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论语》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般注本都这样解释:"学习而且不断复习,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但我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从字面上看也讲得通,但三句话各自独立,毫无联系。我每每心生疑惑:孔子  相似文献   

2.
陈复兴 《师道》2014,(6):43-44
说起《论语·学而》中的孔子三问,大家都津津乐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这句话如何解读,大家就见仁见智,五花八门了。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论者都忽略了孔子说这句话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论语·学而》篇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我总觉得没有什么关联,后两句跟学习更无关系。如何整体理解这三句话呢? 答. 初看这三句话确是没有关系。但反复研读,就能发现这位祖师爷在教育他的弟子时,是何等的刻骨铭心。 先看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他在告知弟子学习方法的同时很明确地表达了他对学习的浓厚兴趣。第二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面上是说与朋友交往的态度,其实,还是讲了学习的问题。古代求学方式有自学与从师而学,在从师方面…  相似文献   

4.
从“学而”章谈孔子的社会心理思想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论语》首篇“学而”章的第一句。前人多从学习文化知识上去分析,今有学者认为这章是孔子引  相似文献   

5.
《论语》首章三句话,是理解《论语》的一把总钥匙。这三句话,提出了学者治学的总则,作出了孔子一生的总结,形成了《论语》一书的总纲。这三句话,是孔子两千五百多年前,提出的治学”三境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第一境界,即能够感受辛勤学习温故知新之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第二境界,即能够感受朋友之间切磋批评之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第三境界,即能够感受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之乐。这三句话概括出孔子一生发展的轨迹,给人展示出一个真实的孔子。一部《论语》,其实就写了孔子三件事:一是他怎样追求他的理想,二是他怎样对待别人的批评,三是他怎样看待别人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读《论语》的时候,会感觉到孔子是个朴实而且温厚的人。你看,书里面记载他的言行,第一条就是说人怎样才能快乐,样子不像一个严峻的老师。怎样才能快乐呢?首先是学到的知识能够时时温习。在温习时,我们的聪明才智有了增长,心里岂不是很愉快吗?古时交通不便,远道访友那是很难得的事情,难得的  相似文献   

7.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的开篇句,大多数人都明白其中的含义,即:学习并时常温习,不也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但如今重读此句,我却有些不惑。  相似文献   

8.
《论语》的前三句是:“学而时习之,小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教师专业成长——刘良华教育演讲录》中,刘良华说:“我希望老师们滨《论语》,实在没有时间,你至少可以读《论语》前三句。”刘良华认为,这里的“学”就是“阅读”,“习”就是“习性、习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说把阅读变成习惯,  相似文献   

9.
《论语》开篇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篇》)这里强调的是君子应该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不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就不高兴,郁闷于心。不了解自己即不理解而误会自己,君子要做的不是为自己辩白,君子怕的也不是"人不知",而是"病无能焉",所谓"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相似文献   

10.
学而有何乐     
《学而》,包括了孔门当年教学的目的、态度、宗旨、方法等等.过去我们把它圈开来,分作一条一条读,这是错误的. 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三句话连起来看,照字面讲,凡是中国人,无论老少,一定都知道.照古人的注解,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不亦说乎","说"是古人借用字,就是高兴的那个"悦"字,是很高兴的.假如这是很正确的注解,孔子因此便可以作圣人了.讲良心话,当年老师、家长逼我们读书时,那情形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孔子如果照这样讲,我才佩服他是圣人,因为他太通达人情世故了.  相似文献   

11.
一、《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相似文献   

12.
笑话十则     
《好同学》2005,(11)
虚字眼有一天,老师给李刚和魏利讲《论语》。当讲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句话时,老师解释说:“子,孔子:曰,说:学,学习:而,虚字眼:时.时常:习,温习:之、虚字眼:悦,高兴;乎。虚字眼。”讲完,老师问道:“你俩听懂了吗?”  相似文献   

13.
1.1子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有朋自远方来~④,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乎~⑥?”【注释】①《论语》原来没有篇名,后取篇首两字为篇名。②子:指有学问有道德的男子,相当于“先生”。《论语》中指孔子,以下皆同。曰:说。时习:时,按时,名词用作状语;时习,意即恰当的时候进行温习(或演习)。③亦:也是。说:通“悦”,高兴、快乐。④朋:“同门曰朋,同志日友”。即指同学,泛指朋友。自:从。⑤人不知:指自己有学问有道德,别人不知道或不了解。愠(yùn):怨恨,恼怒。⑥君子:君子在《论语》中有三种含义:有德者,有位者,有德又有位者,此指有德者。  相似文献   

14.
一代宗师的传神写照──析《〈论语〉六则》之一乌鲁木齐徐福绵九年义务教材初中语文第一册《(论语)六则》的首则即《论语》之开宗明义第一段: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乍看起来,明白如话,没什么奥义;但...  相似文献   

15.
《小学生》2010,(6)
论语中有很多经典名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为什么喜欢它呢?它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君子与小人六年五班李国栋指导老师李小燕我们学校开展了读《论语》,学做人这项活动后,我受益匪浅,懂得了许多道理。我  相似文献   

16.
姚彤阳 《小学生》2010,(6):35-35
论语中有很多经典名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为什么喜欢它呢?它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君子与小人六年五班李国栋指导老师李小燕我们学校开展了"读《论语》,学做人"这项活动后,我受益匪浅,懂得了许多道理。我  相似文献   

17.
本色孔子     
接触孔子,是因为《论语》。年少岁月,懵懂之间记住了那些朗朗上口的语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今天这些文字早已嵌进了我们的生活.成为民族的心理底色和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8.
假如问:中国儒家学说的源头是哪一本书?一般人都能答上来:《论语》。《论语》是辑录孔子的言论的一本书。平日里,孔子和他的学生上课和生活,他的重要的言论被记录下来,就成了这本书。如果接着问:《论语》里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相似文献   

19.
张玲 《中国德育》2007,(12):43-43
2007年9月28日,时值孔子冥诞,由山东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同祭先师,共享和谐"祭孔大典在历史文化名城曲阜隆重举行。此前,典礼组委会曾发起"国人不可不知的五句《论语》经典征集活动",由十位知名儒学学者推荐的二十句《论语》精论要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等五句被最终推定,并同时被推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礼宾用语。《论语·学而》载:"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要求人们在持续学习中求快乐,  相似文献   

20.
(一) 《论语》开宗明义《学而》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寥寥三句话,是孔子主观上已经肯定,却又以探询试问的惊叹语气,征求学生意见,使人信服而又不强加于人。这正是他循循善诱的良好教学法。人必须学,学而后知,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来源于实践”的精神。学者效也,学就是实践。学就能获取知识。 学了之后,还必须“时习之”。近代心理学家用了许多科学实验,证明及时复习对巩固知识的重要性。人们学任何东西,不可能过目不忘。据说三国时的王粲,和人一起跑路,“读道边碑”,一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