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面对学科间交叉融合日益密切的时代特征,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分析了特色行业大学开展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现实意义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行业特色大学着力推进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举措:以优势学科为主体,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促进形成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与行业结合紧密和特色学科的优...  相似文献   

2.
学科交融背景下我国研究型大学院系形态与结构的检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院系是大学进行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活动的组织载体与支撑。因此,其形态与结构必须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活动的要求相适应。然而,当下我国研究型大学院系数量偏多、院系学科含量小的形态与结构并不能有效满足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活动的学科交融要求。对此,调整院系设置方式、整合院系以扩大院系学科含量,创建适切的跨学科组织是改革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3.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校长迈克尔·克劳正在创建一所“新美国研究型大学”,该校寻求在更多校区和学科中,培养更多类型的学生.新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独特之处在于:通过本科生培养规模的扩张,积极拓展科学研究,促进大学的区域参与和经济发展贡献.本研究将对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密歇根大学三所大学的科研机构的组织策略差异展开比较研究.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将院系重组为跨学科组织,有效地减少将学生置于某些特定学科中训练的培养模式,并投资创建了独立的生命设计研究所.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在保留传统学科院系作为教学科研基本组织的基础上,设立了多所跨学科的科研机构,开展更为聚焦和有效的学术研究.密歇根大学正如其前校长詹姆士·杜德施塔特所阐释的,提出了成为全国性大学、甚至世界性大学的发展蓝图.该校的科研活动主要在隶属于学科院系的研究中心或科研院所中推进.通过比较不同科研组织模式,可为探究研究型大学的学术核心、尤其是思考传统学科院系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关系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学科交叉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突破传统思维、寻求爆破式发展提供了弯道超车的重要内推力,已经成为高校改革的高频词和发展的着力点。天津大学2019年启动实施的“天智计划”,是针对学科交叉人才培养的重要探索,也是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创新举措。基于“天智计划”的理念与进展,结合专题调查问卷及教育管理经验,围绕落实立德树人、强化顶层设计、重视协同推进等三个方面,提出进一步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研创新探索实践的深入推进,组织发展或组织变革对于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也愈发明显。对于高校的原始创新活动而言,学科交叉、融合已经成为学科新知识的增长点,这就需要依靠能够实现多学科融合的相应组织——跨学科组织来实现其创新目标。跨学科组织作为为了打破传统院系组织建制形成的学科壁垒,并由不同性质学科交叉融合而形成的以应对复杂性问题的新型学术组织,其在组织惯性、跨界搜索和知识溢出层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的需求,这构成跨学科组织驱动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机理。而在实现机制层面,跨学科组织可以通过动态调整、目标重构以及协同网络为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提供实践思考。  相似文献   

6.
知识与学科是一对相互寄生的逻辑概念,学科是知识生产的符号化表征,学科分类是知识分化流变的理性产物。通过比较美国、英国、日本与我国的学科分类目录,发现从单一学科到交叉融合已成为学科发展的国际共识,新的知识生产图景以开环的学科会聚与学科交叉为显性标识。我国在新的学科分类建设中应调整学科分类目录,增设交叉学科门类;超越学科界限:从单一学科走向学科集群;扩宽学科分类渠道:从强分类走向自组织;重组院系,建立矩阵式跨学科组织。  相似文献   

7.
"双一流"建设呼唤学科发展机制创新,跨学科组织创立既是积极回应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学科发展的需求,又是研究型大学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因此研究型大学普遍把跨学科组织作为一种重要的创新组织形式。但由于受传统的院系单位制、学科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组织发展非常缓慢,存在运行机制不明晰、多主体协作和资源整合困难、跨学科组织制度滞后等问题。推动跨学科组织的改革与发展,需要解放思想,树立多元化的跨学科组织治理理念;转变管理模式,给予大学更多自主权;创新跨学科组织结构,实现扁平化管理和完善跨学科组织制度等。  相似文献   

8.
学科聚集是大学的本质特征,院系是大学本质与职能的主要载体,因此,院系设置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科的发展、交叉与融合,这就决定了院系设置必然要遵循学科的发展逻辑。同时,院系是大学科层制中权力承接与下传的关键性环节之一。在学科逻辑与管理逻辑的双重作用下,大学院系设置应该以学科的成熟度为标准按照不同的学科门类建立学院,以一级学科为基础建立学系,同时,要把握未来学科的生长点或社会的现实需要灵活设置特色学院;突出院系在大学教学中的实体性地位,用"邦联制"的宏观管理模式在院系中建立科学规范、成熟稳定用人机制、财务管理机制、资源共享机制等,以保障院系作为学术组织的健康运行。  相似文献   

9.
在教育部推进新文科建设的契机下,地方应用型高校英语学科建设要结合区位优势及特色,平衡英语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关注新时代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突出中国视野和现实关照,建构中国特色英语学科话语体系,加强英语专业师范性色彩,实现主动服务国家、地方发展战略职能。新文科强调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地方外语院系需结合英语专业学科内外的双重属性及跨学科性质,建构双重跨学科、多重跨院校的多层次学科融合体系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外部引进、内部培养的人才政策,逐步完成新文科英语教师队伍建设,有效提高地方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良性健康成长,推进新文科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复旦大学近年来进行院系国际学术评估的基本情况,认为在高校开展院系国际学术评估,是高校学科国际评估的切实可行途径,是学校国际化的重要步骤,也是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必要举措之一.据此,对院系国际学术评估的内涵、基本要求、主体和制度化建设等进行思考,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11.
现如今,“多学科交叉融合”一词常出现于新时代教育研究之中,教育学界已普遍关注到多学科交叉融合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基于此,研究应用Citespace软件,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来源,进行了文献样本数据的计量分析,以期把握新时代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及趋势,为未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开展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围绕日本高等教育交叉学科建设与运营的特点,从交叉学科研究的研究实体、交叉学科教育的教育体系、学科交叉型大学的大学改革理念三个层面,分别调研了一个典型事例,发现他们最主要的特点分别是:科研实体具有高度的学术组织运作机能;交叉学科教育是以一个学院为单位的整体改革,而不是停留在几门交叉学科课程的设置上;以学术融合为理念的新型大学,其动力来源于开创新的学科体系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3.
信息科技的发展促生了诸多新兴多模态话语形式,这些话语的纷繁与复杂使得多模态话语的跨学科研究成为必然.目前为止,多模态话语跨学科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虽然多模态话语分析与社会符号学、交互社会学、认知科学、人类学、民族学、传播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融合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暴露出跨学科研究维度不够宽广、研究深度欠缺、实证研究较少、跨学科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滞后、国内研究匮乏等问题.基于此,文章建议未来的研究应关注与多模态话语研究相关的跨学科团队建设和跨学科人才培养,重视微观研究与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4.
学科与竞赛相结合是创新融合新阶段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创客大赛属于"跨学科实践型"竞赛。文章在跨学科视域下探讨学生创客大赛的现状,分析创客大赛存在的问题:跨学科创新主题偏重理科知识,人文方面有待加强;团队跨学科合作偏重形式,异质性内容耦合不足;学生跨学科创新意识强烈,跨学科创新能力薄弱;跨学科竞赛区域发展不平衡,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亟待加强。针对以上问题,文章从学生、学校、社会三个层面提出改进策略:学生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从"跨学科阅读-跨学科思维-跨学科实践"三个维度形成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案;学校充分引导师生参与跨学科创客大赛;社会营造创客大赛的跨学科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5.
智能时代的到来迫切需要学科交叉应用型人才,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各方面的智能化升级.为了适应智能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这一迫切的新需求,本文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研究学科交叉应用型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的建设模式,探讨该类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和发展目标,进而提出了学科交叉应用型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建设的具体模式,为各高校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制定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跨学科的教学方式已成为"新工科"建设的必要手段。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实践中井喷式涌现出的跨学科教学探索,该文分析了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对改进方向和方法进行了思考和总结。与培养方案有机结合,理性看待跨学科教育的作用,合理规划设计,针对不同学生和教师开展差异化的跨学科培养是作者给出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7.
美国高校培养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的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为了满足国家战略转型的需要,美国高校制定了培养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的教育目标,对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都进行了改革,建立了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美国高校的做法对我国高校培养复合型高级人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provides insights into both the educational design of textbooks and interdisciplinary education. The author introduces two educational principles for textbook design – instructional alignment and balancing diversity and meaningful guidance for readers – and applies them to writing his own textbook chapter for being interdisciplinary. The two broad conclusions are: textbook design can be a new area of study in higher education, illuminated by curriculum design and reflective practice; and textbooks can provide a useful method of interdisciplinary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9.
Although interdisciplinary efforts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 are promoted as a possible antidote to increasing disciplinary separatis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valuations of interdisciplinary efforts in the classroom, particularly those spanning the traditional science-humanities divide, are not frequently documented.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execution, and assessment of a unique effort in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in which four doctoral candidates from widely varying home disciplines collaborated to create and teach a “truly interdisciplinary” course for first-year students centered on the pervasiveness of humankind's quest for immortality. Assessment of the course indicates several desirable student outcomes, including the development of a more mature world view and appreciation for different epistemologies, which recommend the continuation of this and similar interdisciplinary efforts. While students at times found the enormous number of disciplines potentially related to the central topic overwhelming, at the conclusion of the course, they largely identified the exposure to new perspectives as an exciting and worthwhile academic experience. Similar interdisciplinary efforts in the classroom are encouraged, though ample course development time is recommended to maximize succ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