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家一起讲故事,讲述没有教养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从年龄最大的人开始,故事这样开头:“很久以前,有个地方,那里的人都没有教养。”尽可能发挥想象力,人人为故事增添一些内容,如没有人尊重他人或替他人着想,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餐桌上、在工作中、操场上、售货大厅,还是在打电话时等等。只要大家感兴趣,就把故事编下去。然后大家一起谈谈这个没有教养的国度。如果那里的人能够多为他人着想一些,又会是什么样的。  相似文献   

2.
今天我们要谈的话题,似乎有些"老套"。看到"尊重"二字,可能不少同学会忍不住吐槽:"尊老爱幼""尊敬师长"……这些和"尊重"有关的词在中小学生守则里提及得还少吗?不过,你确定自己懂得如何尊重别人吗?生活中的很多小事,其实都和尊重他人有关。比如随地乱丢垃圾,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这些并不只是一种惯性的延续,也绝不是一种与别人无关的个体行为,而是对他人的不尊重。只考虑自己的便利和感受,往往就是不尊重他人的开始。  相似文献   

3.
金楷博 《考试周刊》2014,(24):132-132
<正>生命教育就是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生命孕育、生命发展的教育,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态度,使学生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尊重关怀他人的生命,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一、生物课堂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父母长辈的庇护下,养成了只知道享受上一辈人创造的物质财富,却很少有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习惯,面对升学、考试的压力和青春期朦胧情感的困扰开始自暴自弃,甚至舍弃生命或残害他人,不尊重生  相似文献   

4.
尊重     
尊重是一种美德,尊重他人是一种幸福,受到他人尊重亦是莫大的快乐。尊重构成了人与人不可分割的关系,给人鼓励与自信,让我们在成长的烦恼与社会的矛盾中突出重围,勇敢向前。然而,尊重起源于何方,又回归何处呢?自然界微妙的生命循环使尊重的美德有了启迪。  相似文献   

5.
导语:尊重,是挂在脸上的一抹真诚的微笑,是在他人发表不同见解时的虚心倾听,是为别人付出了努力而获得成功时的鼓掌。尊重他人,看似只是一味地奉献自己,其实,在奉献的同时我们也收获了来自他人的尊重。古人云:“爱人者人恒爱之,重人者人恒重之。”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没有了尊重,生活就缺少了温情,社会就缺少了和谐、  相似文献   

6.
丁蕊 《中学生阅读》2007,(10):48-48
道德品质的基础是尊重自己和他人;每一个社会人都有其相应的权力与责任,但每种权力和责任的基础都是被理解和尊重。尊重,就是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人的基本权力和责任,尊重人的个体和社会价值,尊重人在自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尊重是把人所赋予的权力和责任还给人自身。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培养人的尊重意识,使每个人都懂得要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在工作中我们也应十分重视对幼儿进行尊重教育。[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真正的成功有很多种:它可能是创造出了新的产品或技术,可能是取得了突破性的科研或学术成果,可能是因自己的行为而给他人带来了幸福,可能是在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别人的信任,也可能是找到了最能使自己满足和快乐的生活方式。同样,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令人羡慕的名望和财富也是一种应当被尊重和认可的成功。  相似文献   

8.
差异造成了不平等,有了不平等,才有了对平等的追求,能做到平等难能可贵.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时才能做到平等待人,这是做人的美德.尊重能给弱势群体以做人的自信和前进的力量,尊重能使绝望者起死回生.正因为尊重有着如此神奇的力量,所以法律赋予公民受尊重的权利.同时尊重他人也是公民的义务,至此,尊重问题由道德范畴上升到法律高度.  相似文献   

9.
重温马卡连柯:集体教育成功的秘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在他看来,尊重人、信任人,是教育人的前提;只有从尊重人、信任人出发,才能产生合理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平行教育影响”不会使学生总感觉自己是被教育的对象,而导致厌恶之感;使学生体验到自己才是教育的主体,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在教育过程中经常给学生指出美好前景,即给学生提出一个或几个需要经过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新任务,吸引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为完成新的任务,实现新的前景,由近及远、由易到难地开展活动,由简单的原始满足发展到最高的责任感,从而使整个集体朝气蓬勃,永葆青春。“我是体罚的反对者,很早就是个反对者。”用体罚来教育孩子“不过和类人猿教养它的后代相类似”。  相似文献   

10.
陈萍  陈俞 《时代教育》2009,(6):53-54
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适度、恰当的礼仪不仅能给公众以可亲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欲望,而且会使与公众的合作过程充满和谐与成功.  相似文献   

11.
强化,是调节人类行为的有效手段。当然,也是调节儿童学习行为的有效工具。可以这样说,凡是能够提高儿童学习积极性,或是能把学习努力程度维持在较高水平上的做法,都可以称之为强化。比如儿童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就获得一份奖品或奖状,这种奖励导致了儿童以后更努力地学习,这就是强化。强化学习策略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能满足儿童自尊的需要。自尊需要,是一个人对自我作出肯定评价的需要。渴望自己成绩优良,取得成功,对自己充满信心,这是来自自我尊重的需要;希望引起他人对自己的关注、重视、赏识,作出肯定的评价,这是来自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的需要。这两种形式都是人的自尊需要的表现。不过,最稳定和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重之上,而且,这种肯定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但昭伟 《中国德育》2006,1(5):13-20
“最低限度的道德”强调让每个人在不侵犯他人基本权利的前提下,享有追求自己人生幸福的权利。与之相应,道德教育的内容是:教学生知道每个人应享有的基本权利;知道并有能力维护自己的权利;有意愿追求自己认定的幸福生活;能尊重或不侵犯他人的基本权利;能在他人权利遭到侵害时见义勇为,挺身而出。道德教育在实施时宜以上述二、三、四款为重点。  相似文献   

13.
丁华梅 《考试周刊》2009,(51):216-216
一、背景《有多少人为了我》是《品德与社会》(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课,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劳动给自己生活带来的方便,懂得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尊重他们的人格,感谢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中国的传统思想教育也存在偏差,把劳动者的地位分成了三六九等,并且在人们心中已经根深蒂固。反映在现代社会中,不同的工作岗位,不但是劳动报酬差距过于明显,而且从事这些劳动的人,有的备受尊重,有的遭人歧视。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尊严.要让学生从小树立尊重他人、人人平等的观念。  相似文献   

14.
汪国真说: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要热爱生命,既爱自己也爱世间万物的生命,要尊重生命,既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在热爱、尊重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5.
《小读者》2009,(1)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都希望别人友好地对待自己.尊重自己。因此.尊重他人是人与人接近的必要且首要的态度。一个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当然也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下面的这个故事很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16.
尊重他人是一种美德,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尊重,是人的一生修养以及自我内涵的表现,也是人所必须具有的品质。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有人不注意尊重他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甚至家人之间,有时候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不注意别人的感受,不给对方留下  相似文献   

17.
生活中,谁都想获得他人的尊重,有些人却总不愿意放低自己高昂的身段。因为他们不明白,只有你热情地为他人洒下一丝雨露,他人才会给你带来一片美丽的绿荫。名人都能够这样做,何况我们这些以青春名义前行的学子呢?  相似文献   

18.
细节的真谛     
比如有人外八字,有人内八字,有人大舌头,有人好害羞,有人爱骂街,有人好吹牛。但是有这种习惯或特点的人不是一两个,所以写出来之后我们觉得这些东西很一般,不细节。当有的人写出医生在冬天给人看病的时候先要把听诊器用手温一温,然后再放到病人的胸膛上;还有某些人把厨刀借给他人总是把刀刃冲里---对着自己的时候,读者就已经很感动,觉得这就是细节了。  相似文献   

19.
人都有被尊重和赏识的心理需要,这是人的价值和尊严的重要体现。尊重,包括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不同形式的生命。尊重自己.就是珍惜生命,不做自我毁弃之事;尊重他人,就要认真对待所有的人——包括我们不喜欢的人,以及不同形式的生命。现代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20.
标签是社会(他人或社会组织)给有关人员加上的一个身份证明,是社会对一个人的性质所进行的界定。比如,“这个人是坏人”“这个人是小偷”“这个人不诚实”等,这里的“坏人”“小偷”“不诚实”,就是社会给这个人贴的“标签”。社会标签理论认为,这些标签不一定能从客观上反映这个人是什么(因为有些标签是社会错误地加给某人的),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个人将会变成什么。因为标签改变了别人对被贴标签者的认识,也改变了被贴标签者本人对自己的认识,进而影响到他的发展,并使之最终成为标签所标定的身份。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别人对他的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