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8 毫秒
1.
时下,由于有些语文教师对课改精神的理解有失偏颇,只追求形式,课堂上安排了过多的非语文活动,花拳绣腿。学科资源的随意整合就是其中的一种。如一老师在上《太阳》一课,让学生把《自然》和《社会书》带来,有的学生还把厚厚的《十什么》摆在了课桌上。教学过程中,师生们旁征博引,把有关太阳的知识解说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2.
有的语文课偏狭为文学作品欣赏和研讨,窄化为文学课;有的语文课泛化为大文化课,或是成为班队活动,综合实践课,以活动和生活中的体验化简了语文学习;有的语文课安排过多的非语文活动,内容庞杂,形式令人眼花缭乱;有的语文课设置大量的课外内容,课堂成了成果展示厅和资料交流会,弱化了语文本身的学习。  相似文献   

3.
张复兵 《考试周刊》2011,(90):36-36
语文课的本色是什么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现如今,为了丰富语文课堂内容,大量的非语文的东西源源不断地涌进语文课堂,语文课仿佛成了综合课,承载了太多的非语文的东西。与之相反,有的课堂又似乎太过贫乏.教学教师没有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以至于学生感觉枯燥无味.课堂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这样两个极端走向。都与语文的本色格格不入。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得出色,  相似文献   

4.
说到语文课的本色,不禁让我想起“返璞归真”“超凡脱俗”“出水芙蓉”这些美好的词语。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现如今,为了丰富语文课堂内容,大量的非语文的东西源源不断地涌进语文课堂,语文课仿佛成了综合课,似乎承载了太多的非语文的东西。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来,我想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抛弃浮华,在恰当运用多媒体的同时,要让学生充分朗读,领悟语言文字的美,感受情感的激荡,唤醒童心童真。一、语文课要有琅琅书声古人把学习称为“读书”“念书”,实在是抓住了学习语文…  相似文献   

5.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推广和实施,改变了人们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理念已初步形成,课堂教学模式已由过去以教师的教为主(单向传授)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主,向师生互动的方向发展,语文课也因此变得生动起来,活泼起来。但也应看到,在热热闹闹的语文课堂的背后,一些教师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解还存在着误区。语文课上的非语文活动、形式主义、曲解文本、泛技术化现象大量存在,语文课呼唤着能真正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课堂教学,企盼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  相似文献   

6.
一、把语文课变成学生自主探究的实践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教材,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李海林在《言语教学论》中说:“语文能力这种非传递性和内在性决定语文教学方法必须以言语的实践为最基本的方法,它必须有学生主体的操作实践,才能最后实现语文的教学目的。”可见语文课是学生的语言实践课,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学习祖国语言,获取语文知识,掌握语文规律,提升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语文课堂深受学生的喜欢,而有的语文课却让学生厌烦?最近我校语文组马老师上了一堂教学展示课《夏》。通过学习和思考,我深受启发。马老师按照新课程改革的全新理念和《语文课堂标准》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9.
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五年了。语文课程和教学取得了重要进展,发生了许多变化。《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是正确的,为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在先进课程理念指导下,禁锢语文教学的“三中心”坚冰被打破:破“课本为中心”,语文课不再只是教“教科书”,更不再是把它看作一门纯粹的知识课,把语文当作纯粹的知识体系来学习。语文课被定位在“语文实践”上,语文课是通过学生主动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破“教师为中心”,师生关系得到调整,由以往的知识授受关系,调整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真正拥有学习…  相似文献   

10.
语文活动课是语文课改的一个特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相似文献   

11.
过去曾有“语文教学是个筐,什么东西都能装”的说法。新课改以来,这个筐似乎更大了。语文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画画、做游戏,还可以让学生表演、拍电视剧……教学内容过度开放,教学形式花样翻新,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读了吉春亚老师的《语文课,把根留住(》见本刊今年第5期)之后,心中豁然开朗,长期以来浮躁、迷茫的心也随之踏实了许多。是呀!删繁就简、返璞归真地教语文,让学生在语言运用中学习语文,这不正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本色语文课吗?《田忌赛马》这篇课文以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历史故事,揭示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如果教师的教学过程科…  相似文献   

12.
最近,在杂志上看到,有的语文教师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文中的一句长句列表分析,很受启发。这个句子实在长,学生不易理清,这样做,有助于学生理解句式,弄清意思。语文课少不了要对句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佘同生 《广西教育》2011,(28):13-14
教小学高年级语文,要注重让学生领悟课文采用的表达方法,并学会运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有的老师把教学重点定位在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上,这是不妥当的。学语文,要把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放在首位,而不宜把深挖课文思想内容放在首位;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又要把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放在首位,而不宜教师讲个没完,问个没了。  相似文献   

14.
长期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不重视学生的阅读感悟,不重视语文实践活动,不重视对学生的学习、创造能力的培养,把大量的精力大量的时间花在繁琐的分析上,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学生不喜欢甚至怕语文。《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下称《课标》)为我们的课程改革,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下面是我学习《课标》的几点体会:一、正确处理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还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上,我让学生默写《醉翁亭记》。像以往默写一样,同学们纷纷把语文课本、练习本放进了抽屉。课代表把纸发下去后,同学们便埋头写了起来。我站在讲台上,看着那一颗颗低着的小脑袋,听着那“沙沙”的书写声,内心充满了喜悦。时间很快在学生的笔尖下流走。有的同学已写完,抬起头长吁一口气,活动活动手腕,又开始低下头检查了;有的“啪”的一下,把笔扔在桌上,环顾四周,满脸的自豪;也有的同学大概想不起来了吧,抬头看看其他同学,急得直咬笔头……我爱怜地环视着他们那可爱的小模样。咦,牛卫初同学在干什么?你看他掀掀纸,看一下写一会,还时不时…  相似文献   

16.
问:我们学校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活动,我想利用网络资源上一节语文课,可是我感到困难重重,不知所措。在处理一些具体问题时应该怎样做哪? 答:利用网络资源上好语文课,关键的是要考虑,上的是语文课,语文课有语文课的规律,网络资源的运用不能给教学带来负面作用。比如,语文教学讲究让学生读懂文本,如果教师不先让学生“读”文本,而是热衷于让学生通过网络等课件知道其中的内容,那就不行了。比如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教师不是让学生读懂桂林山水的特点,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也感受到这篇课文的美,而是播放桂林风光专题片,可能就不太恰当了。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用心做语文的事。莫非还有不怎么做语文的事的语文课?有的。比如,上《小猴子下山》时,大部分时间在"讨论"小猴子做得"对不对",在"帮助"小猴子改正"错误";上《只有一个地球》时,一会儿要学生揭露人类破坏环境的恶行以及造成的恶果,一会儿又要学生保证"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上《七  相似文献   

18.
《蛇与庄稼》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一篇说理性强的课文,一般教师执教起这类文章,往往觉得棘手,把它上成了非语文课,失去了语文独特的情味,因而学生学起来也无情趣。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该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增强语文化理解教材的意识和能力。从语文的角度去审视教材,用语文的个性和方式重新构建教材的意义,真正实现“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用教材教语文的理念,这样就不会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或自然课、科学课。教师在和学生一起享受语文浓浓情味的同时,也会为自己创造性地理解、诠释、使用教材而油然升腾起一种愉悦感。再教《蛇与庄稼》,…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20,(17):11-12
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最好途径。《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它是语文课的延伸,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简洁语文教学的守望与探寻》作者:梁增红出版社: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5月推荐理由:本书针对语文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过度解读文本、讲解繁琐耗时、教学脱离语文本质等问题,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简洁语文"的主张,呼吁还语文以简洁和质朴,剔除语文文本解读中那些无效、非语文的东西,还学生以干净洗练的语文课,在"少而精"的语文活动中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