人的艺术魅力。在创造形象的文学中,如果没有意境,就没有深刻感人的力量,就不能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其品评文学的观点虽不很严密(如哲理诗没意境,却未必不好),却揭示了文学创作所普遍追求的本质的最富有审美意义的东西。有意境的诗就比没有意境的诗更感人,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孔子的美学思想集中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等为内容的礼乐美学思想,体现了一种以“礼乐相亲”为审美原则的规范之美或秩序之美;其二,以“游于艺”、“尽美尽善”、“绘事后素”等为内容的艺术美学思想,在标明了对待艺术的态度——“游”之外,一方面体现了一种以“绘事后素”为审美追求的自然美倾爱,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以“善美相成”为审美标准的“和谐之美”诉求;其三,以“仁”为核心,以“文质彬彬”为审美理想的人格美学思想,生发出了一种以“文质协调”为审美法度的人格美水准。孔子的这些美学思想成为儒家审美的基石。  相似文献   

10.
朱熹作为宋代著名理学家和一代学术大师,在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方面亦取得了突出成就,其中他对“兴”这一中国古典美学核心范畴的理解、阐发及用之于实际的文学批评实践就颇有超越前人之处,从中可看出他对文学感发生命意志本质特征的深刻理解,代表了理学家文论中注重文学审美规律研究的一面,对我们研究宋人文论中视审美理想与人生高境为一体的美学趣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冯梦龙的美学观点可以用“情真”两字来概括。情真,是冯梦龙文学创作的思想基础,也是冯梦龙评论文学的审美标准。“三言”中最有价值的作品就是大胆表现“真情”、“常情”、“至情”的爱情故事,作者大胆揭示其爱情的本质就是“灵与肉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陆机《文赋》中提出的“苕发颖竖”、“榛楛勿剪”的“秀句”创作原则,关注局部美,注重秀词丽句的创作,体现了与传统美学关注整体协调不同的美学观念。本文对陆机“秀句”创作原则所产生的文化、历史语境进行了梳理,并对其中所蕴含的美学观念和审美价值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一美学思想是魏晋以来儒家诗教观念衰落,文学创作追求形式之美的时代特征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美学研究对提高人们的审美欣赏能力,提升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促使人们情操的审美化,尤为重要.文学创作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复杂意识活动的结晶,凝聚着人们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追求,是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体.文学创作是运用形象、意象、象征和想象等手法反映和创造客观现实,所塑造的成功文学形象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学创作的美学依据主要从三方面体现。民族精神的内涵和外延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美学依据 ,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为创作架起了美学框架 ,民族特有的文学表现方式 ,是文学创作的最佳物化形态  相似文献   

15.
美学意义,是任何文学创作无法忽视的审美内容,它往往营构起作家得以不朽的文学巨制,并为作家带来辉煌的风格。 那些关于回族文学的评论文章,已较多地忽视了对作家作品美学意义这一博大领域的介入,这不仅造成回族文学研究的涉猎范围偏狭,也使得回族作家们在对待如何追求这一领域的价值方面,失去了外在的强有力的推动。  相似文献   

16.
“移觉”和“移情”分别属于修辞和美学两个范畴,它们都与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联系。研究“移觉”和“移情”及其相互关系,不仅有助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而且对于深入探讨修辞与美学的关系也是十分有益的。 (一) “移觉”是在“通感”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修辞格。六十年代钱钟书先生发表了《通感》(1962年第一期《文学评论》)一文,他从文学创作和修辞方面研究了文学作  相似文献   

17.
当今时代,全球范围内的华文文学创作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尤其是美华文学,更是海外华文文学的翘楚。在琳琅满目的美华文学作品中徜徉,令人总要重新思考:文学的真正标准究竟是表现对社会人生的历史追索,还是表现对人的生活、生存甚或生命存在的关注与叩问?或者就是追求一种“有意味”的美学形式?在这里,社会学、哲学与美学的标准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18.
孔子的文学思想包括五个方面:其“关、善”说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开启了中国古代以政治功利为目的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传统,但它只片面地强调文学的外部作用,而忽略了文学内部规律的研究;其“文、质”说并非论述文学问题,从汉儒开始正式地将此概念引入文学批评,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标准;在其“无邪”至“中”说的基础上派生出了“温柔敦厚”和“含蓄蕴藉”的审美追求;孔子的“兴、观、群、怨”诗教原则对文学理论的影响不仅在于这几个概念本身,而在于提示了“兴观群怨”这一行为物态化后的意义;孔子的诗论思想是汉儒诗教思想的发端,更是汉儒诗教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核心。  相似文献   

19.
葛洪以杂文学为研究对象,“英异宏逸”是其持论的基本特点.其文学思想一是建立在文学进化观基础上的以文道—文德论为核心的文章功能研究,包涵“玉辂基于椎轮”之审美进化论、“立言贵于助教”之以文载道论、“十尺之与一丈”之文德并重论的三个基本层面;二是建立在文学风格论基础上的以创作—接受论为核心的文章美学研究,包涵“精神布乎方策”之反映表现论、“穹隆取乎宏焘”之美学风格论、“伯牙永思锺子”之知音境界论的三个基本层面.这六个层面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又在汲取和扬弃曹丕、陆机文学思想的基础上,表现出对东晋文学主潮的反拨且向建安—西晋文学主潮回归的审美蕲向.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在进行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翻译也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通过审美中介将审美客体转换为另一种审美客体的一种审美过程”。文辞优美的文学译著是人们获得审美享受,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文学创作是作者将内心的审美体验溶铸于文学语言的过程,所以文学翻译肩负着既要传达原文的思想信息,又要体现原文的审美价值和作者审美追求的双重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