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明末清初遗民钱澄之的记体散文数量虽然不多,但在艺术上却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其记体散文主要包括山水游记、亭台堂阁记、人物论赞以及墓表等,是中蕴含着浓郁的归隐之思;其散文延续晚明小品的写法,语言清新雅洁、精炼传神;在情感真挚、平和冲淡的文风中又寓有些许幻灭的悲凉,形成了钱澄之记体散文独特的个性.  相似文献   

2.
1、正名 过去有“山水记”这一名称,其内涵人杂,凡摹山范水文字,均归此类。其中,有因旅次途中或趁闲游览对山水有感而写的(如游记);有为纪念自己的住地或昭彰某一风景名胜而写的,甚至请并未到过此地的名家提笔(如某些堂阁亭馆记)。写作的时机、目的意趣不同,写法也就不同。我把堂阁亭馆记中有关山水的小品,标为“山水碑记”,从笼统中析出,在于更清楚地认识这类文章的特点与写法,便于在阅读中、评价中掌握。  相似文献   

3.
亭台楼堂记不同于一般的山水游记,它导源于汉魏六朝与亭台楼堂有关的铭、赋和厅壁记。严格意义上的亭台楼堂记在唐五代正式形成,出现了一些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如元结《唐亭记》、韩愈《燕喜亭记》、柳宗元《柳州东亭记》、白居易《庐山草堂记》和沈颜《化洽亭记》等。北宋亭台楼堂记有了很大的发展,并达到了一个高潮,王禹偁、苏舜钦、梅尧臣、范仲淹、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轼、苏辙等写了许多至今传诵人口的名篇,如《岳阳楼记》、  相似文献   

4.
欧阳修记体文的历史性地位不仅仅体现在创作数量的增加上,其对记体文的内容也进行了演变和发展,这集中体现在亭园堂院记、游记、书画名物记以及人事杂记的创作上。  相似文献   

5.
毛燕靓 《文教资料》2012,(33):15-17
亭台记是我国古典散文中的重要文体之一,具有独立的文体特征和文学价值。苏轼对亭台记的发展和兴变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中国散文史上亭台记的发展历程的追述,从创作模式、语言风格、表现手法、思想情感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东坡亭台记的文学特点。  相似文献   

6.
苏轼的《超然台记》和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是宋代亭台记文中耀眼的双璧。教学中,我拿这两篇文章来相互印证,加上学生在此之前已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和《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俚俭》,我想借此让学生来对已了解的苏轼作个小结,  相似文献   

7.
书院记是以书院为题材,以"记"这种体裁为形式载体撰写的文章.起源于北宋初期,南宋时出现第一次兴盛局面.宋代书院记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即议论化倾向,表现手法多样,文学性增强."记"展现了当时书院教育的发展状况和学术思想的兴盛,反映了宋代"记"体文的创新与变革.  相似文献   

8.
山水、亭台记是柳宗元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其结构及内容进行归类分析,并从文体上探求在继承与创造方面的轨迹.  相似文献   

9.
本文列举了从明代云南地方志中查找到的架阁库 ,从这些架阁库可知 ,明王朝并非在洪武二十四年以后才在地方上设置了架阁库 ,事实上是明王朝一建立 ,就广建架阁库 ,接着又讨论了明代地方架阁库的数量问题 ,纠正了以往的观点。并认为元明清时期虽然都沿袭了宋代的架阁库制度 ,但其程度并不一样。  相似文献   

10.
苏轼的<超然台记>和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是宋代亭台记文中耀眼的双壁.教学中,我拿这两篇文章来相互印证,加上学生在此之前已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和<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俭>,我想借此让学生来对已了解的苏轼作个小结,于是给他们布置了一个研究性课题--<我眼中的苏东坡>,并专门用一节课来交流小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1.
中国建筑的营建目的不仅是为了实用性,还为了表现其特有的精神价值.苏轼的亭台记通过文学语言与建筑物进行了一场超越历史、外形的对话,展现的是作者对建筑物的深度阐释,其笔下的亭台楼阁堂被赋予了建筑本身及由建筑延伸而出的场所精神.苏轼将建筑与自然、人和谐交融的精神,建筑营建者的人格精神,建筑记录者"超然自适"的生命态度赋予笔下的诸建筑中,深化了建筑物的场所价值,展现了其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2.
宋代则不然,除沧浪亭外,司马光名其园为“独乐园”,并自觉写出《独乐园记》.从记中可知,园里有读书堂、弄水轩、钓鱼庵、种竹斋、采药圃、浇花亭、见山台,其景名中无不有“我”在,或者说,其主语就是“我”.记中还说:“志倦体疲,则投竿取鱼,执衽采药,决渠灌花,操斧剖竹,濯热盥手,临高纵目,逍遥相羊,唯意所适……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之也.因合而命之曰‘独乐园’”.这是何等明确何等自觉地以园林及系列景点来抒情写意、言志达性!真可谓“万物皆  相似文献   

13.
《涑水记闻》(以下称《记闻》)通行本16卷是司马光的一部语录体笔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该书“杂录宋代旧事,起于太祖,迄于神宗,每条皆注其述说之人,故曰《记闻》”。 《涑水记闻》比较详尽地记载了北宋六朝(906-1070)的国故时政,内忧外患,揭示矛盾,反映了许多社会问题,为后世留下极其珍  相似文献   

14.
《庐山记》是宋代陈舜俞撰写的一部山志,本为五卷八篇,自明代以来惟存三篇。1900年,日本内藤湖南发现元禄十年刻足本《庐山记》并题写了跋语;1909年,罗振玉在日本发现成篑堂文库藏宋本足本和元禄十年刻足本,并分别于1917年和1928年将此二书印行,促进了此书在学术界的传播和利用。  相似文献   

15.
《江邻几杂志》是宋代江休复所写的一部史料价值较高的笔记体著作,该书所记皆为杂事,内容多涉及宋代的朝野掌故、逸事轶闻、礼仪、饮食、服饰、丧葬等方面,少量涉及前代。鉴于此,《宋史·艺文志》将其列为小说家类,但此书绝非委巷俗谈可比也,多为作者所见所闻,具有补史证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由于记、序是宋代词科考试的科目,要求用散文写作,故引起了宋代特别是南宋以后文章学家们的研究兴趣。从文章学的视角,考察宋代文章学家对记、序文的"变体"及其体式、作法与写作技巧等的探究。记、序在宋代的"变体",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宋代文学的特点;而关于记、序作法和技法的总结,不仅丰富了古文理论,而且对发展古文创作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石钟山记》是苏轼“破体为文”的成功典范,文本在阐发“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哲理的过程中体现了高超的写作艺术。自出新意的结构安排突破了宋代“记”体文“三段论式”结构模式,优美凝练的语言传达出形象之妙、情态之趣,“体用为本”的修辞思想闪耀着经世济民的人格光芒。  相似文献   

18.
厅壁记是一类因其书写载体而得名的记体文。文体学意义上的厅壁记于唐代诞生,朝廷百司诸厅皆有壁记。唐代厅壁记不仅有了固定的命名方式、写作程式、创作主题,时人对其创作也进行了总结,此时厅壁记创作体式已经成熟,获得了文体的独立。宋初所编《文苑英华》始辑录厅壁记这一文体的作品,不仅专门设类收录,且赋予类名"厅壁",厅壁记于文体序列中被正式赋予一席之地,其文体价值获得肯定。《文苑英华》通过对篇目的择收和分类对厅壁记文体内涵进行了进一步界定和规范,厅壁记文体中"壁"的概念虚化,被界定为"官署厅堂记"。  相似文献   

19.
赋税倚阁制度始于宋初,应在太宗淳化三年(992年)之前。真宗以后逐步成熟和完善。南宋对其基本沿袭并有所发展。南宋灭亡以后,赋税倚阁制度也随之终结。宋代灾害频繁,倚阁制度在水灾、旱灾、蝗灾、地震及瘟疫等灾害的救助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缓解了灾区百姓的困境,维护了社会的安定,有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不受过多的损失。但是赋税倚阁制度只是灾害时期的权宜之策,不可能消除灾害带来的破坏。灾后如未得到诏令,朝廷仍会催征被倚阁的赋税。  相似文献   

20.
台阁名胜记是古代杂文的一种,主要以亭台、楼观或历史名胜为对象,记叙它们建造修葺的过程、历史的沿革,借此抒写作者心中的感慨。台阁名胜记以记事为缘由,重点在发挥议论,书写个人怀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