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渗透着“悼亡”与“自悼”两种情结“悼亡”是对亡妻卢氏的深切悼念;“自悼”是自伤漂泊的身世,苍凉的命运。这些与词人的个性气质、家世生平、时代环境密不可分,正所谓“闲坐悲君亦自悲。”  相似文献   

2.
试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试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李嘉瑜一悼亡之作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个特殊的文学题材。《说文》:“悼,惧也。陈楚谓惧曰悼,从心急声。”《方言》:“悼,伤也。秦谓之悼。《广雅释诂》:“悼,哀也。”依以上字书的解释,悼亡二字应是对亡者哀痛之意,但自西晋潘岳首先以悼亡为...  相似文献   

3.
试论儒道思想对中国古代悼亡诗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的“悼亡诗”是一种独特的写作范型,完整意义上的“悼亡诗”应该包括悼妻诗与悼夫诗。儒道思想在悼亡诗的两个核心主题———生死观和情爱观两方面具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从狭义角度来说,悼亡诗不仅指悼妻诗还包含悼夫诗。创作主体性别的不同决定了悼夫诗与悼妻诗在某些方面具有差异。《十年生死两茫茫——古代悼亡诗百首译析》一书中有近百篇具有代表性的悼亡诗,可以一窥悼妻诗与悼夫诗侧重点与揭示对象的不同。一方面,悼妻诗侧重表现诗人自我即悼亡主体的苦痛,悼夫诗则以丈夫为中心,侧重悼亡客体。另一方面,悼妻诗重在揭示妻子的贤良淑德,悼夫诗则是对丈夫一生中光辉处加以弘扬赞美。由这两个方面可体现出男性创作悼亡诗与女性创作悼亡诗间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5.
宋代悼亡词简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义的悼亡文学所伤悼的对象包括与当事人有关的一切亡者 ,甚至包括凭吊先贤英烈和悼念故国。我们所谓的悼亡词的伤悼对象主要是悼念亡妻以及悼妾、悼妓 (实际上这是悼妻情感的外拓 )。宋代的悼亡词充分发挥了词体“专主情致” ,善于表现创作主体幽微深细之情感的特点 ,在词之腾挪跌宕的章法结构和浓密悲凉的意象组合中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伤悼主体的深悲剧痛和无限怀想。有的悼亡词将悼念亡人与自伤身世打并到一起 ,更增加了伤悼情感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6.
纳兰不仅是“悼亡词人”——《纳兰成德集》书成断想张志纳兰容若工词,尤其是悼亡词,三百年来常被称为“悼亡词人”。但实际上,他有关爱情的作品不限于悼亡,学识抱负不限于词人。为对纳兰其人及作品做出全面的评价,传统的看法似应得到适当的修正和扩展。纳兰死后,韩...  相似文献   

7.
元遗山虽以诗鸣世,但词的成就亦很高,尤其是他的言情词。本主要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其言情词的特色及其形成原因。一是深曲委婉,缠绵悱恻的相思离别之词;二是一些“缘事而发”、“即事名篇”,大胆讴歌纯洁爱情,深刻批判封建礼教的词;三是一些“言近旨远”、“寄慨遥深”之作;四是真挚动人的悼亡之作。词人以“亦雄浑,亦博大”的壮词为主,但也创作了如此之多的言情佳作,究其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即词人对情的极度的推崇,词人的叛逆精神和当时的形势所迫。  相似文献   

8.
“妻子”形象是苏门词人对词坛的新贡献,她们主要出现在悼亡和寄内、寿内几种题材中,灌注了词人深厚的情感和尊重女性的态度。“妻子”形象以“净化”男女之情,为婉约词开一新境界,其意义不减于豪放词的开疆拓土。  相似文献   

9.
动物悼亡故事可分为异类悼母、异类悼子、义殉恩主、悼偶殉死。在悼祭文学的整体系统中,每每出现母题的置换与融合现象,动物行为体现的深层动机因其关系对象而异,殉情,行孝,报恩等等,总之,均符合丧悼文化之于主体角色规定,包括在一个大的伦理劝讽模式中,展示与组合这些要素则是随机性的,属于形象层次,于是往往就有可能带有某种新异传奇的要素出现。不论具体文学形象如何,所要说明的,往往要印证人不如异类的惯常话语。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文学史上,悼亡诗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男性诗人悼念亡妻的专利,但女性悼夫诗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直到明清时期,涌现出大量女性诗人所创作的悼亡诗,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悼亡诗的定义,本文试以明末三位女诗人薄少君、沈宜修、商景兰为视角概述女性悼亡诗的独特内容。  相似文献   

11.
本以唐宋“悼亡”诗词作为研究对象,重点讨论唐宋“悼亡”诗词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以及“悼亡”现象所赖以产生的化的,心理的基础。透过“悼亡”诗词,可以窥视到唐床人们的婚姻状况,唐宋“悼亡”诗词的创作情况;唐宋“悼亡”诗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情感真挚性和命运悲剧性两个方面。“悼亡”诗词的产生受到传统化和民族心理的影响,制约。  相似文献   

12.
《诗经》以降,迄于清代,悼亡诗的创作一直不绝如缕。悼亡诗所包括的情感,既有对死者的深切悼念,也有生者的自伤自悼之情,同时作家往往借此表现出一定的品味人生超脱生死的意味。其情感成因有三:乐生哀死的人类普遍心理;文人多愁善感的天性与其现实际遇不如意的相互生发;诗言志与诗言情观念的碰撞。  相似文献   

13.
试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悼亡词是我国词苑的一朵奇葩。有清代第一词人之誉的纳兰性德 ,一生中创作了许多动人心弦的悼亡词。本文即围绕着这些悼亡词 ,分析其所呈现出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4.
中国诗坛上,在男性悼亡诗赫赫诗名的光芒背后,女性诗人的悼夫诗也别具特色。明清桐城闺阁才女的悼亡诗多感怀伤己,抒写亡夫之痛、孀居之苦与守节之悲。且与男性悼亡诗相比,女性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思与丰富的情感,诗作具有以下特点:哭诉衷肠,直抒胸臆;化用意象,情思细腻;借梦传情,一往情深。  相似文献   

15.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社会里,妓与姬进入到文人笔下的悼祭文学主题中,是古代文人对妓姬角色进行人伦关怀的艺术表现。伤悼这类对象有着较为特殊的情感指向和文化蕴涵。较之悼亡妻、亡友之作,悼妓姬文学特定的情感取向极为鲜明。在伦理文化观念和诗学正统思想挤压下,古代悼妓姬文学以其主题人伦角色关怀所蕴藏的独特生命激情,一定程度上冲破礼教“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规约和雍容典雅之饰,真切地展露了古代文人隐秘的内心世界,具有较高的人性价值、审美效应和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林 《现代语文》2006,(11):30-31
元稹的妻子韦丛,二十岁时嫁与元稹,七年后,元稹已经当上了监察御史,韦丛却离他而去。元稹悲不自任,为妻子写下诸多千古绝唱的悼亡诗。由于对元稹的生活品节后人多有争议,因而对其悼亡诗情感的真挚与造作、情缘真伪后人一直争论不休。孟子曰:“以意逆志”;鲁迅先生也强调:“解读作品要顾及作全人和作品的写作背景”。我们要想正确解读元稹的悼亡诗就必须体会、触摸其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7.
苏轼悼亡词的情思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悼亡词,著名词论家夏承焘先生曾经给予过极高的评价。他说:苏轼“一扫风花出肝肺,密州悼亡月经天。”他把这首词看成如皓月经天也并不过分,但未能看到它的深层蕴含。本文通过对其感情境界、思想境界和政治寄意的论述,展现了词的特定内涵、特色与魅力,同时还展现了词人最先将悼亡引入词域的开拓精神。  相似文献   

18.
从写作意图和作品主题来讲,悼亡诗专指为哀悼亡妻而作,表现对亡妻的无限怀念和哀悼之情的诗歌。而实际上,艺术作品往往又蕴含着超出诗歌诗义之外的深刻内容,其往往反映了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整体心境和自悼之情,而透过这些艺术作品,一种更高的文化民俗的内容也附着其中。  相似文献   

19.
两晋南北朝时期,“以悲为美”时代审美情趣和现实际遇,为特定学主题的繁盛注入了生机。自悼与人感悼英雄志士失意结合,成为后世持久绵延的化心理定势。临终诗则带有被迫性质。1.这类诗是古人自挽自悼的一种特殊形式,主要情感指向偏重于顾恋今生,表明一种镇定或超脱、不平和激愤的态度。2.学人物的伤自悼,每多带有无法回避死亡的悲剧意味,同“乐极生悲”模式结合起来。3.之泳和相关情状描绘,多作为突显薄命女子不甘于命运摆布,借此进行控诉和抗争。4.临终留诗具有不甘就死的抗争意味;而不留什么,更表明弃绝一切的否定态度。5.临终表露陋对人生、爱侣的眷恋,表现了人物美德及春人性至情。自悼和临终诗,将丧悼化、悼祭主题同个体对于死亡的情感表现,加以结合融汇,极大地丰富了个体生命的人生悲剧意识及相关情感心态的呈露方式,为后世叙事学拓宽了情感表现疆域。  相似文献   

20.
悼亡,古汉语中通常指丈夫悼念妻子。悼亡词,就是悼念亡妻的词作。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其妻王弗逝世十年后所作,这首词常被尊为悼亡的典范。纳兰的悼亡之作都写在其妻卢氏病逝到他自己逝世前的八年时间内。所以我们对悼亡词概念界定的依据,应该是内容而不是其它。纳兰在致张见阳信第22札中写道:“亡妇柩决于十二日行矣。生死殊途,一别如雨。此后但以浊酒浇坟土,洒酸泪,以当一面耳。嗟夫,悲矣!”(《词人纳兰容若手简》)“亡妇柩决于十二日行矣”,当指卢氏死后发丧埋葬事宜。纳兰对挚友道出了心里话,他的悼亡篇章正是他这种感情的形象化表现。他的悼亡词情真意笃,感人肺腑。值得我们仔细阅读、认真研究。本文拟将纳兰的悼亡词加以注释,旨在帮助青年同志们更好地理解这部分作品的内容,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