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高荣伟 《档案天地》2013,(10):36-38,19
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1876年6月生于杭州。司徒雷登的父母都是早期到中国的美国长老会传教士,从血统上说,他是一位纯粹的美国人,而用司徒雷登自己的话来说,他"是一个中国人更多于是一个美国人"。11岁时司徒雷登到美国弗吉尼亚州上学,在那里他被人讥笑为不会说英语的怪物。在大学期间受"学生志愿国外传教运动"的影响而转到神学院,立志于传教。1904年司徒雷登结婚后携妻子回到杭州开始在中国传教。  相似文献   

2.
1949年8月18日,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一文,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中国人民赶走帝国主义者的愉快心情.司徒雷登何许人也?毛主席为什么说他是大使老爷?这位大使老爷与中国大陆有些什么恩恩怨怨?重新翻开历史档案,我们可以发现许多鲜为人知的东西.  相似文献   

3.
<正>吴玉章(1878—1966),字树人,四川自贡人,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开拓者,中国人民大学的创始人。1922年,留学归国的吴玉章被任命为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校长,由此开始了他长达40多年的大学管理实践之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吴玉章先后任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延安大学校长和华北大学校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吴玉章出任新建成的中国人民大学第一  相似文献   

4.
马寅初,著名教育学家、经济学家、人口学家。他先后在许多大学担任教授、教务长、校长等职,1951年任北京大学校长。他的一生对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丰富的教育管理实践,时至今日,对教育界仍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侯仁之大学进的是燕京,研究生读的是燕京,留学回来当教授也是在燕京,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转入北大,然后就一直未动。也就在1937年,侯仁之由顾颉刚教授的研究生,转至洪业教授名下。1940年,侯仁之研究生毕业,留校任助教,为校长司徒雷登看中,任命他为“学生生活辅导委员会”副主席。  相似文献   

6.
葛美荣 《档案天地》2010,(12):30-32
1949年8月18日.毛泽东发表了《别了,司徒雷登》一篇著名的文章。文中的司徒雷登是何许人?毛泽东为何要写他?  相似文献   

7.
隐语电报新闻顾执中曾担任过上海《新闻报》采访部主任。北伐军长驱北上时,他在北京获释奉系军阀张作霖将逃回关外,拟拍电报向上海报告这一重大新闻,但当地电报局驻有张作霖的检查员。在此情况下,顾执中机敏地及时发回了一则隐语电报: 上海汉口路274号陈达哉先生: 弟于×晚偕同小妾离京,所有家务,托郭务远先生管理。这是一份并非事先约好的明码密电。“汉口路274号”是《新闻报》的社址。顾哪有什么“妾”?“弟”乃指大帅张作霖也。“郭务远”则为“国务院”的谐音。于是,报  相似文献   

8.
李桂树 《兰台世界》2007,(8S):58-59
1949年8月18日,毛泽东的一篇文章《别了,司徒雷登》向世界宣告了美国侵略政策的彻底破产,司徒雷登作为这一重要历史事实的代名词开始广为人知。尤其是文章结尾处的“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预示着新中国全新外交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9.
香港大学校长遴选在一片争议声中确定了英籍新校长马斐森。港大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总监、教授陈婉莹发表公开信,质疑马斐森的资历及其对香港、中国和亚洲事务的认识,"对于一个完全不懂中国以及香港社会运作、中港历史、不懂华人社会人与事之间微妙关系,简历上看来和人文和社会科学没有涉猎的校长而言,他要怎样维护一所大学的学术自由?"  相似文献   

10.
封面中国2:美国《时代》周刊讲述的故事(1946—1952)李辉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徜徉于未名湖畔,有多少学子能想起燕京大学老校长司徒雷登呢?这位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建立丰功伟绩的美国传教士,这位在抗战初期身陷日本人囹圄、抗战胜利后  相似文献   

11.
美国畅销书作家葛利思翰有一次在密西西比大学新校长卡雅特的就职典礼上说,他当年修卡雅特一门课,期末考试时有一道论述题他答不出来,于是写了一篇6页的小说,希望卡雅特看在他的创造力份  相似文献   

12.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一个人因事发了三封电报都出了差错,造成令人啼笑皆非的恶果,这件事作为新闻素材,就带有一种特殊的“新味”,谁听了都感到新奇。于兴才同志向我诉说了这件事后,目的就是要我写成新闻稿向社会呼吁,切切希望邮电部门提高工作质量,改善服务态度。他拿出他们兄弟三人收到电报的原稿,并把每封电报的差错标出来。我看过后,就思索出《三封电报错误成串,恶果令人啼笑皆非》标题。标题新颖也算是成功的一半。这条新闻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后,很多熟悉我的人都向我夸这个吸引读者  相似文献   

13.
△他为啥打听西安有无电台? 1936年的一天上午9时半,路透社记者赵敏恒忽然接到国民党中央某要人的电话:“西安有无电报来?”赵答:“没有。”“路透社在西安有无电报来,是否有电台?”赵答:“没有。”于是对方就把电话挂了。赵觉得奇怪,于是向各方寻找线索,先是探得蒋介石不在西安;接着又探得蒋在华清池,前一天还有电报到南京。后来又从交通当局得悉:陇海  相似文献   

14.
1949年8月18曰,毛泽东的一篇文章《别了,司徒雷登》向世界宣告了美国侵略政策的彻底破产,司徒雷登作为这一重要历史事实的代名词开始广为人知.  相似文献   

15.
司徒雷登是一位传教士、神学教师,但为什么又成为美联社的特约战地记者,成为第一位见过孙中山并把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的“独立战争”系统介绍到美国的人?他与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张学良、李宗仁等国民党高层人物关系甚笃,但为什么又成为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座上客?年逾古稀之际,他在中美两国舆论的一片赞誉声中出任美国驻华大使,但由于执行了美国政府的扶蒋反共政策而受到毛泽东的谴责。  相似文献   

16.
耶鲁大学换了校长。新校长在就职演说中对政府提出警告:执政者不能够把自己看作民众的思想保姆,认为民众是婴儿,需要思想的喂哺、灌输。校园中思想的自由独立尤其不可以侵犯……在一个自诩为民主自由堡垒的国度里,它的知识分子为什么还有必要说这样的话? 在耶鲁校长演讲的同时,一个叫玛格丽特·兰道的女作家正在与美国政府打官司。原来是美国箱的兰道放弃美  相似文献   

17.
一九一七年秋季的一天,北京大学西斋丙字十二号宿舍里,后来成了著名历史学家的顾颉刚,与后来当过北京大学代理校长的傅斯年,正在商谈是不是要将一个叫胡适的新教授从北大哲学系的课堂上赶走.  相似文献   

18.
一九一七年秋季的一天.北京大学西斋丙字十二号宿舍里,后来成了著名历史学家的顾颉刚,与后来当过北京大学代理校长的傅斯年,正在商谈是不是要将一个叫胡适的新教授从北大哲学系的课堂上赶走。  相似文献   

19.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和图书馆学家。他曾先后担任民国教育总长、北大校长、北京图书馆馆长等职,竭力倡导图书馆对教育大众和启迪民智的重要作用,认为要发展教育事业,培育天下英才,则办好图书馆是重中之重,并因此成为中国近代发展图书事业的人世楷模和珍惜人才精英的学界泰斗。  相似文献   

20.
据《人物》,许智宏是北京大学第30任校长,也是第一位任北大校长的北大毕业生。去年11月11日,离任前夕,他在学生宿舍和称他为“许爷爷”的学生们一起唱起《隐形的翅膀》,被媒体称为“最具个人魅力”的校长。许智宏始终认为在大学“陶铸群材、发明新理、引领文化、服务社会”四个使命当中,培养人才是最核心的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