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胡适的新诗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一九一六年,从收入《尝试集》第一编里的十五首诗来看,其基本特点是旧诗的格式框套着白话的语言,且充满着民歌的味道,是典型的“白话诗”。第二个时期是从《尝试集》第二编到一九二二年(仅以《回向》一诗为界),胡适的新诗创作摆脱了传统诗歌形式引力的束缚,走向了自由体诗的道路;其基本特点是句式参差不齐,每首诗的诗节、诗行无一定规则,而且每一诗行里的字数的多少也不加限制,甚至可以在同一诗行里安排两个平行的诗句(如《一颗星儿》、《威权》等)。一九二三年以后,是胡适新诗创作的第三  相似文献   

2.
胡适的白话诗理论鼓吹,主要见于《文学改良刍议》《谈新诗》及《尝试集》的三篇自序.《文学改良刍议》所论“须言之有物”等八事全部与诗有关.《谈新诗》的论点有四:诗体必须大解放,诗的进化即诗体解放,新诗语言须有“音节”,新诗语言须“具体”.《尝试集》自序的主要论点是:作诗如作文,文学革命毋庸置疑,打破一切枷锁镣铐,新诗的音节须顺应诗意,旧诗如缠脚新诗是天足.这些理论鼓吹,在当时无不切中时弊,待时过境迁,则无一不可质疑.  相似文献   

3.
胡适的《尝试集》是中国白话新诗的第一本个人诗集,其译诗《关不住了》被其目为"‘新诗’成立的纪元",成为自己的得意之作。但此诗在胡适亲自审定的由上海亚东图书馆1922年出版的《尝试集》,以及后来的两套大型文集中都出现了较大的疏漏,与其1919年最初发表于《新青年》的同名版本大异其趣,乃至以讹传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胡适白话诗学的研究。本文特此考辨正之,并旁证胡适白话诗学受到美国意象派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在现代文学史上是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 1 92 1年 8月 ,《女神》作为“创造社丛书”之一 ,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它以崭新的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震惊了文坛 ,开一代诗风 ,其影响和意义 ,都远远超过了1 92 0年 3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的胡适的《尝试集》。如果说 ,《尝试集》是现代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 ,那么《女神》则是中国第一部真正的新诗集 ;如果说 ,《尝试集》是现代新诗的开端 ,那么《女神》则堪称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女神》写于 1 91 6年到 1 92 1年 ,其中绝大部分诗写于 1 91 9年五四运动以后至 1 92 0年 ,是诗…  相似文献   

5.
关于1917—1927年中国新诗的发展,有几个问题需要澄清。一、究竟该如何看待中国现代新诗的开拓者胡适的《尝试集》的艺术特质?二、为什么新诗一下子经郭沫若之手就跌入浪漫主义的深谷而不可自拔了呢?三、是谁首先发现了这种浪漫主义的弊端,而开始纠编、力挽新诗于枯萎之地呢? 我认为,要想从根本上弄清楚这些问题,首先必须从中国现代文学诞生的文化背景开始。大家知道,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与中国现代文化的诞生一样,是在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文学和文化的巨大撞击下被动地完成的。它不象西方近现代文学是由西方社会历史自身发展自行裂  相似文献   

6.
上个世纪初,以胡适先生的《尝试集》为发端的白话新诗以崭新的面目出现在世人眼前。当时间进入20年代,在新诗已经基本上立足以后,作为新诗发展史上的另一重要社团——新月派,所要做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二是把创作的重心从早期白话诗人关注“白话”转向“诗”自身,也即“使诗成为诗”。“如果说,早期白话诗人是从中国传统中处于边缘位置的宋诗那里,获得反叛的历史依据与启示;那么,现在新月派诗人就开始与中国诗传统中的主流取得了历史的衔接与联系”(《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徐志摩作…  相似文献   

7.
胡适在五四前后集新诗创造和新诗理论创造于一身,成为领导当时诗歌创作潮流的重要人物。胡适在新诗史上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贡献,即:他积极倡导用白话代替文言,并率先尝试用白话创作新诗,为完成诗歌语体的变革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作为自由体新诗最早的倡导者和试验者,以自己的创作显示了新诗作为“诗”的可能性,《尝试集》中出现的“自由变化的词调”式自由体和追求散文美、口语化的自由体,对新诗诗体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他倡导的写实主义诗风,成为五四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一个支流,《尝试集》平实、清淡、朴素的风格,在早期新诗诗坛上自成一格。胡适的新诗理论和创作,不仅有接受外来影响的一面,还有得之于传统启示的一面,这是常被人忽视,因而更值得注意的一面。  相似文献   

8.
“五四”文学革命运动已经过去了六十年,作为其中最早有成绩的部门的新诗,也有了六十年的历史。可是,对于新诗的开步,至今还是众说纷纭。胡适是新诗的最初倡导者,他的《尝试集》是第一本新诗集,这本来是一个无须争辩的历史事实;胡适关于新诗的主张,也“大体上似乎为‘新青年’诗人所共信”(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论》)。从一九五四年底开始,我们在全国范围开展了对胡适反动思想的声势浩大的批判。这场批判毫无疑义是必要的,有很重要的意义。在这以后,对胡适的诗论和《尝试集》的评价,就走上了全盘否定的道路。借此五四运动六十周年纪念的机会,我们试图以历史的和实事求是的态度,阐述一下《尝试集》的思想内容,和胡适在新诗倡导时期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新诗以崭新的面貌出现于中国诗坛后,就具有十分强大的生命力。《尝试集》公然与传统决裂,尝试新诗的出路。《女神》在烈火中焚烧了一切旧的传统格律,以全新的姿态唱出  相似文献   

10.
朱湘的新诗主要收入四个集子,即《夏天》(1925年)、《草莽集》(1927年)、《石门集》(1934年)、《永言集》(1936年)。其中《永言集》收入了其它三集以外的诗作,不是朱湘某一新诗创作阶段的结集,而其它三个集子分别代表了朱湘新诗创作的三个不同时期。《石门集》中有朱湘英体十四行诗17首,意体十四行诗54首。这些十四行诗,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看,都代表了十四行诗移植到中国的重要实绩。这些诗创作时间约在1930年到1933年间,虽然《石门集》在诗人死后半年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在现代文学史上是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1921年8月,《女神》作为“创造社丛书”之一,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它以崭新的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震惊了文坛,开一代诗风,其影响和意义,都远远超过了1920年3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的胡适的《尝试集》。如果说,《尝试集》是现代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那么《女神》则是中国第一部真正的新诗集;如果说,《尝试集》是现代新诗的开端,那么《女神则堪称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诗诞生于五四运动前夕,以胡适的《尝试集》为开端。从此以后,它不断地接受外来影响,并融合在自己的民族风格中,涌现出了大批新诗人,如:郭沫若、徐志摩、闻一多、冰心、卞之琳等,这些诗人写出了大量新诗作品,诸如《凤凰涅磐》、《再别康桥》、《死水》、《断章》等,形成了众多艺术流派,如:新月派、湖畔诗派、小诗体派、象征诗派等。新中国建立以后,当代新诗继承了五四以来新诗的优良传统,并从古典诗歌和民歌中吸取养料,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现以《再别康桥》为例谈谈新诗的欣赏。■首先,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诗…  相似文献   

13.
<正> 《女神》与《尝试集》,究竟哪一部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新诗集?应当怎样评价它们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近几年来一些文学史家和研究者对此进行过探讨,文万荃同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辩白》、(载《四川师院学报》一九八四年第一期)便是其中的一篇文章.文万荃同志的观点不无偏颇之处,令人难以赞同;所引用的一些材料,亦有失误.  相似文献   

14.
朱湘诗歌成熟期的代表作《草莽集》典型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的流派特征,而且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他在中国新诗从自由体诗向新格律诗转型道路上做出了许多独特的有价值的探索,尤其对新诗的形式美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草莽集》中的诗音节和谐优美,形体圆熟美观,严谨而又富于变化。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于胡适的是非功过,历来颇有争议。关于文学革命是如此,对他的诗歌创作也是这样。胡适十来岁在上海读书期间就享有“少年诗人”的盛名。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写过各体诗歌和译诗大约五六百首。其中收入各版《尝试集》的有七十多首,收入《尝试后集》和《胡适手稿》中“未收的诗稿”的有一百二十多首。对于胡适的诗歌,特别是《尝试集》,历史上就存在不同看法,今天仍有分歧,就是在港台和海外也有过一番争议。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会长期出现评价和看法上的分歧和差异呢?这是值得研究的。本文想就半个多世纪以来胡适诗歌评价上的分歧和争议,做一点历史的回顾和考察,为进一步探索和研究这个问题提供一些历史线索和史实根据。  相似文献   

16.
数学教师在解几何题时,常常要借助辅助线来完成解题任务。那么,语文教学的“辅助线”是什么呢?是想象。有想象能力就等于插上了翱翔的翅膀。笔者教学《卖炭翁》曾尝试运用此法,效果颇佳。  相似文献   

17.
俞平伯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古典文学研究家.早在“五四”时期,他就和郭沫若、鲁迅、胡适、周作人、刘半农等一起,积极地投入了新待运动,成为我国新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他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时候,就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1918年5月)发表了第一首新诗《春水》.他于1922年5月出版的《冬夜》是新诗史上继胡适的《尝试集》、郭沫若的《女神》之后的第三部新诗集.此后,他于1924年、1925年又先后出版了新诗集《西还》和《忆》.他又是新诗集《雪朝》的八位作者之一.他是新潮社的发起人之一,并担任过该社第一任职员中的书记.他又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重要成员.俞平伯对“五四”文学革命、对现代文学的繁荣、滋长是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的.  相似文献   

18.
本从“我为什么要用白话来做诗”、“在白话诗的试验室里”、“眼力最高心最细,如今何处有斯人”三个方面来重新阐明胡适对创制中国新诗的第一意义;从泛化视角回到学本体视角来“向下看”胡适的白话新诗,试图纠正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胡适白话诗论和《尝试集》所作出的诗歌外在姿态和诗歌本位意义不对称的误解;从而恢复、重现胡适白话新诗的本相。  相似文献   

19.
【总体阅读思考】这是新中国著名解放军诗人李瑛的一首抒情诗。最初发表在1980年《诗刊》第五期上。后收入1980年《新诗年编》,1981年9月号英法文版的《中国文学》曾予以转载。受到了普遍好评。要正确理解这首诗,我们首先应该考虑这样几个问题:第一,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的立意是什么?第二,这立意是诗后凭空杜撰来的?还是有着广泛深刻的现实基础?第三,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立意的?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如果我们把上述  相似文献   

20.
《就是那一只蟋蟀》(高中语文第四册)是一首当代新诗。 鉴赏一首当代新诗,我想,第一要着应是把握好诗的独特之点,即紧扣它的特点来引导学生鉴赏。 那么《就是那一只蟋蟀》这首新诗具有哪些特点呢?反复思量,我认为,从高中学生学习鉴赏的角度看,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即:语文知识的容量特别大,文学意味表现得特别浓,思想感情的源流特别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