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一方面要靠其自觉地学习,有意识地去提高;另一方面要在教学实践中提高。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点自己对提高物理课教学能力的见解。一、提高语言和板书能力语言是教师对物理概念、规律及其本质进行系统、全面、深刻的阐释。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应该做到:(1)准确精炼。作为物理教师应具有明确、精炼的物理专业语言,能体现物理学科本身的特点,能传授给学生准确的概念和规律。如讲惯性时,只能说物体“具有”惯性,而不能说物体“受到”惯性;讲牛顿第一定律时应注意定律中的“一切”“或”等字眼的准确性。(2)…  相似文献   

2.
初中物理教学,既不能脱离学生实际一味地追求概念的严密,也不能把物理概念讲得失去科学性。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兼顾物理概念的科学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处理好物理概念和规律在物理教学中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严格把握教学深度。下面谈谈对一些重要易混物理概念的教学处理。一、关于质量的教学。初中物理课本对质量的定义是“物体里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这种定义的本质是把质量作为物质的量的量度。在初中阶段只能讲到这个程度,不能讲“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也不能讲“质量与运动的关系”。二…  相似文献   

3.
惯性定律和惯性是初二物理的重要知识,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有些同学常常把它们混为一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现谈谈惯性定律和惯性的区别及联系.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是物理规律,反映的是物体运动的规律,它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为了加深对惯性定律的理解,同学们对定律中的“一切物体”、“总”、“或”几个字、词的含义要真正搞清楚.“一切物体”指所有物体,“总”是说没有例外和从始至终,这就点明了规律性‘“或”不是指有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有的物体保持匀速…  相似文献   

4.
“惯性”是“力和运动状态变化”一章教学的重点之一,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惯性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因此,惯性又是教学的难点。 一、教学难点的形成原因 1.教材叙述的语句比较哲理,例如“把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一切物体不管是否受力,也不管它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都具有惯性。”“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初中学生一时不易看懂、不易理解。 2.学生虽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种种“惯性现象”,但因为尚未学习有关物理知识,故根本不知道这就是物体具有惯性的表现。非但如此,反而由于对生活经验的误解及误传而形成种种似是而非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惯性”是初二物理的难点,学生很容易在接触实际问题时犯经验性错误。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讲清惯性的本质、惯性与第一定律的区别、惯性与力的区别、物体惯性与外力作用的辩证关系,才能使学生正确理解惯性概念。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一章“运动和力”的第五节“物体的惯性”(第36面)中,有关惯性一词的描述原文如下:“从牛顿第一定律可以知道,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特性.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笔者认为“特性”一词用得有些不妥.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章“运动和力”第五节“物体的惯性”(第36页)中,有关惯性一词的描述原文如下:“从牛顿第一定律可以知道,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特性。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笔者认为“特性”一词用得有些不妥。  相似文献   

8.
课程标准指出,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2007年重庆中考物理试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试题通过设置丰富、鲜活的情景考查了学生对物理现象、概念、规律等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应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了试题内容与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联系,引导考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朱勇 《物理教师》2012,(7):35+43
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的物体一样也具有"惯性",平时反复的训练、测试和讲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惯性".思维"惯性"使学生习惯于凭已有的经验和固定的思路来解决类似的物理问题;同时由于对物理概念的模糊不清和对物理规律的一知半解产生了知识的缺陷,从而导致学生在面对"新题"时跳不出原有的"框架模式",带来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惯性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关于惯性的概念,尽管学生在初中课本中已接触过,许多学生都能熟背惯性定义,也能举出一些惯性现象的实例,但并未真正确切理解惯性所表达的物理意义,因而时常产生一些错误认识。例如认为:“只有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才有惯性”;“惯性是一种力”;“物体速度越快,改变它的运动状态就越难,它的惯性就越大”;“物体不受外力或所受合力为零时才有惯性”。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惯性概念,我在惯性教学上做了一些探索。   一、揭示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教材从牛顿第一定律引出惯性概…  相似文献   

11.
惯性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教师感到难教 ,学生认为难学 .通常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能一字不漏地将惯性概念完整地背出来 ,但碰到实际问题时却感到无从下手 .为了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惯性概念 ,并能正确地运用惯性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笔者认为教师在惯性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让学生正确地理解惯性的实质 ,尤其要让学生弄清惯性究竟是不是一种力 ?惯性的实质是物体保持其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 ,它的大小只与物体本身的质量有关 ,并且物体的质量越大 ,惯性越大 .学习了惯性以后 ,学生在回答和解…  相似文献   

12.
一、教学中应挖掘物理概念的内涵教师在概念教学时,应努力挖掘概念内涵,通过物理实验、具体事例分析、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等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物理概念,杜绝死记硬背现象;在培养学生主动运用物理概念、规律分析具体实际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首先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然后用物理概念、规律进行思考,做到分析有据,即要解决的问题应与物理知识挂钩,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等进行判断和推理,切忌"想当然"。学生习惯套用公式解题,将物理问题数学化,而对物理公式的内涵认识不清或不去理会,这是学生缺乏物理意识的又一重要表现。如要求学生计算已露出水面的粗细  相似文献   

13.
“惯性”一节历来是初二物理的教学难点,学生就是把概念背得滚瓜烂熟,但一接触到实际问题,就犯经验性错误。为使学生正确理解惯性概念,在教学中必须讲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胡成赏 《中学理科》2006,(7):33-33,48
原始物理问题的含义有两方面的理解:一是指物理概念和规律在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前人所提出的正确或有争议的问题;二是指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生产中客观存在且未被加工处理的朴实的物理现象或物理问题.杨振宁先生曾将他取得成功的奥秘归结为:“要站在问题开始的地方,要面对原始的问题,而不要淹没在文献的海洋里……”这不仅是一位杰出科学家的治学之道,而且对物理教学有着极大的启示:物理教学同样不能淹没在结论和题目的海洋里,而应将活生生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返璞归真地展现出来,让学生面对原汁原味的物理问题,引导学生去亲历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以及物理问题的解决过程.  相似文献   

15.
黄发春 《青海教育》2014,(11):45-45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石,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及掌握不到位,往往会影响到对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从而制约学生物理思维能力、分析处理物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因此,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要改变传统观念,树立新的教材观,避免盲目性、随意性,从学生认知规律及物理概念、规律的特点出发,层层剖析,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具体讲,就是要做到“准”“透”“深”。  相似文献   

16.
惯性是高中物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最容易在惯性这里陷入抽象思考的“泥潭”而无法自拔.由于高考对惯性的考查与要求不高,教师在教学中一般会避重就轻,避开对惯性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样,学生对惯性的理解就很“自然”的进入误区.惯性的概念曾经引导许多物理学家深入思考和剖析,使物理学产生重大进展,其中蕴涵着深刻的物理思想和丰富的...  相似文献   

17.
初中《物理》人教版第一册第九章“力和运动”中的“惯性”一节历来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对“惯性”概念很容易就能背熟,但一接触到实际问题,就犯经验性的错误,为使学生正确理解惯性概念,在教学中必须讲清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一、语文知识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1.句子成份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一些学生学习了物理概念和规律,往往理解不透,如果对某些概念或规律进行必要的句子成份分析,就会有深入的了解.例如,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个概念的主干是“力是作用”,“物体对物体”是定语。句子意思主要是由定语、状语、补语加以说明的,这句话也就是说力的作用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两个物体~个是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象手推门,手是施力物体,门则是受力物体。可见,句子呢份不但适用于语文教学中,在物理教学中,它同样也占有举足轻…  相似文献   

19.
不深入理解物理概念的物理意义,不掌握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是形成疑难问题的根源。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常犯的典型错误,精心设计物理问题,把物理概念、物理问题与物理方法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深化概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方法,这是解决疑难问题、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运动学三个疑难问题的讨论,旨在揭示这一教学规律。  相似文献   

20.
也谈惯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得敏 《物理教师》2006,27(3):7-28
在众多物理概念中,惯性这个东西可以说是独具魅力的.它看似简单却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说它是物理量吧。它却没有单位,说它不是物理量吧,它又有大小:再说对惯性的理解,错误认识还真不少.例如,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有惯性,物体受外力作用时没有惯性;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有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