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回纥为我国西北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与唐来往密切。在唐与回纥的交往活动中,其与唐和亲达八次之多,为唐与少数民族交往之最,是唐与回纥政治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笔。通过分析八次和亲,从中了解有唐一代和回纥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相似文献   

2.
桂管是唐王朝在岭南地区设置的一个边疆型藩镇,它自设立之初就长期处在唐中央的管控之下,其府帅由唐中央任命,其军队数量、管州范围、势力强弱皆受唐中央的制约。在桂管与唐中央关系的发展过程中,其独立性逐渐增强,其地位、级别也不断变化,至唐末,桂管升为静江军节度使。随着唐王朝的日益衰败,桂管走上地方割据的道路,并最终并入马楚政权。桂管在唐中后期的岭南地区始终发挥着稳定与巩固统治的作用,其发展嬗变亦对当时政治形势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唐与吐蕃的关系中,唐王朝在今青海东部设置鄯州是青海历史上的重要事件。鄯州由乎特殊的地理位置,凸现出其在唐王朝政治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这种重要地位不仅在政治关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极大地推动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开发。  相似文献   

4.
莫高窟第361窟建于吐蕃统治敦煌晚期,是中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洞窟之一。此窟位于莫高窟三层楼以北,其所处的莫高窟南区北端崖面是中唐洞窟密教内容较为丰富成熟的一区。以莫高窟第361窟为研究中心,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讨论莫高窟第361窟与第359、360窟及周边其他中唐洞窟的关系,进而认为南区北端洞窟群是莫高窟中唐晚期最为重要的从事密教活动的区域。  相似文献   

5.
盛极而衰之前的唐朝与大食因中亚地区的争夺爆发了史上著名的怛罗斯之战。对于怛罗斯之战对唐朝的影响,学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这场战争成为唐在中亚地区势力由盛转衰的的转折点;另一种看法认为,此战争仅仅是唐食之间的一场小战役,对唐并未有太大影响。文章通过对战前唐食在中亚局势,战前后的大食,战后唐、中亚的分析,得出这场战争对唐食关系,唐食中亚格局,及唐朝国力都并未有过大影响,其仅是双方几次争夺战中规模较大的一次而已。  相似文献   

6.
"诗至于中唐,变之始也。"诗歌发展史上有唐型诗和宋型诗之分,而唐宋诗歌的转型并非以朝代划分,中唐文人在盛唐诗歌发展到顶峰后已开始另辟新境的探索,从皎然诗学理论中蕴含的"宋型诗"的特质及中唐至北宋代表性诗人对其理论的接受这两个方面,可以看出中唐诗僧皎然的诗学理论对"中唐——北宋"诗歌转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唐是中国叙事诗发展的鼎盛期,在这种时代流风的热浪下,白居易叙事诗是活跃于浪尖的弄潮儿,还是摆荡于漩涡之中的逐末者,无疑成为评判其叙事诗价值的权衡所在。本文从白居易叙事诗体现了中唐崇俗尚实的审美风尚和代表了另一种富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创新这两个方面来肯定白居易叙事诗在中唐诗坛的特殊意义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唐传奇作家群的研究,直至目前在学界几乎还是一个空白领域.“陇西三李“作为以地域命名的唐传奇作家群,有其鲜明的创作特色,更有其杰出的创作实绩,在唐传奇作家群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论文就其生平、创作、评价等方面进行集中观照和较为系统、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唐传奇是唐代文人有意识的艺术创作。在其有意为之的作品中,作家的主体意识和人格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们以切身经历和感受,或耳闻目睹为素材,描绘出唐代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唐传奇中生命的源流,才情的进发和欲望的激荡,都承载着唐代文人对爱情、生活、社会乃至对宇宙人生的独特思考。本文从唐传奇婚恋小说的题材出发,探讨作品中流露出的文人士大夫心态。  相似文献   

10.
唐代设节度使职,实乃军国要政之创举。节度使的设置及其权势的发展演变,与唐王朝的治乱兴衰有着重要关系,且以唐后期尤甚。唐后期中央制衡地方的主要特征是"以乱治乱",这决定了节度使职存在的必要性;而地方节度使自身对其藩镇政治、经济的治理和改良则昭示其存在的重要性。由此看来,唐后期节度使在削弱中央集权的同时,也在客观上维持着摇摇欲坠的王朝。  相似文献   

11.
别眼看宋诗     
宋诗是唐诗之后的又一高峰,根植于宋代社会的特定历史土壤。宋诗呈现出了与唐诗迥然不同的诗歌面貌。“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创作原则赋予诗歌理性化、自然平淡、意在言外的形象,显得尤为冷静和透脱。可以说,唐诗、宋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诗学体系,后世诗歌的发展都没有从根本上越出这两大诗歌艺术系统的范围。  相似文献   

12.
中唐以前。宫廷诗僧群体的主体是以玄奘为代表的高僧型诗僧,他们与帝王相互借重,诗文酬唱成了他们宣讲佛理的方便法门。他们的诗歌创作或追求“奇挺”、“藻锐”,或倡导通俗化,或凸显生命意识,对唐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至中后期,随着佛教地位的下降和诗僧群体整体素质的下降,宫廷诗僧多以诗、书、画等外学立足。他们多痴迷诗艺,注重苦吟,使唐末五代成为贾岛式的“苦吟时代”。  相似文献   

13.
一般认为辽诗因循模仿唐宋诗韵,简单、粗糙,无独立创新可言。在我国许多文学史,诗歌著作中谈及辽诗时或寥寥数语,或只字不提,对辽代诗歌没有给予应有评价。其实不然,辽诗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华诗歌文化的辉煌,宏大、丰富了唐宋诗韵的风采,体现了北方民族海纳中原文化,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范。本文拟从辽代诗歌的发展阶段及诗人群体的组成对其加以介绍,以期引对辽诗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诗与格律的内在联系阐述了汉语格律的本质意义———音乐性。并通过对唐诗和宋词的比较分析,指出诗与格律应先诗而后格律。但既要严格地按照格律写格律诗就必须在格律问题上斤斤计较,又要以诗情诗意为第一要素,正确处理诗与格律之间既统一又矛盾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5.
边塞诗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传统主题,而唐代的边塞诗更是将这一主题演绎得淋漓尽致。文章拟从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所折射出的生死命题进行探讨,从而对边塞这一直接关乎生与死的话题作出解析。  相似文献   

16.
应制诗通常被认为是无甚可观的诗歌类型。但考察一下从南朝至盛唐诗歌艺术逐步走向鼎盛的发展史,会发现凡是应制诗写作集中出现的时期,基本上也是整个诗坛创作彬彬大盛、诗歌创作技巧有明显进步的时期。初唐应制诗就是这一情形的典型代表。初唐太宗朝、武后朝和中宗朝应制诗因宫廷应制集会的形式和具体创作背景不同而各不相同,主要作品也呈现出不同的具体面貌。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是现当代的化巨人、伟大诗人,他的诗词对当代的诗歌创作尤其是旧体诗词的创作,有着巨大的影响。然而对其诗词的研究,谈其对现实社会生活关系的多,而对其诗词的历史渊源的探讨较少。对毛泽东诗词从中华民族化精神与艺术形式传统两个方面,系统地分析它与唐宋诗词的渊源关系,及其对古典诗词的化精神传统及艺术形式的全面继承、批判、超越与创新,对于繁荣当代社会主义的学艺术的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唐圭璋先生一生致力于钻研词学,他的词学思想既发轫于前人,又独有创新,归纳如下:一方面,词的创作旨法上,主张雅、婉、厚、亮,注重词的谋篇布局、用词下字,强调词作的真情实感以及音乐性;另一方面,词学研究方法上,重视运用“知人论世”的批评方法,文献意识很强,主张品读优秀的选本,用现代的科学方法进行词学研究,做到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19.
韩愈诗歌在选材上扩大了搜求领域,以“不诗为诗”;在表现手法上融入了散文的清新笔调,并以充沛之才气、不世出之笔力为之,使其诗为“唐诗之一大变”(叶燮《原诗》),表现出“以文为诗”的创作倾向,具体表现有:以赋为诗,以议论为诗,选材奇杰,用韵独特,诗文互释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20.
卢纶和李益同为唐代大历十才子,以边塞诗闻名于诗史.卢纶边塞诗颇有"盛唐之音",李益的边塞诗可以说是开了中唐边塞诗的先河.但二人对塞外景象的描写、戍边士卒感情的不同表达、边塞军旅的不同感情等方面在内容取材上各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