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儒家教育思想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其"仁者不忧""为仁由己""践履躬行""因材施教""教者必以正"等教育主张给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以诸多启示: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道德实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教师的身教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
声音     
<正>一直对《江苏教育》情有独钟,尤其喜欢其教育管理版的几个栏目,如"高层吹风""教育研究""管理智慧""观点参考""问题讨论""成长故事"。你会从一篇又一篇文章里感受到《江苏教育》向着太阳奔跑的姿态,也会感受到他们"以智者的眼光观照教育现象,以仁者的胸襟关怀教育民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2015年第2期"案例评析"《透视家庭教育中的非理性因素》选点  相似文献   

3.
孟子说,仁者爱人。"仁",是社会的精华,仁者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仁者爱人,是儒家学说的最高道德概念。习近平同志指出,"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要欣赏学生,要信任学生,要把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明白,语文就是在塑造自己的灵魂。  相似文献   

4.
基于现代社会伦理以个体权利优先、突出合宜理性精神、强调公共伦理规范、维系社会共同体存续的价值定位,儒家"民贵君轻""仁者爱人""天下为公""以义制利""和合共生"的伦理思想存在着转换成现代社会"主权在民""互助友善""公共精神""公平诚信""社会和谐"伦理诉求的可能性。转化路径包括将契合现代伦理价值追求的儒家传统伦理思想纳入现代主流价值体系,构建"形神兼备"的制度伦理,推进儒家伦理生活化进程,发挥儒家伦理的全球普适性价值。  相似文献   

5.
朱金萍 《文教资料》2008,(19):87-89
作为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集中体现,<论语>对于道德主体自身发展有着深刻而详细的阐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论语>对于道德主体自身发展的理想绘制,而这个道德主体的最终实现体现在内在心灵"仁者爱人"的自觉建构和外在"克己复礼"的道德实践两个层面上.  相似文献   

6.
国内学界对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现状的研究,从改革开放以来大致经历了"道德代价论""道德滑坡论""道德爬坡论""道德失范论"和"道德悖论说"五种理论形态。"道德滑坡论"试图反对"道德代价论"的某些看法,而它自己一出炉即面临来自"道德爬坡论"的挑战。"道德失范论"以调和"道德滑坡论"和"道德爬坡论"之争的姿态出现,但是"道德失范论"本身也有局限性,这便有了寻求超越它的"道德悖论说"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正>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后世称他为"圣人",语录见之于《论语》。星云,德高望重,当代佛学大师,修炼之作《厚道》。孔子提倡"仁",阐释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激励后人,千秋万代。星云大师,倡导"虚空"境界,乃海纳百川之雅量。"仁"与"虚空"不谋而合,字字句句贴心暖人。一、理想境界"仁",是我国传统道德的最高境界。孔子说:"仁者,爱人。""爱人"主要指爱他人,对他人表示仁义和慈爱。仁爱精神  相似文献   

8.
教师专业化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既是国家、集体的行为,也是教师个人的修炼.本文把教师专业化与教师的修身联系起来,从做"仁者""智者""勇者"与形成专业态度、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专业精神与信念的关系入手,探讨教师专业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今学者一般从伦理的角度去理解、解释"仁",认为"爱人"是仁的核心.其实"仁者爱人"不是一般道德意义上的爱人,它着眼于政治与民众的关系,要求统治者为政爱民、富民、惠民、教民;节约开支,役民而不伤民."仁者爱人"是孔子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既是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孔子对殷周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同时还是稳定春秋社会秩序,安抚人心的措施.分析"仁者爱人"的内涵,有利于正确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对当今和谐社会方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情感支持是班主任强化道德涵养、提升道德领导力、推动德育自觉的关键要素。然而,"无情无义""虚情假意""以情代教"等现象影响了班主任师德修炼中的情感支持。班主任的师德修炼既是处理管理、教育与情感三者关系的过程,又是科学把握情感支持尺度的过程。为此,班主任应走出"事务性旋涡",重审师德修炼中的情感因素;成为"人生导师",重建师德修炼中的情感支持。  相似文献   

11.
道德教育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即培养学生在私人生活、国家与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中的道德意识,以及合乎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任何道德教育都应满足三个标准:"善的意图""有价值的内容""合乎道德的方式"。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有:价值澄清、榜样示范、社会行动。  相似文献   

12.
"忧"是人人生而有之的情感,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忧"被赋予越来越丰富的文化内涵。《论语》中的"忧"分为"非仁者之忧"和"仁者之忧"。"非仁者之忧"是对自身财富性命等产生的忧虑;"仁者之忧"则是一种主动承担起的对"道"的责任感。非仁者终生困扰在个人的忧虑惊惧之中,而仁者则可以抵达一种"不忧"的境界,这种"不忧"是发而皆中节的七情之正,是以道义为乐的自足之心,是浑然与物同体的天地之境。  相似文献   

13.
敏德是孔子道德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其内涵为迅疾、审慎、勉力地修身、做事. 因为迅疾、审慎、勉力而为的客观性,所以敏德具有一定的道德功效,即:为学达到博学为道、学以致用的效果;修身达到"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为政达到"庶之""富之""教之"的治国理想.  相似文献   

14.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优化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增强亲和力和针对性,以提升课程育人的实效性。可以借鉴相声艺术中的"说学逗唱""巧抖包袱""现身说法""身临其境"等技法,锤炼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实现思政课堂教师"走心"、学生"入心"。  相似文献   

15.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认为,德行是人生之真理,德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其德育观注重道德真知的学习,肯定理性在道德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等经典教育命题。针对当前我国德育实际,学生"伪道德""反道德"的行为随处可见,德育范式转换呼声高涨。在此大背景下,苏格拉底的知德观能够为德育范式的转换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谈义德     
肖群忠 《中国德育》2014,(17):39-43
正"义"在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是一个重要的德目,有"仁义道德"之说。在中国人的口头言语中也把"仁义"当作道德的代名词,比如,"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那么,义德究竟是什么含义?它在儒家道德中的地位与作用特点是什么?在中国古代,义德的实质道德义务都有哪些内容?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正确对待与弘扬传统义德思想?这是我们这一讲要说明的问题。一、"义"德的含义与特点要了解义德,首先需要从字面  相似文献   

17.
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传统文化教学反例要立足品德学科的育人功能,因此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传统文化教学反例要把握"选择度""数量度""分析度",从"效度""信度""限度"三个方面展开策略探寻,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和传统文化的生长性.  相似文献   

18.
立足课程的主要素材——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以"健康安全""道德品质""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地理环境""法律法规""科学技术"七大领域,建构学科本体性知识的基本框架,进而展开内容分析,厘清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本体性知识的基本领域、内涵及其在教材中的价值体现,为教师理解和把握学科知识体系与内容提供一种思路与探索路径。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德育》精心打造的品牌栏目之一,"道德课堂"关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道德和知识""智力和情感""个体和社会"之间实现平衡。"道德课堂"意在呈现诸多原生态教育情境以及相关教学设计,聚焦课堂的  相似文献   

20.
《宜宾学院学报》2016,(1):10-17
唐君毅意义世界中的"人"具有独立的"道德人格","心灵""生命""存在"三个概念结合起来,共同揭示了人的真实本质和内涵是在永恒的现实经验历程中得以实现的。这成就了人的意义性生存方式,并在意义世界中,"心灵""生命""存在"获得了实在的内涵,可以被人们完整地理解或把握。唐君毅认为,"心灵""生命""存在"三者不能被"悬空孤提",否则人们将难免陷于意义的"无明"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