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果世界上还有什么更美好的际遇,那便是:每周一次的文学下午茶时刻,美丽的语文老师把我们这些被她称为“有慧根”的孩子聚在一起,诵佳作赏美文品诗词:那天老师穿着蓝底黄色碎花的连衣裙。柔软黑亮的长发被发夹轻轻地拢在颈后,她含笑轻盈地走上讲台,摊开书本,  相似文献   

2.
师:同学们,你们谁想当小老师?请举手。 (学生纷纷举起小手) 师:那好,我们运用赏读法来学习《燕子》这一课。你们小组最喜欢课文中哪个自然段,就学习研究哪个自然段。哪个小组合作默契,学习投入,就让哪个小组走上讲台,当小老师,教其他同学学习你们研究的那个自然段,好吗?  相似文献   

3.
最近读了《对“美丽教育”的反思》这篇文章,其中,作者对那个把教师劳动不以为然、口出狂言的学生,没有恼怒的批评,也没有尖刻的讽刺,而是顺水推舟来了个角色换位——向他让出三尺讲台。尽管手中有了详细的备课资料,那个学生在讲台上还是窘态百出。从此对教师甘拜下风,学生的锋芒收敛了,教师的自尊挽回了。那个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品尝到教师的辛苦,认识到自己的浅陋,从此规矩言行,认真听课……  相似文献   

4.
那一天,我双手捧着课本和教案,怀着一颗砰砰激跳的心,两腿瑟瑟发颤着,走上某中学一个初中班的讲台。台下学生和前来听课的老师、同学黑压压挤满了教室,颇有些像都德《最后一课》里所写的情景。这无形中对  相似文献   

5.
语文阅读读什么?刚走上讲台时,笔者很茫然,不知所措.学校要求讲课有板书,要有条理.怎么有条理,怎么板书,这可有些为难.有领导听课那可叫人紧张,万一讲得不好,那可有些丢人.为了不出差错,讲个四平八稳,只好背教参教案.这可累坏了学生.  相似文献   

6.
一位初中语文老师讲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课堂上,有几个学生在看课外读物。为了"敲一敲"那几个学生,老师蹑手蹑脚地走到其中的一个学生跟前,说:"请你上黑板去,把‘岸芷汀兰,郁郁青青’中‘郁’的繁体字写出来!"学生怎么说也不愿上去。理由是"实在写不出来"。于是,老师批评了几个不认真听课的学生。接着,一个箭步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在  相似文献   

7.
在一次听课活动中,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让我感动不已。上课内容是《锄禾》,老师利用多媒体营造了非常好的学习气氛。孩子们边看图边欣赏老师优美的朗读,学得轻轻松松,兴趣盎然。在教学生字“知(zhī)”时,老师先让自己认为有把握读准字音的学生来读。全班36位学生,有30位能借助拼音正确地读出知(zhī)音来,然后老师组织同桌相互读。在经历了自读、互读之后,老师又随机点了一组同学来读。第一位、第二位……一直到第四位,每个同学都读得非常准,第五个同学站起来了,她轻轻地念到:“chī。”老师一听,问道:“她读得对吗?”学生马上异口同声地回…  相似文献   

8.
多问一句     
王强 《师道》2003,(7):38-38
公开课上,老师在指导学生读《坐井观天》。当读到“天不过井口那么大”时,有个男生高高地把手举起,老师见他那么积极,便示意他朗读。那男生语气急促,读得结结巴巴:“天———不———不过,井———井口,那———那么大。”逗得听课老师与所有的学生哄堂大笑。老师心头的怒气一下就窜上来了,心里念叨着:“你平时调皮捣蛋也就算了,这可是公开课啊!你这不是存心让我下不了台吗?”当时她恨不得马上把那个学生给撵出去。但是理智告诉她必须镇定。于是,她心平气和地多问了一句:“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念吗?”那男生说:“因为青蛙…  相似文献   

9.
最后一堂课     
直到今天,回想起那一段经历,我仍不能释怀。那时候,她教古汉语,那是我们中文系一门很枯燥的科目。因而几堂课下来,我就在感觉索然无味之后,开始赶写自己的稿子。一次,她突然叫我起来,提了几个很费解的问题,在我一段很久的沉默之后,她铁青着睑说:“潘同学,请你到讲台上站着听课。”我的心如坠万丈深渊,几个同学甚至露出了幸灾乐祸的“笑脸”,让我感到无地自容、手足无措。“请你自觉走上讲台……”显然她因我这几堂课的走神而气愤不已,但那不全是我的错啊,她的课的确讲得很糟糕,我心里感到不平。我抬起原本羞怯的脸,有些理…  相似文献   

10.
有一次,著名模范班主任毛蓓蕾在班上举行“我们是红军的新一代”诗歌朗诵比赛,毛老师特别提出要求,希望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这时,她把目光投向一个胆子很小、吐字不清楚的女生孙×身上,在她的鼓励下,这位女同学终于走上讲台。她在读出“长征路上”四个字后,好不容易才把“百花开”三个字迸了出来,然后就再也读不出来了。这时,毛老师发现有一个学生努着嘴在学她,一些学生也忍不住笑出声来。她立刻示意同学鼓掌。掌声一停,王老师鼓动大家说:“同学们,孙×同学决心学习红军不怕难的精神,勇敢上台来朗诵。看到同学有困难,应该怎…  相似文献   

11.
北大附中副校长程翔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一篇题为《一块手帕》的文章深深地吸引了他,他便当作范文在班上进行评讲。“这篇文章是抄来的。”程老师刚读完这篇作文,一个学生举起手大声地说。他的话音刚落,全班哗然,大家议论纷纷,目光齐刷刷地扫向那个抄袭的同学,她满脸绯红地低下了头。面对这突然的变故,程老师停顿了一下,转过话头问大家:“同学们,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好是好,可是……”“我问的是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不管其他。”“太好了。”“那就请同学们谈谈这篇文章好在哪里,请发言的同学到讲台上来说。”结果,有八位同学发言,大家…  相似文献   

12.
王老师今天刻意打扮了一下,平时的淡妆今天稍微浓了一些,她最喜欢的那套西装也仔仔细细地熨了一遍。因为一个现场教学观摩课要在她班里进行,而且听课的不仅有外校教师,还有市里的教育专家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负责人。“丁零零……”随着铃声,王老师快步走上讲台。  相似文献   

13.
多次听到老师们叹息,说批改议论文时,对学生不会用事例论证束手无策:一个班四五十名学生,举的例子都差不多,而且都是老一套,比如,论勤奋必定说谁,谈锲而不舍肯定提谁,呆板到一无可看.我记得有一届的高一,上讲评作文课,忽然来了许多外地老师要听课,我那节课真不想让别的老师听,但既然大家远道来了,也就不见外.我让一个小组11个同学轮流读自己的议论文,我站在讲台前,什么话也不说,让他们自己感受.第三个同学读到“哥白尼”的事例时,已经有人笑了;到第六个“哥白尼”出现时,听课的老师已经忍俊不禁;到了第十一个同学站起来时,这个同学说:“老师,我能不能不读了,我也……”全班大笑,听课的老师也都笑起来.怎么会有那么多“哥白尼”的?我真的不明白.请想,一位教师改两个班的作文,一晚上遇上几十个“哥白尼”,有可能梦里也有“哥白尼”,他的精神能不崩溃么?  相似文献   

14.
一九八三年五月十三日,是星期一。下午读报课时,李老师跨进了教室,照例给我们读小说《青春万岁》。突然,陈晓蕾站了起来:“李老师,请您出去一下,好吗?”李老师莫名其妙地跟着她出了教室。戏剧般地,班干部潘芳奕迅速走上讲台,向同学们讲了一个秘密计划,大家一致赞成。几分钟之后,李老师又莫名其妙地被请回了教室,迎接他的是神秘而兴奋的笑声……紧接着的几天,同学们暗中忙碌起来……五月十七日,那一天终于到来了。语文课的铃声一响,李老师便走了进来。值日生罗晓宇用清脆的声音喊道:“起立!敬礼——”  相似文献   

15.
那一节课是作文课,走上讲台后,我无法掩饰内心的凝重。同学们,现在老师的心情特别激动,因为我看到了一篇作文,一篇深深地感动了我的作文。这就是我们班晓香同学的作文《我多么希望》。  相似文献   

16.
安轩 《南昌教育》2007,(4):24-24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是沙丽萍老师最喜欢唱的一首歌,她的人生选择跟歌中写的是一样的:正是受着读小学时两位语文教师的影响,9岁的她就立下志向——长大后要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用自己的学识和言行去影响、培养更多的学生。如今,沙丽萍老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走上讲台16年来,她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生。看着学生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在不同的天地里自由翱翔,沙老师由衷地笑了!  相似文献   

17.
一次语文赛课活动中,一名女教师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要上课了,她一边佩戴手表一边走上讲台。课中,她不停地看表。课后,她将手表交给一个听课的女教师说:“谢谢你的手表!”听课的女教师接过手表,一个劲地称赞道:“时间把握得不错……”那女教师也如释重负地说:“教案上设计的问题总算讲完了……”  相似文献   

18.
张立 《今日教育》2008,(1):53-54
轮到听我的课了。 那天,我邀请年级学科组的老师来听我的研讨课——《空山鸟语》(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开始我信心十足,悠哉悠哉地走上讲台,还是老惯例,一个学生自觉走上讲台朗诵一首诗歌,并进行了解释。我简单点评后,打开多媒体,播放费翔的《故乡的云》,接着又启发学生回忆学过的游子诗歌。  相似文献   

19.
希望的台阶     
北大附中副校长程翔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一篇题为《一块手帕》的文章深深地吸引了他,他便当作范文在班上进行评讲。 “这篇文章是抄来的!”程老师刚读完这篇作文,一个学生举起手大声地说。他的话音刚落,全班哗然,大家议论纷纷,目光齐刷刷地扫向那个抄袭的同学,她满脸绯红地低下了头。 面对这突然的变故,程老师停顿了一下,转过话头问大家:“同学们,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 “好是好,可是……” “我问的是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不管其他。” “太好了。” “那就请同学们谈谈这篇文章好在哪里,请发言的同学到讲台上来…  相似文献   

20.
题意是求把6个桃平均装在3个盘里,使每盘的桃数同样多.一位教师教学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观察教具演示的注意力,她设计了一道准备题——"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先请一位同学走上讲台,把6支铅笔数了一下,再依次指定3名学生走上讲台,每人发给2支铅笔,并要求这三个学生将铅笔高高举起,让全班同学观察到每人分到的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