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史籍中的"西蕃"除用于指称吐蕃外,更常用于指称西域的突厥语族群和印欧语族群.<元和郡县志·陇右道下·西州>"贞元七年没于西蕃"中的"西蕃"正指的是回鹘.<辞海>"西蕃"词条亦有漏释和误释.  相似文献   

2.
写本为残卷。根据存有叶码的残叶来判断,它似为一多达四卷的佛经。在中国的这一叶属第三卷。根据写本的语言特点,该书成书或译成回鹘文在10—11世纪。但根据其字体和正字法特点,此写本则属于较后的13—14世纪。在某些叶的背面左方,用回鹘小字写有abitaki几卷几叶的字样。Abitaki应为汉文"阿弥陀经"的回鹘文拼音。经过与汉文《阿弥陀经》对照后,证明此书与《阿弥陀经》无关。而敦煌藏有回鹘文残片,左方除用回鹘文写有小字abitaki外,旁边尚用红墨写有五个汉字"大白莲社经",所以此书应为《大白莲社经》的回鹘文译本。  相似文献   

3.
《金光明经》中的"舍身饲虎"故事是著名的佛经故事之一,在中原汉土和西域广为流传。回鹘文《金光明经》译自汉文本。文章将回鹘文本《金光明经·舍身饲虎》与汉文本进行校勘,找出二者的不同之处,并探讨回鹘文本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4.
《河西学院学报》2016,(6):28-31
吐鲁番葡萄沟出土有7件回鹘文叙利亚语诗集残片,其中4页属于叙利亚文《圣咏集》的回鹘文转写本,另有三页属于圣义范著《圣神论》的回鹘文转写本,均为元代之物。这些写本的发现,表明直到元代,吐鲁番操回鹘语的景教信徒,尤其是葡萄沟的景教教会,仍然非常珍视《圣咏集》和《圣神论》。这一文献对西域景教,尤其是回鹘景教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九至十世纪敦煌回鸦文写本》是法国学者J.Hamliton1986年出版的一部研究回鹘文文献的专著,共收收藏于巴黎和伦敦的回鹘文文书36种。书前有一"导言",主要阐述文书的历史背景;书末有一"结论",主要介绍研究36仲文书所得的基本认识。书中的36件文书已经有关学者先后译成中文(参看《回鸿文社会经济文书研究》新疆大学出版杜1996年1月;《沙州回鸿及其文献》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6月),"结论"部分的译文发表于《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第38-44页,现将"导言"部分的译文发表,以供海内学人参考。本书所研究的回鹘文写本出…  相似文献   

6.
回鹘文《玄奘传》译至汉文,汉文本名著《玄奘传》共十卷,详细记录了公元7世纪我国伟大的旅行家、翻译家和佛教大师玄奘的生平事迹。相关回鹘文《玄奘传》研究材料有必要做进一步梳理分析,可以从两个角度分类进行综述:一是对回鹘文《玄奘传》的分卷研究情况,二是对回鹘文《玄奘传》综合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7.
回鹘文《金光明经》是一部译自汉文的佛教著作。它与回鹘文《弥勒会见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并称三大回鹘文佛教译著,对我们研究古代维吾尔族的语言、文字、宗教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该文是回鹘文《金光明经》第四卷第六品的拉丁字母转写、汉译文和注释。  相似文献   

8.
新近刊布的几方唐代回鹘墓志资料内容宏富,具有较高史料价值。如《仆固氏墓志》证实唐对回鹘仆固部之羁縻关系,从中可以看出,仆固部世代效忠唐朝,履行朝贡之责,出兵助唐评定叛乱,系唐朝控制漠北的一支重要力量。《回鹘葛啜王子墓志》《回鹘米副使墓志》和《史孝章墓志》等反映了唐文化在回鹘中的传播与影响,表明中原文化儒家在唐代已被回鹘社会各阶层所接受并传播,从思想上和生活上主导着人们认知的流向。  相似文献   

9.
回鹘文本《慈悲道场忏法》是现存最重要的忏悔文文献,对研究回鹘语文及回鹘佛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文对吐鲁番发现的七叶回鹘文《慈悲道场忏法》原文进行了拉丁字母转写及注释。  相似文献   

10.
杨富学著《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已于2 0 0 3年9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该书前面由兰州大学郑炳林先生撰写《〈敦煌学博士文库〉缘起》,耿世民、齐陈骏先生分别为之作序。该书分绪论、上篇(回鹘文献———回鹘文化的基本载体)、中篇(回鹘文化研究)、下篇(回鹘与周边民族的文化交流)等4部分,书后还有附录———(回鹘文《折叱王的故事》译释)、附录2 (回鹘文《杂病医疗百方》译释)等。作为该书正文,上篇概述了回鹘语文献的发现、收藏与研究、刊布状况;中篇是全文的核心,重点研究了回鹘语文、宗教、文学和科学技术4个方面的内容;下篇论述了回鹘文…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分析唐宋时期的社会背景入手,阐述了唐宋时期社会救助的主要内容、基本形式及其作用.认为唐宋时期社会救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并形成了封建制度下社会救助的基本模式.这种社会救助模式不仅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而且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文章紧密围绕李小兰博士论文中批评文体“体貌嬗变”一节,就原作者所概括出的两条规律——“质文代变”和“俗雅相嬗”提出质疑并进行商榷,并提出了自己对古代诗学发展的看法:认为整个唐代的批评文体均以雅见长;质、文与雅、俗的标准需要界定、交待和辨析;此外,还对这种思维模式的原因和不足如实地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3.
“浊上变去”是汉语语音史上一种重要的音变现象,一般认为这一现象出现在通语中的时间为晚唐五代。文章通过对初盛唐时期今属湖北地区的文人所存古体诗和韵文上声和去声韵段用韵情况的全面考察,认为“浊上变去”现象早在公元7世纪的湖北地区方言中便已发生,其出现时间当早于通语。  相似文献   

14.
有些学者认为以李林甫为相是唐治乱转化的分水岭。从开元、天宝间唐王朝政治经济环境、边境形势来看,开元天宝间唐王朝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了李林甫上台并专断朝政;边境形势及战争特殊性又使唐最高统治集团作出了用胡帅镇边的抉择;而河北地区的特殊性和东北、西北边疆防卫的互动形势又导致了重用安禄山,称雄东北的结果。所有这些都是当时客观形势的产物.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并不是一两个人的意志就可以转移的。因此.以相李林甫作为唐治乱之分的界标是有欠公允的。  相似文献   

15.
降魔是佛教非常重要的修行法门。佛教弘扬这一观念的载体有多种,其中就包括降魔变文和檄魔文。相对于敦煌降魔变文,檄魔文较少受到学界的关注。本文经过详细的文献考辨认为,《弘明集》卷14《檄魔文》之作者当为十六国时期的释道安,《广弘明集》卷29《平心露布文》的作者是唐初沙门行友。这些檄魔文是研究东晋南北朝以至唐初佛教文化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6.
曾良  李洪才 《家教指南》2011,(4):94-100,132
辽宁省博物馆藏《恪法师第一抄》为珍贵的敦煌文献,以草书抄写。关于此卷子的内容性质,目前尚无细致研究。本文对题名作了阐释,通过比较研究,认为该卷子的内容是对窥基《妙法莲华经玄赞》的"决择",即对玄赞的进一步疏解。  相似文献   

17.
辟佛的韩愈和崇佛的柳宗元在唐代华梵文化交流的大环境里皆不同程度地受到佛教文化的熏习。由于作家的个性、经历、对佛教态度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导致了作品吸纳取向的差异。汉译佛典对韩愈的影响表现于诗歌,对柳宗元表现为寓言。  相似文献   

18.
盛唐诗人入幕是促成盛唐边塞诗繁盛的重要因素,然而自明人胡震亨以来,后人对这一史实作用与意义的认识历来因循旧说,未免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夸大与误解。通过对盛唐诗人出塞、入幕等史实的考察、排比,可知盛唐诗人入幕并不普遍,对于当时诗歌创作的整体影响并不如前人认为的那样突出。事实上,入幕和出塞都是盛唐时期边地与诗人生活广泛联系的一部分,而这种联系的广泛与紧密正是促进盛唐边塞诗创作繁盛的外部条件。只有将出塞、入幕这类现象置于这一宏观视角之下,才能对它们在唐诗发展中的意义与地位有准确的判定。  相似文献   

19.
此篇是继《刘长卿诗杂考》和《续考》而作的,此次只写与别人不同的看法,如长卿在狱中韦使君的诗,人以为是韦之晋,此以为是韦黄裳,对史实分析较细,长卿于乾元元年春贬南巴,在鄱阳故居停留一年,次年春才去南巴,其原因,一是唐朝有明令照顾,二是朋友帮忙,中考证详实,长卿在江西有宣州之行,有人以为是赴李光弼的河阳军,有人以为是去平刘展之乱,时间、地点皆不合,长卿在江西有宣州之行,有人以为是赴李光弼的河阳军,有人以为是去平刘展之乱,时间,地点皆不合,此以为写于广德年赴宣州平陈庄,方清的起义,时,地,史等皆合,如此种种,自成一说,皆可供爱好唐诗参考。  相似文献   

20.
《全唐诗》收录一首所谓唐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的拗体七律《春游曲》,前些年被人引用剖析其心态。我认为该诗是伪作 ,因为 :其一 ,文献中没有她作诗的记载 ,说明她不会作诗 ;诗的内容也与她的履历、身份、性格不符。其二 ,她处在唐初时期 ,拗体七律尚未流行 ,这种体裁的作品更不可能由不会作诗者率先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