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峰 《湖南教育》2008,(8):27-28
一、教师甲教学《皇帝的新装》遇到“突发事件”老师讲读课文:“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这时有学生举手:“报告!”老师问:“有事吗?”学生起立回答:“老师,课文中一个小孩子说‘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这是事实吗?”老师笑笑说:“是呀。”  相似文献   

2.
施海英 《云南教育》2005,(16):23-23
案例一:课堂上,一位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说得真好!表扬他!”其余学生就翘起大拇指,面对这位同学喊上一句:“嗨,嗨,你真棒!”一节课上,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  相似文献   

3.
笔者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教师拿出一个广口瓶。放入若干个鸡蛋大小的鹅卵石,直到高出瓶口为止,然后问学生:“瓶子装满了吗?”学生回答说:“装满了。”接着,教师往瓶子里装碎石,摇了摇,又问学生:“现在装满了吗?”有的学生回答:“可能还没有。”随后,教师又往里面装沙子,使劲地拍了拍,又问学生:“现在装满了吗?”学生们大声回答:“没有装满!”最后,  相似文献   

4.
孤独岛 《师道》2005,(3):9-9
一个中国教师死了。他见到了上帝。教师问:“我正当壮年,为什么会死?”上帝回答:“你是被人诅咒死的!”“为什么?”“因为你想成为尢所不能的上帝,但是你没有做到。”  相似文献   

5.
作教师的,恐怕没有几个不知道这样一个“经典性的”教坛故事。一次,一位教师上公开课,教的是毛泽东的诗词《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中有两句是:“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或许是为了创设“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该教师便提问学生:“春风杨柳多少条?”学生异口同心地答:“万千条!”教师非常满意。紧接着,教师问的就更精彩了:“六亿神州怎么尧?”学生答:“尽舜尧!”这位教师和他的学生真是太幽默了。或许,就有人认为这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出来了:课堂热闹,学生的回答符合教师的意图,且“答案正确”。  这应该是…  相似文献   

6.
下面是一段课堂实录: 教师在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济南的冬天》后,问:济南冬天总的特征是什么?请同学们用文中的词来概括回答。学生回答:“响晴!”教师:“还有不同意见吗?”学生沉默。教师:“应该是温晴!”  相似文献   

7.
在一堂小学二年级语文课上,教师问:“下面请小朋友读读课文,看谁读得好!”学生纷纷举手。一学生读完后,教师说:“很好,大家鼓励他一下!”小朋友训练有素地机械地拍拍手,齐声喊道:“棒!棒!你真棒!”一节课下来,这样的“掌声”、“喊声”不绝于耳。  相似文献   

8.
案例一:教学三年级“长方形的周长”。教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学生思考后.有的说:“今天是一个晴朗的日子。”有的说:“这是一个美好的日子。”有的说:“是世界环境日。”可这些答案都被老师一一否定了。看到学生实在猜不出来。老师提示说:“今天是一个和老师有关的日子。”终于有一个学生说!“是老师的生日。”  相似文献   

9.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问自己:“你幸福吗?”答案是肯定的。当我再一次问自己:“作为教师,你幸福吗?”一个人思索了许久,或许答案就是:一言难尽!  相似文献   

10.
片断一:课堂上,教师正在与学生共同学习新课,这时,坐在后排的一个学生问另一个学生:“惟妙惟肖’是什么意思啊?”被问的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就是可笑呗!”于是,发问的这个学生郑重其事地在课本上“惟妙惟肖”的词语旁边给出了“解释”——“可笑”二字。  相似文献   

11.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到底怎么教?笔者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相似文献   

12.
一、变模糊评价为准确评价 例1:有位教师上《四季》一课,学生读完课文后,教师问学生:“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喜欢夏天,因为夏天我可以到河里去游泳。”教师听了以后满意地说:“你真聪明,还会游泳呢!”这个学生的聪明之处到底在哪儿?会游泳就是聪明吗?  相似文献   

13.
赵礼明 《师道》2013,(2):43-44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评价教师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依据.而外国也有类似的说法:“一个差教师给人们传授真理,而一个好教师能教会人们发现真理!”戴安邦先生的一生,正是践行着这样的教育思想。为培养新一代化学研究人才和化学教育人才不遗余力。  相似文献   

14.
笔者曾经听过这样一堂语文课,老师给学生出了一道题目:“雪融化以后变成了什么?”有位学生自信地回答道:“是春天!”可惜这位教师的标准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水”。因此,回答“春天”的学生错了,他学习的自信力开始动摇。这位教师太注重标准答案了,以致于抹杀了学生可贵的创造性!‘‘雪融化后变成春天”,有什么不对的呢?不是更富有诗意,更富有想象力吗?  相似文献   

15.
有两则课堂故事:【故事一】教师给新生上第一节课。“起立!”大家都站起来了,因为是新生,所以都很认真,教室里出现了瞬间的寂静。但是,教师发现有一名学生没有起立。“站起来,刚入学就是这种态度可不行!”教师利语气顿时严厉起来。这时,传来一个声音:“老师,我站着呢。”是的,他确实站着,只是因为个子太矮,看起来像是坐着一样。教师为自己的粗心感到后悔不已。  相似文献   

16.
声音     
《教师博览》2012,(8):33-33
一个学生可以说“我不喜欢老师”(事实上,我们当年都曾这样说过),但一个老师,无论如何都不可以说:“我不喜欢学生!”——谢云(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教师进修学校)  相似文献   

17.
在一些公开课、汇报课、展示课上,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无论学生读书、发言的情况如何,教师总是面带微笑地说:“棒极了!”“真是了不起!”“想不到你这么聪明!”……一节课中,赞扬之声不绝于耳。我们的学生需要这些赞扬声吗?答案勿庸置疑,教师的肯定和鼓励犹如阵阵春风拂面,学生得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信心。然而,当我们的课堂上充满着这些廉价的赞语时,那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18.
王庆明 《湖北教育》2005,(12):57-57
前不久,笔者作为区级教师赛课的评委,听了十余节课改展示课。回昧其中一节挺成功的数学课后,心头却总有一个细节的印象挥之不去:整整一节课里,讲课教师的一根食指频频指向教室的各个角落:“你说!”“请你说!”学生应“指”而起。虽然老师满脸笑容,但那似“指挥棒”的食指如刺在喉,使人的感觉很不舒服。  相似文献   

19.
佘同生 《教师》2008,(11):51-52
小学教师参加工作以后的十年左右,会经历一个快速成长期,到35岁左右开始出现分化,少数教师短暂停留之后会继续前进,而多数教师可能长时间徘徊不前,甚至走下坡路。他们中的许多人,不经意间会冒出这样的话语:“年纪大了”,“人老了”,“不太想干了”,“能早点退休该多好啊!”眼看那些刚过花季的小学教师这样概叹,让人惊诧不已!  相似文献   

20.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大学生到山区支教,在山坡上遇到一个放羊娃。大学生就问:“小孩,你在干什么?”小孩回答说:“放羊!”“羊儿喂大了干什么?”“卖钱!”“有了钱干什么?”“娶老婆!”“娶老婆干什么?”“生小孩!”“生小孩来干什么?”“放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