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8 毫秒
1.
刘兆芳 《科教文汇》2008,(6):174-175
日语中表示授受含义的动词共有七个,用法复杂多变,这给学习者带来许多麻烦,而且难以理解。本文着重分析一下日语授受动词作为补助动词和以及其他一些结构联合使用的情况,目的在于使学习者加深对授受动词的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2.
日语主语省略主要是通过动词词尾的变化以及词汇用法,表达出内外有别、授受关系的利益双方、尊卑关系以及社会地位的高低等三方面的要素。只要掌握了主语省略的规律,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语言中隐含的丰富信息判断出省略的主语。本文从会话场景中人称代词的省略、具有人称指向意义词汇的主语省略、授受关系中的人称代词省略、具有"人称暗示"敬语的人称代词省略这四大方面出发,对于教学中日语主语省略问题的教授方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日语中"可能表达"的教学,一般会与动词的自他特征相联系,让学生来判断是否使用可能形式。但自他特征局限于形式,而且对于非日语母语者来说,自他性质有时很难准确判断,仅以此作为可能表达的使用规则来导入,并不十分可行。本文使用学习者作文语料库,证实了汉语母语者在日语可能表达的实际使用中,主要问题是由于汉语和日语的视点差异导致的。在教学中,应将看待事件的视点分为"人"和"物",再来判断是否使用可能形式,更有利于从根本的认知方式上来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4.
刘倩卿 《科教文汇》2020,(4):181-183
日语中“可能表达”的教学,一般会与动词的自他特征相联系,让学生来判断是否使用可能形式。但自他特征局限于形式,而且对于非日语母语者来说,自他性质有时很难准确判断,仅以此作为可能表达的使用规则来导入,并不十分可行。本文使用学习者作文语料库,证实了汉语母语者在日语可能表达的实际使用中,主要问题是由于汉语和日语的视点差异导致的。在教学中,应将看待事件的视点分为“人”和“物”,再来判断是否使用可能形式,更有利于从根本的认知方式上来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5.
刘倩卿 《科教文汇》2009,(34):269-270
日语中的非意志动词,一般认为不能用于可能表达"~れる/られる""~ことができる"等形式,因为其本身即含有可能意义,是一种无标识的可能表达。但由于汉语中的可能表达对非意志动词没有限制,所以很多学习者受汉语影响,会出现误用。本文对日语的非意志动词进行意义上的分类,分别阐述其如何表达可能意义。  相似文献   

6.
多义动词是外语学习者学习的难点。有关多义词意义用法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对基本动词"飛ぶ"进行分析的研究还是很少。本文以多义动词"飛ぶ"为研究对象,考察其语义扩张的认知过程,分析"飛ぶ"的语义结构。并得出"飛ぶ"从"离开原场所向空中移动"的基本义扩张出5个语义的结论。本研究结果对日语学习者对多义动词的理解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邹燕 《科教文汇》2010,(31):136-136,152
被动表达是在各国语言都会表现出来的,我们汉语的一个"被"字就能包罗所有的汉语被动表达吗?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发现日语很多的时候喜欢用被动的表达方式,与汉语相比,有很多被动上的表达都是我们汉语母语学习者难以理解的地方。所以我在本篇文章中想从两国人的思维方式的比较,以及语言实际应用中的被动表达的异同等方面来阐述。  相似文献   

8.
巫玮 《科教文汇》2011,(7):91-93
短语动词的教学是英语词汇教学和学习中的一个难点。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有助于学习者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利用意象图式教授短语动词能够使学习者了解与该短语动词相关的短语的内部结构及其各项隐喻意义与原型意义的关系.从而使学习者系统地掌握目标词汇.加深理解.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  相似文献   

9.
吴宦熙 《科教文汇》2012,(13):147-148
当谈及日语"上"的方位表达方式时,中文用"名词+上"来表达,而日语却用"名词+上+に、で…"来表达。比如将"桌子上有书"这个句子翻译成日语时,一般可以这样翻译:"机の上に本がある"。用同样的方法将"黑板上有字"翻译成日语,就会翻译成"黒板の上に字がある",但这个日语句子却变成了"黑板的上方有字"的意思了。也就是说中国的"名词+上"和日语的"名词+上+に、で…"并非一对一的关系。那么这两者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同时,二外日语学习者对这一语言现象的习得状况又如何呢?本文以将日语作为第二外语的英语专业的二外日语学习者为对象,对其习得状况进行实证调查,并究其问题所在,然后从中日对照的角度对二外日语学习者的日语方位表达方式"上"的教学方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王睿来 《科教文汇》2008,(28):235-236
授受表达方式是日语中一种独特的语法现象,这种表达方式体现了日本人的“上下意识”、“内外意识”和“恩惠意识”。本文着重考察日语授受表达方式和日本人的恩惠意识之间的关系以及日本人的恩惠意识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陆鹏 《科教文汇》2013,(5):120-121
本文以日语复合动词的分类为研究对象,在梳理迄今为止的日语复合动词研究历史的基础上,通过对主流复合动词分类的调查,并做了几种不同复合动词的分类的对比考察.发现在日语教学领域,没有明确复合动词分类的倾向,也导致了教学上的不便。而且通过对于复合动词的深入研究,做出明确的教学要求.列出教学重难点,已成为需要关注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张小柯  江静 《科教文汇》2011,(20):168-168,177
要日语中的时相助动词[]的意义广泛,使用频率也很高。掌握[]的用法是日语学习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本文就时相助动词[]作为终止形时的意义做一个简单的概括。  相似文献   

13.
孟霞 《科教文汇》2020,(15):184-185,188
我们要学习一门语言,就要选定一本教材。对教材的选取,我们有时会很纠结,因为每本教材都有侧重点,都有不同。这样会导致我们难以取舍。现在市面上的日语教材并不多,可选择面也比较窄,对于我们五年制高职的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相似文献   

14.
刘凯 《科教文汇》2012,(31):132-132,168
日语和汉语之间尽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日语属于黏着语,汉语属于孤立语,两者分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语系.在真正接触日语之前,许多人往往误以为日语是简单易学的.诚然,日语当用汉字词汇确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汉语词汇,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存在不少同形异义词.语法方面则呈现出多元的复杂性,如用言的变形、敬简体的对应、助词的运用等,都是汉语中不曾涵盖的现象.因此,作为日语教师,如何在基础教学阶段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5.
张莹 《科教文汇》2014,(34):117-119
动词的句法组合能力是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动词的价是大脑词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句子的生成必须受语用因素的制约。确定动词的价必须考虑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从现实存在的句子入手,去除其中所有的语用因素,从而还原动词在大脑词库中的本来面目。本文以一价动词为例,探讨了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6.
邱晓玫 《科教文汇》2011,(26):160-161
本文主要根据汉语补语可能式"v不c"结构句式的主语特征,将主语分为动作主、事物、动词"V"的受动对象三类,这三类句子所表达的意义特征与日语有对自动词否定表现、有对他动词可能态否定表现句子的意义特征有共通之处,成为中日互译之间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7.
梅晶 《科教文汇》2014,(34):115-116
魏晋南北朝小说中的心理动词可分为状态心理动词和行为心理动词两类。不同类别的心理动词的配价情况存在差异:表情绪的状态心理动词在不带宾语的情况下为一价,带原因宾语或使动宾语时为二价;表态度的状态心理动词为二价;表思维和感知的行为心理动词也都为二价动词。从历时角度来考察,将魏晋南北朝小说中心理动词的配价情况与先秦比较,可以得出: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心理动词的配价情况比较稳定,大体上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18.
金燕 《科教文汇》2011,(17):159-160
动词「挂」在不同语境下表现句子主体的动作时有不同表现,表达的意义在翻译时需准确把握。本文分析了中日相关翻译的异同,来探讨准确的翻译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