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书育人》2005,(4):24-24
国际夏令营的辅导员发现美国孩子胆子特别大。他们不怕天黑,不怕单独外出,不怕山高水急,也不怕昆虫野兽;说话“冲”,善交际,一般也较有主意,敢想敢闯;不需要大人陪伴,也从来没出过什么险情。在这方面其他国家的孩子就不如美国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富有20多年儿童教育经验的辅导员、日本的冈崎喜子为此访问了美国215个具有代表性的家庭。经过研究,她得出这样的结论:美国家庭重视对孩子认识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教育,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自主精神,  相似文献   

2.
善良作为一种美德,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可以说,缺乏善良品质的人,同时也是个道德上有缺陷的人,最终很难有所作为。因此,父母们若想使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品德高尚的人,必须重视从小培养他们“善良”的品性。那么,如何培养呢?空洞的说教和良好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具体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步:为孩子创设亲切、友爱的成长环境。一方面,父母以友好和爱的方式来教育、帮助孩子,努力使善意、友好的气氛充满整个家庭。另一方面,对所有认识的人:朋友、亲戚、同事、邻居,以及一切可给…  相似文献   

3.
国际夏令营的辅导员发现美国孩子胆子特别大,他们不怕天黑,不怕单独外出,不怕山高水急,也不怕昆虫野兽;说话“冲”,善交际,一般也较有主意,敢想敢闯;不需要大人陪伴,也从来没出过什么险情。在这方面其他国家的孩子就不如美国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有20多年儿童教育经验的辅导员、日本的冈崎喜子为此访问了美国215个具有代表性的家庭。经过研究,她得出这样的结论:美国家庭重视对孩子认识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教育。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自主精神。并注熏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和在各种环境中的自我保护能力。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在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教师和父母常常“当局者迷”,即只顾关注孩子的学习习惯,却忽视自己的教育习惯。殊不知,大人的教育习惯极大地影响着孩子的习惯养成,而孩子是身心迅速成长的个体,他们的最大特点就是“变化”。如果大人总是用老眼光看待他,用老方式对待他,他们形成新的习惯就会遇到很多障碍。而且这些障碍不容易排除,因为它们并不在孩子身上,而是隐  相似文献   

5.
《教育》2006,(8):34-34
在当下的中国家庭,“家长”是一个并不轻松的角色,因为这个角色里包含了太多的责任、烦恼、困惑——他们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孩子,为孩子的身心成长殚精竭虑、操心不已。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套培养、教育孩子的做法,但每个人似乎都不那么自信。究竟怎样才是一位好家长?这几乎是一个有无数答案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赏识孩子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而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赏识孩子。赏识就是认识到一个人的才能并予以重视或赞扬。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是喜欢鼓励的。”尊重孩子,欣赏孩子,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年龄小,需要关心和爱护,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志和个性。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还很弱,他们常常把家长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重要依据,因而家长的赏识对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就要重视发展孩子思维的独创性和灵活性。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教育孩子解放思想,鼓励他们敢于打破成规去思考问题,遇事不被“成见”所束缚,善于多渠道、多方位思考问题,不人云亦云,考虑问题多来点儿“急转弯”。  相似文献   

8.
家长和教师,都需要审慎和认真地修正一个评价指标,也即教育的核心指标——什么才是成才。10月25日,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俞敏洪在一个论坛上提出了“终身竞争力”的概念,他认为,培养孩子的“终身竞争力比上任何大学都重要”。对于“终身竞争力”,俞敏洪这样阐释:“培养孩子海阔天空的胸怀,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个性,培养孩子面对挫折和失败奋勇前进的精神以及与人交往的团队合作能力”。  相似文献   

9.
挫折,是在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作为父母,我们都不希望孩子遇到挫折。但是,生命之旅无坦途,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遭遇挫折不可避免。我们不可能一辈子替孩子遮风挡雨,让孩子永远生活在温室里。因此,就有必要从小培养孩子应对挫折的能力,让孩子在遭遇挫折时,能够从容镇定,直面困难,不屈不挠,战胜挫折。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他们的身上承载了父辈以及祖辈太多的宠爱和期望,对他们的家庭教育较普遍地存在着片面性和单一性,如重视智力的发展,却忽视了坚强意志力的培养和良好个性的塑造;重视“成才”教育,忽视“做人”的教育。这就使这一代孩子的身上既具有时代赋予他们的优点,又有明显而普遍的弱点,那就是任性,脆弱,经受不起一点点挫折。挫折教育就是矫正教育的片面性、单一性,矫治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脆弱疾病的重要措施。它既是儿童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又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适应未来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儿童中广泛开展挫折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中一个极其迫切的现实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本期的“特别关注”,我们刊发吴华同志的文章《挫折教育:给孩子一双坚强的翅膀》,希望能引起广大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陈潇潇 《小学生》2011,(6):54-55
每个人都有获得尊重的心理需要。教育和培养未成年人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尊重未成年人,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受封建传统的影响,有的教师对于未成年人的教育,习惯于采取“自上而下”的灌输和强迫方式,缺乏对未成年人应有的尊重,忽视了受教育者的真实感受。最后实际教育效果始终不理想,甚至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1.
西方的家长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这是一种相对而言比较“宽松”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2.
我们先讲一个故事:一个中国人和一个美国人在争论。美国人说:“你们中国人教育孩子只重视知识,不重视能力培养。”中国人说:“你们美国人教育孩子只重视能力培养,不重视知识的传授。”美国人不服气,说:“你说我们美国人知识少,那你考考我们的孩子?”于是中国人给孩子出了一道题:请介绍一下中国的珠算。美国孩子傻眼了,他见过电脑,没见过珠算。中国人很高兴,“看,你们的孩子知识太少吧。”这时,美国孩子转身到电脑上一敲键盘,电脑上显示出珠算的所有知识:运算原理是什么;什么时候传到韩国;什么时候传到日本;珠算和电脑有什么关系;珠算和计算…  相似文献   

13.
教育应是愉快的教育。有一位著名的校长看到一个男孩因为爬树,坐在树杈上玩耍,弄脏了衣服和手,被母亲训斥。他对男孩的母亲说:“其实,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惟一可以在树杈和客厅的椅子之间作出选择的时期,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是大人不便这样做而剥夺孩子的这种自由权利。孩子就是孩子,让孩子成孩子才能培养孩子。”然而,事与愿违者在我国还很多。北京市教科院调查发现:“不爱上学”、“害怕老师”、在学校感到“不快乐”的小学生竟然占了近半数之多,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坚持用“真心的微笑”去扩展学生本应是自由开放的心灵,而多以“…  相似文献   

14.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有思想的个体.他们有自尊心,也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我们教师应当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关心和爱护,注重尊重孩子的人格。重视培养和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给幼儿一个申辩的机会,那么,孩子就会形成活泼向上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相似文献   

15.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有思想的个体,他们有自尊心,渴望得到他人或集体的尊重。教师应当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更多的关心和爱护,温暖他们幼小的心灵。我们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如果能处处注意尊重孩子的人格,重视培养和保护他们的自尊心,那么孩子就会形成活泼向上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个性品质。一、尊重孩子的人格,不主观臆断每个到幼儿园来的孩子,内心都怀着当个“好孩子”的真诚愿望,希望得到老师的爱护和肯定。所以教师在评价孩子的行为时要慎重,不要武断。尤其是对少数缺点比较突出的孩子,更不能凭印象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16.
选择让孩子练琴的家长大都认为练琴既能开发孩子的智力,又能使孩子掌握一项特长。然而,家长更应从素质教育的角度,体会练琴对孩子整体素质提高的影响,发挥艺术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教育界人士认为,一个人的艺术修养与思想、思维、道德、品行乃至举止言谈都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这首先是培养人。”因此,家长不要光看孩子会拉什么琴,会拉几支曲子,要通过练琴培养他们的美感,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同时,不要把练琴当做“技术”教育,而应当提高到“艺术”教育上来。著名手风琴演奏家杨帆说过:“如  相似文献   

17.
高尔基说:“谁最爱孩子,孩子就最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人需要爱的温暖,就像沙漠之需绿洲、春草之盼甘霖一样。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是连接感情的纽带,是师生之间达到心理交融的催化剂。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学生是现实中的人,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个性多样化和生活多样化决定了教育问题的复杂性。这就要求教师潜心研究学生的内心世界,以精湛的教育艺术引领学生,在细微处凸现人文关怀,演绎无私关爱,让真爱伴学生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18.
孩子是父母的“作品”,也是父母的镜子。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形威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庭教育是为孩子一生幸福奠基的教育.家长要与孩子共同成长,重视对孩子的价值引导,提升其人文素养,使他们成为爱生活、会生活的人;重视孩子公德心的塑造与养成。使其能融入公共生活;尊重孩子个性的自由发展。给孩子的成长以充分的空间;营造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快乐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教育要成全一个人的幸福。”这是北师大于丹老师两句很有名的话。教育怎样成全一个人的幸福?或者说,教育这双“鞋”,怎样去适应孩子那双“脚”?这确实是今天的教育人需要思考的问题。在邵东县采访心理健康教育,就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他们为了让教育的“鞋”适应孩子的“脚”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艰苦探索。  相似文献   

20.
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但当孩子犯错误或行为偏差需要纠正的时候“赏识”教育就显得苍白无力,甚至略显虚伪。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选择逃避责任。回想我们自己长大的过程,一定有一些惩罚是让自己终生难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