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应用单心动周期三维超声评价心肌梗塞患者的左心收缩功能及同步性,以便方便、快捷、准确地识别心肌梗塞的节段。方法正常组30例,心梗组27例,先用二维Simpson’S法测定左室整体EF值,再用单心动周期三维超声测左室整体EF值、SDll7值、DDI17值及各节段的容积时间曲线、EF值曲线。比较各组间参数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正常组2D法和4D法测得的左室射血分数无明显差异。心梗组2D法和4D法测得的左室射血分数差异显著。正常组和心梗组的SD117值差异显著,DDI17值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单心动周期三维超声心动图能全面真实地显示左室的几何形态,本研究显示心梗后左室整体EF值下降,17节段容积一时间曲线同步性差,曲线图直观明了,可以方便、快捷、准确地识别心肌梗塞的节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Tei指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脏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76例.按Ganau分类法将原发性高血压分为4型;正常构型(A组,46例)、向心性重构(B组,53例)、向心性肥厚(C组,40例)、离心性肥厚(D组,37例);正常对照组35例。以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舒张末期室间隔、左室后壁厚度及左室内径(IVS、LVPW、LVDed),二尖瓣血流频谱图舒张早期与舒张晚期血流峰值比(E/A),左室射血分数(EF)及Tei指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的比较:各组同年龄、性别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C、D组病程有显著性差异,C、D组收缩压最高(P〈0.05),B、C、D组脉压最高(P〈0.05);2.各组超声心动图结构参数比较:C组、D组LA最大(P〈0.05);B组LVDS最小(P〈0.05),D组LVDS最大(P〈0.05);C组IVS、LVPW最厚(P〈0.05);B组、D组IVS、LVPW轻度增厚(P〈0.05);C组RWT明显厚于其它各组(P〈0.01);C组、D组LVMI质量显著增加(P〈0.01),但C组、D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3.各组超声心动图功能参数比较:高血压各组的E/A值均减低(P〈0.05),EF只有D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高血压各组Tei指数均较对照组增加,呈递增趋势,各组间有显著性意义。结论:Tei指数可以客观、真实的评价高血压患者不同左室构型的心功能情况,对于评估疾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研究血管性痴呆与颈动脉血管改变的关系。方法:选取VD组34例和正常对照组20例,全部对象均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比较各项观察指标。结果:VD组双侧颈总动脉及双侧颈内动脉的峰值流速(PSV)和阻力指数(RI)值均数比正常对照组要大,且VD组左颈总动脉峰值流速(PSV)和阻力指数(RI)值以及左颈内动脉阻力指数(RI)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aD组双侧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IMT)均数均大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的血运情况可能与VD的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行腹腔镜辅助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并评价临床近期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3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患者(腹腔镜组),与同期28例行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手术的患者(开腹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目、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平均时间等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35,P〈0.05);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开腹组;腹腔镜组淋巴结清扫数量为(25.5±8.5)枚,开腹组为(20.6±7.8)枚,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7%)及死亡率(0)均低于开腹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随访时间6个月,两组患者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进展期胃癌根治术不仅创伤小,恢复快,具有安全性,而且能够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同的根治水平,其近期生存率与传统开腹手术无差别。  相似文献   

5.
对40例临床确诊肺栓塞病人入院前三天连续行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定性,同时记录病人休克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研究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急性肺栓塞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显示,40例病例中,H—FABP阳性14例(35%),阴性26例(65%)。H—FABP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休克发生率与30天病死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说明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于短期预后具有较好阴性预测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讨论急性心急梗死(AMI)溶栓后1小时心电图ST段下降>50%对早期预后的评价.方法:将66例AMT患者按溶栓后1小时心电图分为ST段下降>50%组和ST段下降<50%两组,比较两组住院1个月内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及死亡率.结果:溶栓后1小时心电图ST段下降>50%组住院1个月内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均低于ST段低于下降<50%组,且两者间差异具显著性.结论:溶栓后1小时心电图ST段变化有助于评价患者早期预后及检查出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roealeitonin,PCT)和C-反应蛋白(e--reactiveprotein,CRP)检测在恶性肿瘤患者发热中对于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荧光免疫分析法和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恶性肿瘤患者中感染组和对照组的PCT、CRP浓度,并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患者的PCT和CRP水平明显升高(P〈0.01),两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CT与CRP均可作为早期识别恶性肿瘤感染及其严重性的重要指标,PCT水平检测对早期诊断与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止血方法对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后年轻患者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因单侧良性卵巢囊肿且年龄≤35岁的住院患者83例随机分为缝合组与电凝组.两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6个月后第一次月经的第2-5天检测血清雌二醇(E:)、卵泡刺激素(FSH)及黄体生成素(LH)水平;阴道彩超检测窦卵泡数(AFC)和卵巢间质动脉血流的收缩期峰值(PSV);以两者结合判定卵巢储备功能。结果:术前激素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个月E2、FSH水平与术前比较,缝合组无差异(P〉0.05)、电凝组有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L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个月AFC、PSV水平差异与术前比较,缝合组组内、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凝组组内、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共发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者缝合组10.8%,电凝组15.2%。结论: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剔除术两种止血方法对卵巢储备功能均有影响,电凝止血法较单纯缝合止血法所致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9.
参麦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室重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AMI模型大鼠,AMI后24h存活的48只大鼠随机分为四组:AMI后1周模型组;AMI后参麦注射液治疗1周组;AMI后2周模型组;AMI后参麦注射液治疗2周组。另设1周、2周假手术组各8只。治疗组每日腹腔注射参麦注射液1次,AMI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测量各组心室重构参数。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AMI后1周时,心室腔已明显扩大(P〈0.05);到梗死后2周时,心室腔内径扩大更明显,与假手术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心室重量指数(VWI)比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5)。参麦注射液治疗2周后可改善心梗后心室重量指数增加、心室腔扩大的病理变化(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能改善大鼠AMI后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0.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入院时白细胞升高与近期死亡的关系。方法:收集我科1998年2月-2002年12月住院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5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入院时24小时内白细胞计数≥10×109/L和<10×109/L,将病人分为白细胞正常组和白细胞升高两组,调查两组的基线资料,调查两组病例4周死亡率与白细胞的关系。计数资料用x2检验。结果:两组的基线资料相似,具有可比性。白细胞升高组28例,4周死亡12例,死亡率42·9%;白细胞正常组23例,4周死亡3例,死亡率13·0%。两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值<0·05。其中,白细胞升高≥16×109/L亚组11例,死亡10例,死亡率91%。结论:白细胞升高可能为提示急性心肌梗塞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急性心梗的治疗应降低白细胞以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生物羊膜移植术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5例168眼复发性翼状胬肉随机分为A(56例82只眼)、B(59例86只眼)两组,两组于显微镜下切除胬肉组织后,A组采用生物羊膜移植术,B纽采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术后随访6个月-12个月。观察两组疗效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角膜创面上皮平均愈合时间A组为4—8(5.9±2.1)d,B组为2-5(3.2±2.2)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A组为28.05%(23眼),B组为9.30%(8眼),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疗效好于生物羊膜移植术,其角膜创面修复快,复发率低,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多种模式联合镇痛与单纯术后镇痛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8月入院拟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多种模式联合镇痛组(A组)及单纯术后镇痛组(B组)。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段静息痛的疼痛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与B组患者术后72 h内各时间段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内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多种模式联合镇痛应用于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镇痛及促进患者术后早期膝关节主动活动是有效、安全的。具有使用安全、副作用少、易于推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时机和临床预后关系的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后的不同治疗时机和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7年5月在我科入住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1272例,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27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1001例,然后按照发病时间的长短分为7组:发病3h内组;发病3-6h内组;发病6-12h内组;发病12-24h内组;发病3天内组;发病3-7天内组;发病7天以上组,各组均应用常规方法治疗,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比较其临床预后与治疗时机的关系.结果:以入出院患者的入出院症状、体征、影像学变化为评判标准判断预后,各组别之间相互比较发现,各组间临床预后与治疗时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预后情况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率在各组间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不同治疗时间和临床预后有关,来院时间越早,其临床预后越好,尤其对发病时间较短的就诊患者其远期预后的干预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早期使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0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54)和对照组(n=54),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卒中量表评分(NIHSS)、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 RS),并随访治疗后3个月的m R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第14天的NIHSS评分和m 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90天治疗组的m 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使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早期使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0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54)和对照组(n=54),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卒中量表评分(NIHSS)、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 RS),并随访治疗后3个月的m R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第14天的NIHSS评分和m 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90天治疗组的m 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使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黄欢  陈锦萍 《考试周刊》2015,(25):2+197
目的 观察早期使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0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54)和对照组(n=54),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卒中量表评分(NIHSS)、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 RS),并随访治疗后3个月的m R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第14天的NIHSS评分和m 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90天治疗组的m 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使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开胸术后氧气雾化吸入的效果。方法:将50例开胸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使用超声雾化和氧气雾化吸入疗法,观察两组患者的排痰量和氧饱和度等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咳痰量、排痰总量、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开胸术后患者行氧气雾化吸入疗效优于超声雾化吸入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脂水平与左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对236例CHD住院患者均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心功能测定以左室射血分数(EF值)为标准分为三组EF≥45%,45%>EF>35%,EF≤35%,用酶法测定血脂水平,将心功能与血脂水平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血清TG、TC浓度随左心功能的降低而降低(P<0.05);心功能指标EF与TC、TG均呈正相关(r=0.19,P<0.01,r=0.13,P<0.05)。结论:CHD患者心功能与血脂水平相关,血脂水平可能成为判断CHF的预后的指标之一,但二者的关系尚须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超声测量内脏脂肪厚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诊断和分级的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8月至2011年4月在某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资料共122例,NAFLD组74例,非NAFLD组48例,经超声测量内脏脂肪厚度。结果:超声测量内脏脂肪厚度在NAFLD组和非NAFLD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04)。轻度、中度、重度NAFLD组测量的内脏脂肪厚度经方差分析结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91,P〈0.001),进一步用LSD法分析显示两两之间都有差异。经超声测量的VFT诊断NAFLD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4,p=0.011,诊断切点值为2.70cm。结论:经超声测量的内脏脂肪厚度可作为NAFLD诊断和分级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BiPAP呼吸机无创机械通气治疗COPD伴Ⅱ型呼衰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水平正压无创通气(BiPAP)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治疗价值。方法78例COPD病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成二组,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感染、平喘、祛痰和低浓度氧疗,治疗组除了常规治疗外,加无创机械通气(BiPA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的变化,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动脉血气PaO2、SaO2逐渐上升,PaCO2值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后动脉血气PaO2、SaO2逐渐上升,PaCO2值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动脉血PaCO2下降幅度差,PaO2、SaO2上升幅度差,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法治疗COPD病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有肯定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