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世纪中叶,俄罗斯乐坛最有影响的“强力集团”5名成员中有3位可以说完全是业余作曲家。他们没有受过正规音乐教育,都是靠自己的勤奋、好友的指导得以名垂青史。此3人是鲍罗廷、居伊(本刊已有介绍)和穆索尔斯基。鲍罗廷是医学博士、化学家,居伊是军事工程专家、工程兵将军,俩人在各自的领域都享有盛名,都有优越的物质条件从事自己的业余活动——音乐创作。穆氏却出身贫寒,命途多舛,先后在工程局和林业司当过小公务员,生活拮据,酗酒无度,终于伤害了自己的身体,42岁时就过早地离开人世。然而他的天才、他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民族主义的情愫,使他成为“强力集团”中两名最优秀的作曲家(还有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之一。  相似文献   

2.
鲍罗廷是著名管弦乐曲《在中亚西亚草原上》的作者,1833年出生于圣彼得堡。像“强力集团”的其他成员一样,音乐对鲍罗廷来说,也不是他最初的职业:他原是一名经验丰富、享有世界声誉的分析化学家,大部分时间花在先后所担任的圣彼得堡医学院化学教授和院长的职务上。父亲是一位富有的医生,他从小由母亲抚养长大,具有学习语言的天赋,音乐是他的业余爱好,这种爱好由于他与一位出色的钢琴家的相受而变得更为强烈。她把他的目光引向李斯特和舒曼,后来他们结为伉俪。当时他已创作了一些室内乐作品,其中包括一首钢琴五重奏。1862年他结识了“强力集团“的核心人物  相似文献   

3.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萧斯塔科维奇1906年9月25日出生于彼得堡。他的父亲是化学工程师,母亲是钢琴家。他自己曾说过,他生长在一个非常热爱音乐的家庭里。他的母亲在音乐学院里学习过几年,是位优秀的钢琴家。父亲热爱音乐,而且歌唱得很好。在萧斯塔科维奇一家的朋友和熟人们中间,有许多喜欢参加家庭演奏会的音乐爱好者。他能准确地记住从工程师、卓越的大提琴家和热情的室内乐爱好者住着的邻室里传来的音乐曲调。他的身边时常聚集着一批演奏莫扎特、盖德恩、鲍罗廷和柴可夫斯  相似文献   

4.
法国歌剧和教堂乐作曲家古诺1818年6月17日出生于巴黎,他的父亲是画家,母亲是个优秀的钢琴家,使古诺幼年就受到音乐的薰陶。古诺在圣路易公立中学完成学业后,进巴黎音乐学院,由导师阿莱维教对位;又在费尔迪南多·帕埃和让·弗朗索瓦·勒絮尔两位导师的指导下学作曲。1839年,古诺荣获罗马大奖。他在罗马期间,研究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辉煌的教堂音乐,同时也谱写了两首弥  相似文献   

5.
拉赫玛尼诺夫——俄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sergeyVasiJyevich Rachmaninoff,1873—1943)是出生于俄国的著名作曲家,钢琴家。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以及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等都是举世闻名的作品。从照片上看,拉赫玛尼诺夫长得魁伟结实,表面上确实是一个坚强的汉子,岂料神经极为脆弱,如有人对自己的作品评价不佳就十分痛苦,因而得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他非常推崇柴可夫斯基,两  相似文献   

6.
三百年前——公元1685年,在德国与“音乐之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同年诞生的还有另一个伟大的作曲家——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亨德尔1685年2月23日生于德国的哈雷城。亨德尔并不象巴赫那样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父亲最初是个理发师,后来成了外科医生,还当过萨克森-马格德堡王子的男仆。老亨德尔六十三岁时,第二次结婚,娶了一个牧师的女儿。他们婚后的第二个儿子就是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老亨德尔一直希望儿子今后能成为一名律师。当这个孩子刚刚表现出不同凡响的音乐天赋时,他的父亲便禁止他的音乐活动,竭尽全力来扼杀他这方面的才能。这样,小亨德尔不得不经常在深夜躲在阁楼里偷偷地用古钢琴练习弹奏。七岁时,亨德尔的父亲带他到萨克森-魏森费耳斯的公爵府  相似文献   

7.
余凤高 《世界文化》2011,(11):16-21
曾与安德烈·勃勒东、菲利普·苏波一起创建“超现实主义”的法国诗人和小说家路易·阿拉贡(LouisAragon,1897--1982)虽然背着私生子的名分,但从小就显示出极高的天分,特别表现在写作方面。他甚至还不会写字的时候,就已经在开始口述故事,由他的姨妈记下来。从6岁到9岁,儿童时代的阿拉贡共写过60多篇微型小说,加起来大约有两三本学生练习册那么厚,  相似文献   

8.
传奇 《世界文化》2007,(11):10-12
古斯塔夫·马勒于1860年7月7日出生于波希米亚的克里希精,那是奥匈帝国统治下的一个捷克城镇。他的父母是犹太人。父亲伯纳德·马勒是小酒店主人。马勒夫妇共生了14个孩子,古斯塔夫排行第二。他出生后不久,全家就移居到了伊戈鲁。在这个位于布拉格与维也纳之间的军事重镇,马勒度过了他的童年,这段生活经历对他的音乐生涯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1988年,伦纳德·伯恩斯坦已年满70岁,人们均为之愕然,连他本人亦不敢相信。整个音乐界,以及我们每一个人都祝愿他生日愉快。盛大庆祝会在波士顿交响乐团的夏季驻地坦格尔伍德举行。1940年,就是在那里,学生时代的伯恩斯坦引起令人敬畏的波士顿交响乐团音乐指挥瑟奇·库塞维茨基的注意。从此,坦格尔伍德便成为伯恩斯坦的第二故乡。在这庆祝会上,若干个由明星组成的艺术团体演出了伯恩斯坦的作品,美国公共广播社将于1989年3月播放实况录像。其间,伯恩斯坦的孩子们  相似文献   

10.
毛旭 《世界文化》2014,(12):15-18
<正>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是美国国父、第一任财政部长以及印在10美元钞票上的那个人。作为美国梦最初的实现者之一,他比本杰明·富兰克林出身还要低微:不只是一穷二白,而且还是私生子身份。然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汉密尔顿,就没有美国今天的强大。  相似文献   

11.
西方美术史上三位最伟大的画家是谁?在谁居末位的问题上也许人们会有所争论:是丢勒,拉斐尔,还是安格尔?但前两位是没有疑问的,一位是米开朗基罗,另一位是列奥纳多·达·芬奇。列奥纳多是佛罗伦萨一个公证人的私生子,生于一四五二年,卒于一五一九年。他从一四七○年离  相似文献   

12.
十九世纪俄国著名诗人阿方纳西·阿方纳西耶维奇·费特(1820—1892),从血统来说是个纯粹的德国人。他母亲在他出生前几个月,离开了原配丈夫姚肯·费特,离开了德国,跟随贵族出身的俄国地主阿方纳西·申欣到了俄国。于是,这个德国婴儿呱呱堕地之时,竟成了俄罗斯人的孩子。他有  相似文献   

13.
<正>1965年,一个寂寥的冬日。在巴黎市郊一所空旷的修道院内,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迎来了他生命的最后时刻。病榻上的他虽已气若游丝,犹自梦中呓语。细听之下,不觉令人诧异,难以想象这位高眉深目的法兰西人于生命的最后一刻竟然是在用纯正的中文吟诵着:"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至此,幽闭于华幽梦修道院近11年的法国资深汉学家安德烈·铎尔孟了却了人世间最后一缕牵挂,溘然长逝。流连中华五十载1881年,安德烈·罗凯特·迪特·铎尔孟(Andre Roquette Dit d'Hormon)带着私生子这个不光彩的烙印呱呱坠地。出身贵族的母亲因此而自杀,父  相似文献   

14.
美国总统克林顿近来为性丑闻缠身。但实际上,在美国历史上,为“性”事所累的总统并非克林顿一人,据统计竟有16人之多。美国历史上的风流总统多如过江之鲫,有婚外情、情妇、私生子以及与有夫之妇私通。华盛顿是个有名的好色之人,他和妻子玛莎“相敬”却不相爱,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不怕丑闻的美国总统马王涛格罗弗·克利夫兰是美国第22和第24任总统,他在许多方面创造了总统中的“第一”。例如,他是第一位在任职前公开承认有私生子的美国总统;并且是第一个有此丑闻却能在竞选中获胜的总统。1884年7月,深孚众望的纽约州州长克利夫兰被一致...  相似文献   

16.
<正>《好一本书》获2021年美国国家图书奖,为“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杰森·莫特再添新荣。这本写给“疯孩子”的故事引来了更多读者走近这位新晋获奖小说家。乍一看这书名可谓简单粗暴,但翻开书的扉页便能发现它完整的标题是:“好一本书暨关于梦想远大、时运不济的美国造疯孩子的故事,真情实感不虚行”,而随后的致谢也是“献给所有的疯孩子”。莫特在其受奖致辞中说明了“疯孩子”直指那些“局外人,  相似文献   

17.
奇缘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伊利市考诺伊西尔传媒公司。梅丽莎·米利一屁股坐在经理劳莉·辛普逊的樱桃木贴面办公桌前的椅子上。“我不知道带着孩子的人将来怎么能干这份工作,”这名25岁的广播电台商品推销代表说道。  相似文献   

18.
1804年5月20日,斯摩棱斯克省的新斯帕斯科耶村子里,一只夜莺特别嘹亮的歌声划破了清晨的宁静……就在这朝霞满天的时刻,贵族伊凡·尼古拉耶维奇·格林卡的家里生下一个婴儿——他就是未来的伟大作曲家米哈依尔·伊凡诺维奇·格林卡。格林卡的父亲的领地很象普希金在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描写的拉林家的庄园: 老爷的府邸幽深而清静, 府邸的前方是金色的田野, 开遍鲜花的草地色彩斑斓, 疏疏落落的村子依稀可见, 成群的牛羊在草地上牧放, 同拉林家的庄园一样,一个绿荫如盖的大花园和宅邸相连。  相似文献   

19.
今天,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的名字已无可争执了。他是行家们公认的20世纪为数不多、有创新精神的作曲家之一。当今,有几千个音乐厅在演奏着普罗科菲耶夫的乐曲。他的乐曲越来越使演奏者和听众倾心。可是多少年来,可以说是几十年来,不论是听众、乐队队员或是音乐评论家,很少例外,都是不仅以怀疑态度对待作曲家的作品,而且干脆不承认他的作品是音乐。评论家甚至不惜用最肮脏的字眼写道:“音乐的污秽”,“浑浊的脏水”;当时的演员,根据普罗科菲耶夫本人后来的回忆,一个个都骚动起来,宣称不愿演“这破烂”。他还说,虽然在音乐厅受到相当的欢迎,但批评仍然是颇失体统的。例如,在纽约演出时,曾有过这样的恶言秽语:“可以  相似文献   

20.
一当英国的音乐出版商布兰德来到海顿处,邀请他到伦敦去的时候,这位音乐大师正在刮胡子。海顿一边抱怨那把粗制滥造的刮胡刀,一边说:“我要是能从谁那里得到一把好的英国造刮胡刀,那我就愿将我最好的乐曲中的一部送给他。”布兰德当场就把自己的那把刮胡刀给了海顿,这把刮胡刀给布兰德换来了一部四重奏的手稿,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