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汪涛 《网球》2013,(7):72-73
1"我对《网球》杂志是蛮有感情的,创刊号当时就是我自己买的。"陈君乐说留给他印象最深的一期杂志就是2003年7月的创刊号,"我还记得封面人物是费雷罗,‘红尘滚滚’的标题。"2004年在仙霞网球中心举行的喜力公开赛是陈君乐第一次现场报道网球赛事,他在赛场看到《网球》杂志的专卖铺里有一些过刊正在打折销售,其中就有那本创刊号,他立马买了下来,随后又挑了很多本沉甸甸地背回了家。"十年以来,在各家平面体育媒体中,《网球》一直都是我心中最认  相似文献   

2.
邱友益  陈功 《网球》2013,(8):84-85
解说、打网球、睡觉,这是詹俊生活中最重要的三件大事。十年前如此,现在也是如此,他的生活状况没有太大变化,唯一的变化是工作地点的变迁,当年由广东电视台南下新加坡加盟担任ESPN卫视台,如今由新加坡北上北京成为"自由人"。詹俊说,无论在新加坡还是在北京,《网球》杂志都是自己解说工作的好帮手。编辑曾经准备赠送詹俊《网球》杂志,詹俊说,不用了,我自己买。《网球》:最早是怎样接触到《网球》  相似文献   

3.
郭跃年 《网球》2013,(8):101-101
2006年,《网球》杂志社准备在国内引入尼克·波利泰尼经典的视频教材,当时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研究生的付饶在《网球》杂志做编辑,他找我和他一起做中文版的责任编辑,主要是负责翻译和校对。这是我第一次走进这个国内最大的网球类期刊的编辑部,也是我第一次见到总编吴昊。共11集的教程,任务量很大,编辑部的轻松气氛和各位朋友的幽默,让我从未觉得辛苦,而且受益匪浅。后来,杂志社安排当时在北京队任主教练的孟强华为我指导反手,同样  相似文献   

4.
编与读     
《网球》2006,(3)
特别感谢贵社两年来为我们提供的每一道丰盛的网球大餐!我想问一下,还有没有2004年8月的《网球》杂志,虽然时间有些久了,但我想知道那一期的杂志里是怎样描写费德勒的。——褚京莉/北京《网球》:谢谢褚京莉朋友的鼓励。杂志社里的过刊每一期的数量和折扣价格都不一样,有的过刊只能寄希望于某地的经销商那里看看有没有存货。计划购买过刊的朋友请直接致电《网球》杂志发行部,电话是010-81952120。  相似文献   

5.
十年太快     
胡力涛 《网球》2013,(8):98-98
十年真是挺长的一段时间。长到当初《网球》创刊号的封面人物费雷罗都已经退役了,长到我都从一个普通读者成长为国内著名网球评论员了,长到我时不时翻阅当年的杂志却好像从来没看过似的,长到即使我用记忆跟时间赛跑也不得不败下阵来。第一次跟《网球》杂志接触是2004年底,张文悦到北航采访苏启仲和吴茵,陈功老师拍照时我在画外帮着给喂了喂球,还跟文悦介绍了一下当时北京业余网坛的状况以及苏、吴两位的江湖地位,他俩不大方便吹的牛我也都帮着给吹了。我记着后来文章的题目是《玉女蛟龙》。现在吴茵也当了孩子她妈,都有了自己的玉女  相似文献   

6.
相伴到永远     
我是高中时喜欢上网球运动的。那时候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节目的最后总有一些体育新闻,其中有很多是网球赛事,看着纳芙拉蒂诺娃、埃德博格在场上英姿飒爽的身影,我就梦想有一天自己也能加入这项运动。但那时学习太紧张,一直没能实现这一梦想,直到进入大学才开始真正接触网球,  相似文献   

7.
孙凤刚 《网球天地》2009,(10):14-14
编辑们好,我是一个武汉的球迷,非常喜欢《网球天地》杂志.从2005年开始.我几乎期期都买。最喜欢“球技宝典”栏目,并靠它极大地提升了技术水平。这一次在南京看全运会网球比赛,我感觉有几个省的进步很快,我想知道他们都在哪里训练?我国的网球训练基地现有哪些?这样我也可以去看看自己喜欢的明星。谢谢!  相似文献   

8.
十年一瞬     
慕容子归 《网球》2013,(7):64-64
《网球》杂志十年,我也伴随《网球》杂志度过了十个春夏秋冬。从2003年创刊开始,作为广告代理公司,我们就与《网球》杂志合作,我负责杂志的广告运营工作,之所以选择与这本杂志合作,一是因为网球这项运动的独特性,有文化,有气质,有前景,和我们很多已经有的客户很契合;另一方面也看中了《网球》杂志这个团队,项目再好,也需要有人去操作,如果操作不好,一切都会是浮云,而我们当时就非常信任这个团  相似文献   

9.
刘彤 《网球》2013,(8):96-97
很多人都不知道,郑赛赛第一次登上《网球》杂志,并不是作为球员而是作为投稿作者,那时候她还只有15岁,自己第一次独自出国去摩洛哥参加比赛,为了打发时间,她在比赛之余写了不少训练日记,讲述和记录自己的见闻。"有一次和《网球》杂志的编辑不经意的闲谈,他就说能不能让赛赛出去比赛的时候写点东西,这倒提醒了我,我说赛赛之前出国就写过一些训练日记,不知道能不能用,后来就发了过去,没想到直接就刊用了。"说起第一次给《网球》杂志投稿的机缘,郑赛赛的母亲郑明回忆道。后来,  相似文献   

10.
汪涛 《网球》2013,(8):114-115
两年前,拿到《网球》100期的时候,还是学生的我特别羡慕编辑们能在杂志上讲述自己与《网球》的点滴往事,总想着有一天,自己能够在上面占据那么一页纸,说说曾经的那些故事。两年后,《网球》十周年,刚刚入职两个月的我,真的获得在键盘前敲下这篇纪念文章的机会。梳理往事并没有耗费太多时间,因为所有的记忆都异常明晰,仿佛如昨。迄今为止的网球生涯中,几乎每个阶段都有《网球》相伴。和许多同龄人一样,我从2003年开始接  相似文献   

11.
《网球天地》是我闲暇时常翻阅的杂志,网站也办得不错。很多打网球的朋友都喜欢经常翻一翻它,从中得到一些享受、快乐和提高。对我来说,《网球天地》经常还能给我带来一些调剂和轻松。常有一种时候,工作时间过长,或是磋商谈判很累之后,其他什么也不想看,翻~翻《网球天地》,回味球星  相似文献   

12.
陈谦  李姗  赵琳 《网球》2008,(3):110-113
编者:《网球》杂志08年1月刊刊登了介绍李德添针对初学者的教学方法《一小时学会打网球?》,文章刊登后,引起了读者的很多讨论。为此,陈谦专门撰文对李德添的简易入门方法提出质疑。自我介绍:我也是网球网的粉丝,每天不上来转转就寝食难安。前一段也在网球网上看到了"简易法",觉得颇有些左道旁门的味道而并没有在意,没成想今年《网球》杂志08年第1期把它当成"一件事"刊登了出来,于是我也想说说自己的看法。我不是那种固执己见、顽固不化、抱残守缺的"老东西",对这点我很有信心。  相似文献   

13.
读者来信     
《网球天地》编辑部:你们好!作为一名网球爱好者,除了忙里偷闲与好友挥拍,看《网球天地》也成了一种享受。每次拿到新杂志都爱不释手,巨幅球星照片更使我的房间增添了几分网球气息。喜欢网球应该是不分工作的,我虽然从大学走出来,分到边防部队,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团里居然有  相似文献   

14.
赵晓恬文   《网球天地》2011,(10):134-135
我是一个新手,学打网球有两年的时间;妈妈是个老手,球龄十余年。我和妈妈都打网球,可我们打球的历史和风格截然不同。妈妈全凭对网球的执著和热爱自学成才,《网球天地》杂志就是她的老师。用她自己的话说,她是“游击队长”。经常看妈妈打球,我也多少领会了这个游击队长的打法。  相似文献   

15.
艾思 《网球》2010,(6):85-85
我很喜欢网球,虽然羽毛球、乒乓球也都玩得不错,但是网球是最爱,因此也嫁给了一个网球发烧友,因为在学校里,只有他能赢我。我们在没结婚的时候就想过,自己将来有孩子,一定要让他打网球,最好能成为网球明星,不光我们俩有这个想法,我周围的人,他们知道我们的爱好和经历,也很期待我们的孩子将来能成为网球明星。  相似文献   

16.
神聊彭帅     
Teresa 《网球》2011,(6):34-39
《网球》:感觉你在场上表现得很勇敢和坚强,场下却很小女生,你自己觉得反差大吗?彭帅:我觉得挺大的,但小女生没什么不好,我本来就很小女生的。在场上打球那是没有办法,都是给人逼出来的,而且在场上买个机器猫也没用啊。(笑……)  相似文献   

17.
在上期《网球》杂志上,我写那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父母在不了解情况的时候,便糊里糊涂地让自己的孩子选择了职业网球。我的本意可不是要吓唬你,只是想让你知道,职业网球并非对谁都是一条康庄大道。所以,在学网球的同时,为孩子另外准备一条退路,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我认为,网球与知识学习是可以齐头并进的。  相似文献   

18.
读者来信     
《网球天地》2011,(4):12-12
不止是天津网球的骄傲 我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在天津体育系统工作了二十多年。但是在看到这期《网球天地》前,我对天津网球可谓一无所知。并不是因为我不喜好网球,事实上自从雅典神话后,我几乎逢电视转播一场不落,自己也坚持每周打两次以上的网球,天津网球的一众名将如孙鹏、彭帅、张帅等等,我一直对他们保持关注。但说真的,无论是天津体育系统、当地的媒体还是普通体育迷,  相似文献   

19.
《网球天地》2010,(1):20-23
“主编圆桌”,《网球天地》杂志社创刊20周年为球迷朋友们特别奉献的热点访谈类栏目,由本刊执行主编刘丹梅邀请中外网球人共叙话题。每期的受遨者都是中国网球圈具有代表性甚至符号化的人物,我们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来自于网球运动的快乐、激情与思考。  相似文献   

20.
我对网球很感兴趣,因此也就把自己的专题集邮内容定为网球。曾在《上海集邮》上了解到我国有一部名为《网球》的青少年级专题展品,获得过亚特兰大国际奥林匹克邮展大银奖加双特别奖、全国邮展的大银奖。而且,这次又参加了中国1999世界邮展,获得了青少年级A组镀金奖,以及国际奥委会为这届世界邮展的最佳体育展品临时增设的特别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