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批评报道涉及的多是大的问题和现象,不如此,似乎就减少了斤两,欠缺了力度。其实,在批评报道的类别中,“抓小”批评报道占据着重要位置,其作用不可忽视。北京市的有关媒体曾和市长刘淇一道热切关注过“抓小”的批评报道,就北京人12种看起来虽小却反映了精神文明建设大问题的小毛病提出过严肃  相似文献   

2.
窦永堂 《新闻导刊》2004,(1):16-16,52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批评报道涉及的多是大的问题和现象,不如此,似乎就减少了斤两,欠缺了力度。其实,在批评报道的类别中,“抓小”批评报道占据着重要位置,其作用不可忽视。北京市的有关媒体曾和市长刘淇一道热切关注过“抓小”的批评报道,就北京人12种看起来虽小却反映了精神文明建设大问题的小毛病提出过严肃批  相似文献   

3.
抓改革的“热”点,触及批评这个“难”点,无疑难度大,且有风险。去年,我写了一篇批评报道《安平县医院医德何在》,报道了一位喝农药中毒的农妇20分钟后送往安平县医院,因为该院医疗设备失修、值班医生看闲书等一系列失职行为而贻误了抢救时机,使一个有救的患者命丧黄泉(详见9月10日河北工人报一版)。  相似文献   

4.
批评难,在报纸、电台上开展批评更难。近几年我台抓批评报道,碰了不少钉子,几乎每搞一次批评,被批评者就找上门,纠缠不休。有的通过某些领导施加压力,有的谩骂、威胁采编人员,甚至以“文霸”、“诬陷罪”把采编人员控告到法院。类似这样的无理取闹的行为,一度曾使我们对搞批评报道产生疑虑:究  相似文献   

5.
陈云平 《新闻界》2000,(5):73-73
老年报的办报宗旨是为老年人服务,替老年人说话。要体现好这一宗旨,就要为老年人鼓与呼,对漠视老年人疾苦的人和事、对公然损害老年人权益的人和事进行揭露和批评。   然而,批评报道揭露的是社会丑恶现象或不合理的现象,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它无法回避社会现实矛盾,也决定了它是一项“难度高、麻烦多、风险大”的工作。批评报道倘若事实不准确或刊发时机不当,极易引发纠纷甚至新闻官司,使记者和报纸陷于被动。这说明一点,搞批评报道大有学问。从《云南老年报》这几年抓批评报道的实践来看,几乎没有出现大的纰漏,给领导机关添过乱…  相似文献   

6.
人们常说,批评报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助于所披露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也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负面效应.“杀伤力”强,经济类批评报道尤其如此。在市场经济中,每个经济主体都有明确的自身利益,多个主体利益间又有类似于“生态群”的紧密相关性,如果对经济批评报道把握不当,就有可能因媒介的“放大”效应而累及相关联的经济主体。而负面效应的突出表现为“株连”无辜和因小伤大。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由此可见,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多么重要。在批评报道中,尤其是电视批评,由于其直观性强、影响面大,就更应该发挥正确的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努力增进人民团结,维护社会稳定,解决实际问题,做到补台而不拆台,帮忙而不添乱。这实际上是我们社会主义新闻批评的原则。坚持并把握好这些原则,就能做到扶正祛邪,有理有据,鞭挞丑恶,有力有度。这样的批评,就能够促进问题的解决和矛盾的转化,就能够体现电视批评的自身价值。这样的批评,才是准确、公正、全面、艺术的批评。 我们认为,批评报道的“力”与“度”是一种辩证的统一。“力”就是“力量”,就是针砭和震撼;“度”就是“分寸”,就是深浅高低。任何仅有“力”而无“度”和仅有“度”而无“力”的批评报道都是不成功的报道,正所谓强弩之末,不以穿鲁缟;差之毫厘,顿成谬误。  相似文献   

8.
坚持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并不是不要批评报道。新闻批评是新闻界公认的最大难点,如何坚持和改进新闻批评,确是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不容回避的一个难题。其中当然包括新闻批评如何选题的问题。“西瓜”与“芝麻”比喻的是批评报道选题中的大与小。这里主要是指批评题材教育意义的大小而言,而不是指被批评者机关、干部地位的大小。  相似文献   

9.
党报工作人员,每发一篇批评报道,都要认真思考它会给读者带来什么影响。这里,重要的是让读者尽快地看到批评以后的结果。因此,我们力争做到“不把问题留给读者,不把问题留给版面”,采取相应措施,着力抓批评结果的报道。去年第二季度以来,我们一、二版和读者来信版发表的较有影响的批评稿有三十一篇,其中批评后有结果,并已在版上发表的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搞新闻工作的同志都有这样的苦恼:写批评报道难,写好批评报道更难。批评一个单位,往往得罪一个单位;批评一人,往往得罪一个人。许多人在口头上表示“闻过则喜”,而事实上则是“闻过则怒”,“闻过则跳”。 那末,批评报道难是否就不搞或少搞? 我在报社群工部门工作了十多年,所涉大多是批评稿件。我个人认为,批评报道并不可怕,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加强和改进批评报道,以适应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根据自己多年对  相似文献   

11.
党报工作人员,每发一篇批评报道,都要认真思考它会给读者带来什么影响。这里,重要的是让读者尽快地看到批评以后的结果。因此,我们力争做到“不把问题留给读者,不把问题留给版面”,采取相应措施,着力抓批评结果的报道。去年第二季度以来,我们一、二版和读者来信版发表的较有影响的批评稿有三十一篇,其中批评后有结果,并已在版上发表的有二十五篇,其余六篇所批评的问题,也大多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新闻     
本刊第三届优秀作品评选揭晓 优秀作品奖一等奖:二等奖:钱吉寿三等奖:1996.51996.41996.51996.41996.41996.41996.51996.21996.61996.2]996 .41996.41996.31996.61996.51996.11996.41996.5一等奖:二等奖:把重大主题报道当作“精品工程”来抓童炽昌“抓机制,抓对了!”.吴小钢 寻找结合点增强感召力蔡小伟让要闻版消息短活厚重起来仇德盛我们这样“讲政治”吴蓦寻找垫起杠杆的支点李良张品方力攻突破日质量上台阶杨银千引人注目的“大周刊”现象吴永柞党报要唱好理论宣传的重头戏吴建平对广播电视一些现象的思考王建人王群力站在新闻之外(上、…  相似文献   

13.
二年前,《南方周末》上登过《“有关部门”》一文,批评《今日女报》1996年3月28日在批评报道《受害女被诬“卖淫”,检察官立案擒“狼”》中,对包庇色狼、诬陷受害女、敲诈勒索酒店老板、玩忽职守的公安机关,用“有关部门”一词遮遮掩掩。作者质问道:没有对“有关部门”依法治罪已是法律监督的大罪过,何以舆论监督竟也频频使用“有关部门”这块遮羞布,那么,“你监督谁?”近年来.很多报纸在批评报道中往往对批评对象指名道姓;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调查”、“新闻三十分”中的批评报道更是借助电视技术上的优势,鲜货爆…  相似文献   

14.
有这样一个案例,起因是一篇批评报道说某人在公共汽车上行窃被抓,被批评者对行窃被抓这一基本问题避而不谈,却主张其在被抓时没有像报道中所说的那样“哆嗦”,并据此认为新闻失实,构成侵权。 是否新闻有任何一点失实都能构成新闻侵权,司法实践中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并非完全一致。如果过于苛刻地追求新闻中每一个细节的真实,而不能准确把握新闻失实与侵权的法定界限,就无法给新闻舆论监督提供一个合法有利的环境,舆论监督的巨大社会  相似文献   

15.
过去,我写稿总想写“大消息”,认为发表出来“块头”大,作者“水平”高。但经过10多年的实践证明,我才领悟到“小消息”可做大文章。 因为,不论写“大消息”还是“小消息”,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把只能写成“小消息”的选题硬性“拉”成“大消息”,那就会事倍功半。 我们业余新闻工作者,一方面要会抓热点、难点以及经验报道等“大消息”的采写工作,一方面在抓“小消息”报道选题时也要有“战略眼光”。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小消息”并不亚于“大消息”的作用,“小消息”有它的独到之处和较强的优势。一般说来,“小消息”反映的是一件新闻题材的主体骨架,比较容易采写。经常写  相似文献   

16.
曹轲 《新闻界》2000,(1):29-30
我们正处于一个二元结构及双重价值并存的大过渡时代,最为痛苦的莫过于,拿起批评的投枪却不知投向何方,左右为难,无所适从─—批评报道面临的这种尴尬处境,是我们常说的采访难、写稿难、追结果难之外的“第四难”。 这种选择的艰难和艰难的选择,是大过渡时代必然产生的深层困惑。难以选择又必须做出选择,正视困惑才能走出困惑,而道德判断的重建和历史判断的确立,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选择和定位的坐标。 一、从一篇“模棱两可”的批评报道谈起 搞了这么长时间的批评报道,有一篇并不引人注目的报道,对我来说,却是写得最艰难、也…  相似文献   

17.
搞了一段时间批评报道,捅了几个“马蜂窝”,在社会上有一些反响,但是问题也跟着来了:每当一篇批评报道见报,总是有人悄悄问:你曝出这个问题有什么背景?有的索性直截了当说:你的后台是谁? 起初听到这句话,只是一笑了之,听到的次数多了,逼得我不得不认真去思考。 说到“后台”、“靠山”,总是有一种微妙的含意。在国人眼里,人情世故、“关系网”、“保护伞”等等,已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由于人们民主意识、法制观念的欠缺,导致舆论监督步履维艰,批评报道普遍存在调查采访难、稿子见报难、抓处理结果难。不光是周围不相干的人会想到稿子以外的东西,就是批评对象所在地方或部门的领导,第一反应往往是:为什么要拿我这里做“反面典型”,为什么要在我的地盘上开刀?紧跟着本能地会想:这篇批评报道有何意图,是不是有什么来头?最后才会回到事情本身,过问其中的是非曲直……  相似文献   

18.
人们常说,批评报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助于所披露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也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负面效应——“杀伤力”强,经济类批评报道尤其如此。如果对经济批评报道把握不当,就有可能因媒介的“放大”效应而累及相关联的经济主体。  相似文献   

19.
刘菁  宋永鸿 《新闻前哨》2008,(11):56-57
做强、做活教育报道,重在抓“活”、抓“新”、抓“巧”,要善于运用拓展式思维,跳出旧有的“课堂加教案、成果加分数”的老套路。重视人性化与人文关怀,发掘更深层次、能真正触及学生和家长群体、对接他们心灵最大渴盼与需求的教育新闻。  相似文献   

20.
抓好重大主题报道,事关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这是党报应该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来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抓重大主题报道要自觉、积极、主动 重大主题报道,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战役性报道。提高党报的宣传质量,首先要在抓好重大主题报道上下功夫。我们抓新闻改革,抓主攻新闻,强调“短、快、多、活”,强调让鲜活的、群众爱看的短新闻充满版面,这当然是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