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刘唐军  萧云 《军事记者》2008,(11):70-70
近日,某团首届“网上新闻骨干培训班”正式开课,30名营连报道骨干参加了培训。为了帮助基层业余报道骨干尽快掌握新闻写作要领,推动部队业余报道活动的开展,该团充分利用新建成的政治工作信息网覆盖面广的优势,由新闻干事对全团业余报道骨干进行网上授课。他们开设了以新闻理论、采访与写作技巧、佳作欣赏等为主的9门课程。此外,还定期举行“记者在线问答”与“学员习作讲评”等活动,及时为业余报道骨干解难释疑,帮助他们尽快提高采写水平。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名年过六旬的新闻爱好,从事业余新闻写作40余年,在各级新闻媒体上发表各类稿件2000多篇。有人问我有啥写作诀窍?我的回答是:“长年耕耘自见功。”  相似文献   

3.
《新闻与写作》的编辑:您好!我是一名业余的摄影爱好者,平时喜欢游山玩水,顺便拍些照片自赏。得知贵刊“来图求解”栏目为大家提供机会,交流摄影技术,特寄来照片,请专家指点。雾灵山是国家级自然保  相似文献   

4.
征订工作刚一开始,我便到邮局订阅了一份2002年的《新闻爱好者》。经过近一年时间的结识,我深深地感到:是新闻写作使我与惭闻爱好者》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是一名农民新闻业余爱好者。《新闻爱好者》以其容量大,视野新、实用、实在而深受我的喜爱。每期杂志收到后,我都逐篇逐字细读,每篇文章都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读性,是她使我在新闻写作中又有了很大的进步,《现场短新闻的采写》、《“一句话新闻”有啥好笑》等一篇篇文章时刻激励我去做生活的有心人、去洞察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去弘扬人间的真善美、去唾弃社会的丑恶现象,更…  相似文献   

5.
当我从邮局取回今年第1期《新闻与写作》时,便被其极富寓意的封面所吸引。翻开内页细读新闻界泰斗和名家们对新闻事业深刻而独到的见解,让我由衷地信服。特别是“写作”这个栏目,让我这个业余新闻写作爱好者受益匪浅,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相似文献   

6.
我从1997年开始写作新闻以来,一晃就是十年了。作为一名从基层业余通讯报道员成长起来的新闻人,在边学习边实践的编采工作中,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了当好一名基层通讯员的艰辛和光荣,再回头看看自己在从事业余新闻稿件撰写时曾陷入的误区,以及在担任编辑期间的工作体会,我总想把自己的亲身感悟写出来,希望能对通讯员朋友们有所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7.
我原在北京市城建五公司宣传部工作,经常带蓍照相机到处拍摄,是个业余摄影爱好者。1991年5月,我被借调到北京日报社参加亚运会报道,而后成了一名专业新闻摄影记者。心爱的相机伴随我度过了第一个难忘的春、夏、秋、冬。从“业余”到“专业”,不是一下子就能适应的。新闻照片,时间要快,角度要新,画面要美,必须贴近生活,又要为版面服务,不像业余摄影那么随意,想拍什么就拍什么。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以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为代表的新闻发布工作已经从当初个别部门、企业的“创新之举”变成了各级政府部门,各类企事业单位外宣工作的“必修课”。《实用新闻发布学》其写作定位是“以我国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和社会团体、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为阅读对象”,写作目的在于“它能为我国建立和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告别镐把,拿起笔杆,从一名采煤工,到一名新闻爱好者,再到一名专职新闻工作者。十年来,在发表的七百多篇稿件中,除大部分是在企业报“露脸”外,也少不了其他新闻媒体的“登录”。虽说微不足道,但这里边饱含失败与成功掺杂着的苦涩和快乐,既有报社老师们的“点化”和“工具书”的帮扶,也少不了自身的不懈追求。同时,也历经了无数次的“欲止又行”。怎样让写作的欲望生生不息?从多年的实践,我有以下几点体会:潜力就是活力。时代在发展,新闻写作也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一是要多看。如果把写作技巧当做“硬件”,那么,各时期报纸杂志就是“软  相似文献   

10.
在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作为一名新闻摄影人员,怎样在竞争中取胜?笔者认为,必须强化三种意识,即强化新闻意识、主题意识、审美意识。 强化新闻意识是新闻摄影之基 新闻摄影是新闻报道的一个品种,一种体裁,它与“两翼齐飞”中的另一翼文字新闻一样,同属新闻,都姓“新”,都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强化新闻意识是对新闻摄影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 新闻不是简单的“照相”,不是机械的“录像”,而是根据新闻的基本要求生产新闻作品。首先,它必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不是夏天穿着棉衣干活,也不是…  相似文献   

11.
我是国内贸易部门的一位新闻写作爱好者,曾获得一些报刊奖励达10多次。 当我捧着一本本获奖证书,就不由得想起了《新闻知识》这位无声的老师。 由于自己酷爱新闻写作,所以经常学习《新闻知识》有关内容,特别是“爬格子”写不出来时,就翻阅《新闻知识》杂志。去年以来,我已有16篇稿件在《西安晚报》和《陕西财贸》上发表,使我写作的劲头大增,仍不舍得放下笔,我从内心感激《新闻知识》。我觉得这本杂志具有知识广泛,论理深刻等特点,它适合基层通讯员、业余写作爱好者,有所得、有所知、有所乐。 去年的一天,我到《报刊之友》编辑部去送稿件,看到了该刊出版的1993年第3期主编笔谈21页上有一篇题为《“主雅客来勤”——〈新  相似文献   

12.
贵在坚持     
我是个残疾人,是个“半路出家”的农民通讯员。以前,我只是爱读书,喜看报,好写写画画。自1990年起,我订阅了《新闻爱好者》和《新闻与写作》等新闻写作的辅导刊物,受益匪浅。从此,我真正成为一名新闻爱好者。 我受《新闻爱好者》的启迪很深,对那些名作家、名记者的“新闻生活”很羡慕,决心扎根“通讯员园地”,深入“文字病院”,进行新闻写  相似文献   

13.
别说没时间     
我喜欢“爬格子”,虽然很艰辛,但感觉非常充实。入伍几年来,我先后在中央、省、市报刊发稿近百篇,并先后被评为沈阳军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前进报)优秀通讯员。在新闻写作道路上,我一直是个业余爱好者,没有搞过一天专职新闻报道。我发表的那些稿件,都是自己在其他工作岗位上,利用业余的点滴时间,凭借一种热爱、一份兴趣写就的。  相似文献   

14.
我搞业余写作只有二年多时间。1989年,我去河南日报记者处刘传钦那里探友,他送给我一些《新闻爱好者》月刊,并说:“看看这刊物,业余想写点东西很有好处。”从比读《新闻爱好者》成为我生活中一项重要内容,这有力地增强了我学写新闻报道的念头。1989年,北京发生政治风波,我在学习写作上  相似文献   

15.
“陌生化”艺术手法在文学创作中用得较多。它通过艺术变形使文学形象更加生动,使作品更具艺术张力,从而更加吸引读者,这已是文学界的共识。但是,尽管“陌生化”艺术手法实际上已在新闻写作中运用,而新闻教科书和新闻论著中却少有涉及。因此探讨一下“陌生化”艺术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对丰富新闻写作理论和增强新闻写作手段都很有必要。“陌生化”唤醒读者的“新”感觉 新闻要新,人人皆知。一篇新闻作品是否新鲜,当然首先取决于作品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但是对读者来说,评价新闻是  相似文献   

16.
你愿意在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校”成长为优秀的新闻写作人才吗? 你愿意在这个“培养新闻界明星的‘摇篮’里锻炼成名编辑、名记者或名通讯员吗? 你希望你那个地区的通讯报道事业蓬勃发展吗? 那就请订阅《新闻爱好者》这份普及型的、着重采写实践辅导的新闻知识刊物。《新闻爱好者》立足河南,面向全国。以广大青年新闻工作者、新闻系学生、中小学教师、在乡知识青年和其他业余新闻写作爱好者为主要读者对象。力求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7.
简讯     
▲今年下半年报刊征订工作即将开始之际,解放军驻滇某坦克旅在广大干部战士中开展“最佳报刊”评选活动。经过一个星期的评选《新闻与写作》杂志票数居首位。为此,部队特把《新闻与写作》订到各营、连、排。((?)新立) ▲四川泸州长江挖掘机厂宣传处围绕工厂生产经营,从两个文明入手,加强通讯报道工作。该厂现有100名业余通讯员,通过举办通讯员学习班,学习《新闻与写作》,在通讯员中培养出10名业余骨干。  相似文献   

18.
军事新闻写作大有学问。要写出深受读喜爱的好新闻,除了新闻学所强调的“新、实、深、短、快”等基本要素外,能不能写“活”,也很重要。从新闻写作的角度看,一件好的军事新闻作品,需要满足3条标准:第一是经得起“看”,内容鲜活;第二是经得起“品”,语言优美;第三是能给人“打烙印”.形式新颖。而要达到上述要求把军事新闻写活,不妨从以下3个方面做些尝试。  相似文献   

19.
读者之声     
湖南省江永县水电局游康生:明年的报刊杂志征订工作开始了,我首先想到的是价廉物美、实用性强的《新闻与写作》,于是便又订下了明年的《新闻与写作》。 我是一名新闻写作业余爱好者,开始写稿时,稿件写了近百篇,均不被采用,心里很苦恼,几乎丧失了信心。1993年6月,我在朋友家偶然看见一本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闻写作形式的不断创新,有一种新闻不时出现在各类媒体上。尽管它也是以目击形式出现的,但它选择的不是已发生了的新闻事实,而是没有发生的,即“某某事情没有发生”。从没有发生的“新闻事实”本身理解,它似乎并不构成新闻;但如果将“某某事情没有发生”作为新闻事实,它又确确实实是已经存在了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也可算作是新闻。也许因为这种形式在新闻作品中所占比例较小,也许因它本身就是某种分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目前的各类新闻教科书尚无有关的专门分类与介绍。但从新闻采写实践的角度讲,这种新闻形式因其视角独特,在一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