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孟子是战国时代的散文大家,也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其门人公子都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孟子回答:“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郭沫若在《苟子的批判》(《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苟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孟子的雄辩才能.犀利的笔锋。由此可见一斑。[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早在东汉,学者赵歧在《孟子章句》中就称道“《孟子》长于譬喻,”此言确非虚誉。《孟子》一书的比喻,不仅数量繁,种类多,而且形式新奇;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明理与文学效果。在先秦诸子中,可说鲜有其匹。至于后世的文学与语言,受其这方面的沾溉,亦非浅狭.因此,对《孟子》的比喻作番认真探讨,就显得极有意义了。  相似文献   

3.
在战国时代,孟子为捍卫和继承发展孔子的儒家学说,经常与各色人群辩论。孟子在辩论中,尤其擅长运用譬喻,其喻体选材范围广泛,而以水作为喻体的“水喻”在孟子散文中比比皆是。从认知比喻的现代理论对《孟子》中的“水喻”进行归纳分析,以“水”喻品德修养,以“水”喻人们的生活状况,以“水”喻仁政,以期能够解读孟子运用比喻手法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4.
我们暂且先看“交际”一词古人的赐解,“交际”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万章》中。万章问曰:“敢问交际,何心也?”孟子曰:“恭。”宋代理学家朱熹在《孟子注》中解释:“际,接也。”可见,交际活动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之间,是一种双向或多向的行为,一方面为交,一方面为接。“口语”是工具,“交际”是目的。  相似文献   

5.
因为譬喻能“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所以多用譬喻、巧用譬喻几乎成了战国时代雄辩滔滔的策士们共同的言语追求。而在这群善譬的高手之中,孟子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明星!  相似文献   

6.
《孟子》比喻运用在先秦时期,独树一帜。《孟子》的篇章类比喻有多种形式,主要有以经典诗句喻志、选取生活小事作喻体、讽喻、故事喻等;这类比喻的特色是:爱憎分明,词锋犀利,通俗亲切,循循善诱。  相似文献   

7.
《论语》中“然”字共出现了38次,其中有1次是用作构成人名(季子然)的;《孟子》中“然”字共出现184次,其中有6次是用于构成人名(然友)的;我们将用作人名的“然”排除出研究范围,对比《论语》中的37处“然”和《孟子》中的168处“然”用法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孟子继承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其作品《孟子》以思想深邃,论辩有力,善用譬喻而成为后人仿效的圭臬。阅读孟子学说,穿越历史,点评人物,对孟子及其思想进行辩证的认识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我国战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他的散文思想深邃,逻辑性强,文锋犀利、析理精当,善用譬喻、富于气势,而且文彩华赡,妙用形象论道说理,幽默风趣,富有哲理性和警示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据《左传》《国语》《孟子》《史记》等古籍 ,朱熹《四书集注》、焦循《孟子正义》注疏以及今人杨伯峻《孟子译注》、董洪利《孟子研究》等著作 ,为高中第五册“孟子专辑”五章内容提供相关简明背景材料 ,以期于教学有助。桓文霸业《齐桓晋文之事》关涉齐桓公、晋文公 ,他们是春秋时代两个最著名的霸主。齐桓公名小白 ,公元前 685—前643年在位 ,在春秋政治舞台上活动时间为 43年。齐桓公的霸业主要表现在 :第一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论语·宪问》)。很长一段时间内 ,齐桓公以东方集团国家盟主的资格 ,多次主持会盟。这些会盟以…  相似文献   

11.
孟子作为先秦诸子中以“好辩”著称的大家,其语录体著作《孟子》中所记述篇章语言精妙犀利、辩论技巧炉火纯青、逻辑推理缜密有力,其用以论证中心思想的语言思辨针对性、逻辑性对综合研究孟子思想、战国时期政治与文化概况,对现代辩论技巧、风格都有很大影响。当代华语辩论论证思路与《孟子》既有沿袭之处,又多有发展与变更。  相似文献   

12.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出自《孟子》。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有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深入浅出地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相似文献   

13.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散文不但富有哲理性,而且有高度的艺术性.它既不同于《庄子》汪洋恣肆,妙趣横生,也不同于《荀子》《韩非子》浑厚绵密,峻峭犀利;而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明快畅达,跌宕多姿,富于雄辩性和鼓动性,对后世的说理散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齐桓晋文之事章》是孟子散文的代表作,它不但集中地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主张,而且充分体现了孟子散文的雄辩特色.  相似文献   

14.
孟子长于论辩,其思想的犀利和性格的刚烈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对孟子这样评价:“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伟大的辩论家,他周游列国,在推行“保民而王”、“以仁为本”的思想中,显示了他高超的谈话艺术。下面我们就简要谈一谈。  相似文献   

15.
浅论《孟子》的论辩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部散文集。孟子是我国战国时代的一位杰出的雄辩家,以好辩著称,所以具有雄辩力量是其文章最突出的特色。 《孟子》中的文章,不管是论辩性的,还是陈说性的,都灌注一种不可阻遏的气势,或居高临下,咄咄逼人,或充畅条达,意盛理足。苏洵称“其锋不可犯”,苏辙称其“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这一点,为诸子作品皆所不及。《孟子》文章的这种气势是由作者的主体精神和采用的语言表达形式相融合而形成的。孟子自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气”,是其人格自信和自尊、理论自信和自负的个性气质化  相似文献   

16.
常青 《成才之路》2010,(5):I0018-I0018
从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学到新时期的“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等等主导思想,孟子以其不朽的贡献而彪炳史册。  相似文献   

17.
《寡人之于国也》编选在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第六单元,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在本文里,作者提出实行“仁政”才能统一天下的政治主张。文章虽然是节选,但在尺幅之间也能体现作者基本、一贯的主张。孟子的文章一向以雄辩著称,善用譬喻、排比增强说理的气势。  相似文献   

18.
以《论语》、《孟子》、《荀子》为基点,分析了“士”这个特殊社会角色的发展。孔子的“士”重立身,尚“内圣”;孟子的“士”重“舍生取义”;荀子的“士”重务实、尚“外王”。  相似文献   

19.
刘长文 《文教资料》2011,(36):50-52
题名“孙爽”的《孟子疏》自出世以来,备受非议。朱熹认为此书是邵武士人托孙爽之名而作。遂一直不为学者重视。不过,梳理各代学者对此《疏》的认识,可以帮我们对它有更全面的评价,也可对《孟子》学的发展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温立三先生在《人教版新高中(语)第五册修订说明》中指出,《孟子》专题的“学习重点不能像过去主要限于读懂字词句的意思,而应在此基础上理解、评价孟子的思想和章的写作特色,进而对《孟子》这部典籍有总体了解”(《中学语教学}2002年第六期)。通过《孟子》专题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质疑解惑、查阅资料和思考创新的能力,应当而且可能形成专题教学的新的操作模式。我们教研组经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