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两个根本性问题,并内在地包含着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回答这三个问题,是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基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人民至上,坚定“四个自信”。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它的具体实现形式区分开来,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法论。只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才能牢牢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历史上的社会主义实践是一脉相承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不能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必须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坚定共产主义理想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基础。改革开放的进程就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又指导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4.
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飞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使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实践中成功地获得了自身的实现与发展,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飞跃。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是我们共产党人必须继续写下去的一篇大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的辩证统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牢牢把握"三个总"新概括和"八个必须"基本要求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来自于对苏联模式的突破,表现在发展道路、具体内容和民族形式三个方面,是相对于科学社会主义普遍原理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普遍原理,主要体现在对科学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价值等基本原则的坚持上。中国特色与普遍原理之间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中国特色对普遍原理的某些内容有所突破,但仍然坚持了普遍原理。所谓民主社会主义道路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都是不可取的,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一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曲解和误读,所谓"儒家社会主义"就是其中的一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扎根于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儒家社会主义"是农业空想社会主义和封建社会主义,不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提并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文化)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在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贡献。在当代中国,只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9.
民主社会主义是主张在资本主义框架下进行社会改良的思潮,它与科学社会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必须划清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界限,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探索才找到的一条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恩主义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促进生产力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必须占据社会主义国家的统治地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等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只有以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作为实践的理论指南,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公平正义、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大本质要求,它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与基本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一种单一性的存在,而是一种复杂的存在,它是理论与实践、目标与过程、应有与现有以及活动与制度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国人民新的探索中形成的一种社会主义形态或模式,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这种特色表现在思想理论、理想目标、发展道路、制度设计、实践探索等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实质是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3.
科学社会主义对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超越首先表现出一种哲学的特征,而不是实践的特征。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理论贡献,社会主义学说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理论飞跃。也正是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理论形态又转化为现实的实践运动。因此,我们只有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诉诸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实践,才有可能在实践的社会主义意蕴中真正把握其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论成就,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指导思想。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梳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走向,我们可以从中清晰概括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理论进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提出,反映出党对科学社会主义新形态的不懈探索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完整的科学内涵,反映出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崭新成果,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的崭新形态。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而“儒家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农业空想社会主义和封建社会主义,二者不可相提并论.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6.
当代我们必须正确理解"两个必然性"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两个必然性"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并不是乌托邦.许多专家学者对此已做过科学诠释,但至今人们仍然对"两个必然性"理论存在困惑.论文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角度,科学诠释社会主义运动的挫折与失败并不是"两个必然性"理论的失败,而是背弃马克思主义的失败,抛弃科学社会主义的必然结果.当代中国,我们必须坚信"两个必然性"理论,正确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7.
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两大理论成果在世界观和方法论、出发点和根本立场、奋斗目标和理论品格上一脉相承;两大理论成果在不同时代条件下、不同实践基础上对科学社会主义做出了不同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回答了时代提出的新课题,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毛泽东思想。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这一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党和人民通过长期努力、付出多种代价逐步建立起来的,它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一制度包含着多层次的内容,是一个十分严密的制度体系.这一制度的建立,改变了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面貌,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继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19.
民主社会主义由社会民主主义蜕变而来,是主张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进行社会改良的思潮,以自由、平等、公平和互助作为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和价值原则,与其政治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实现途径矛盾,在指导思想、价值目标、实现途径等方面与科学社会主义存在本质差异。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恩格斯集中阐述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经典之作。恩格斯在该书中概述了资本主义的局限性,也揭示了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运用到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改革开放道路。今天,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真正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