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接受视野中的孟子诗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和孔子、荀子相比,孟子对中国古代文论影响方式的最大不同,乃在《孟子》和孟子诗学中蕴含的思想智慧,是在接受过程中逐渐被中国古代文论发现和吸收的。按"言各有畛"的原则分析孔孟之间诗学主题上的根本变迁,可以看出,孟子"以意逆志"说中可以与西方文论、当代文论相呼应的思想智慧,中国古代文论在接受过程中对"以意逆志"说进行的重大理论改造及其意想不到的后果。中国古代文论对孟子"知言"、"养气"思想智慧的发现和吸收,表明了孟子对中国古代文论"大而化之"的影响方式的思想威力。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文论史上,以突出文学形式锤造为特色的魏晋南北朝文论,实现了一次有重大意义的理论突破。促成这次理论突破的,除“文学自觉”的经验基础之外,“言意之辩”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言不尽意”、“言尽意”虽宗致顿殊,但不是针锋相对的两派,而是在互不相干领域里进行的平行探讨。“言意之辩”对古代文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言不尽意”论唤起了文学对语言局限性的警觉,“言尽意”论坚定了文学“立言不朽”的信念,“立象尽意,得意忘言”论提升了文学运用语言的境界。“言意之辩”对古代文论的全方位影响,在陆机、刘勰那里得到了最突出的表现。陆机为古代文论的理论建构找到了一条“意、物、文”的贯穿线索,刘勰始终把“文学语言运用经济学”置于文学理论的中心位置。  相似文献   

3.
讨论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首先要认清古代文论体系的特殊性.对古代文论体系特殊性的认识,是我们走近古代文论的一个基本前提,而正确地理解传统,则是现代文论在百年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经验.通过解释中的转换与"他者"视角的介入,可以建立起古代文论与现代文论精神联系的桥梁.这样,古代文论就会以其独有的智慧资源和思想优势支持当代文论的本土化建设,而当代文论也将因古代文论的支持而显得厚重而不轻飘.  相似文献   

4.
李渔是中国戏剧史上著名的戏曲理论家。他一生以戏曲为职业,结合实践,潜心研究戏曲理论,“观听咸宜”是他戏曲理论的核心。他关注观众的欣赏水平,在剧本创作上,重视构造戏曲趣味效果的技巧,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进行了积极的开拓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回视过去的十年,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已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本文着重探讨了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三个途径:一、继承古代文论的人文主义和审美主义传统,建构"有根"的当代文论;二、转换古代文论的有效范畴,吸取传统文学批评手法的特点,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三、深入研究中西文化的异同,通过中西对话与融合,建构具有开放性的当代中国文论。  相似文献   

6.
“兴会”说是中国古代审美体验论的核心,是中国古代文论家对文艺创作构思活动中灵感现象的描述.中国古代哲学在自然观和认识论方面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与“知行合一”,由此,形成中国人重视直观感悟和直觉体悟的传统思维模式.同时,传统思想极为强调主体的道德学识方面的修养.而中国古代艺术灵感论——“兴会”说,则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7.
“诗言志”经过3000多年的“理论旅行”而走到了今天,存活在现代文论和批评的话语中。“诗言志”的转换经过了古代转换和现代转换两个大的阶段,沿着“转”和“换”两条线索进行。中国当代文论的建设,决不能走“全盘西化”的道路,也不能走“纯民族化”的道路,只能走民族化和中西融合的道路,其中民族化是前提,也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8.
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艺学必须建立在继承与发展中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但传统有精华有糟粕,传统不等于“古典”,也不等于“儒家”。不超越传统,不可能有中国文艺学的现代形态和历史发展,这需要对古代文论的文本作科学的创造性诠释,要总结文艺实践的新鲜经验  相似文献   

9.
和于礼乐:中国文论知识形态的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文论知识形态的生成根源于礼乐文化.礼乐文化本源上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天地差序格局的宇宙秩序的体现.用礼和乐的诗的经典化,影响了中国文论的知识形态和生产方式.生成于礼乐文化中的中国文学理论天然具有对和谐秩序的诉求,美善和谐、天人和谐、理性与感性和谐,是形成中国文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冯至与穆旦都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优秀的现代派诗人,他们有意识的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的方法进行诗歌创作,但冯至并没有与中国古典诗歌彻底决裂,在抒情方式的表达,诗歌意象的选取方面都与古代诗歌保持了某种内在联系,其诗作中处处闪烁着中国古代文论智慧的光芒。而穆旦则选择完全背弃古代诗歌传统,他拒绝在诗中借用文言辞句,致力于从现代口语中提炼诗句,避免或融进西方语言的理性和逻辑成分。这也是穆旦的智性抒情诗要比冯至的晦涩难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言"与"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是贯穿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一条轴线,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审美观念的变化等都有重大的影响。其中,庄子提出的"得意忘言" 说,尤其突出和重要。庄子在《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  相似文献   

12.
"妙悟"是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实际上也是一个审美心理活动过程.从"应目"(审美对象的获得)到"会心"(审美体验的展开),最后是"理得"(审美的超越)呈现出完整的审美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独特的中国的认知方式与接受方式.它通过直接、整体的观照与对象物我交融,达到忘我境界,从而进入一个超越自身的理想世界.  相似文献   

13.
真实与虚构以及二者之问的关系是小说理论中的重要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古代相关理论的追溯与爬梳,探讨中国古代小说理论中关于真实性与虚构性的问题,并由此总结中国古代小说理论“虚实”范畴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诗之为诗,正在于它给人以生的勇气。 诗论,能引人深入审美境界获取生命的真正尊严。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嬗变中,中国古代有辉煌洁瀚的诗歌,也有丰富精深的诗学理论。认识和把握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的特色,对于正确理解中国古代诗论的巨大理论价值和崇高的历史地位,建构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新的文论体系,使我们获得高情感与高艺术的平衡,沉醉于诗意世界,寻回精神的家园,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气"论文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大特色.笔者在文中以"气"这一传统文论范畴为着眼点,分析清代孔尚任传奇名作《桃花扇》气势充沛、气脉贯通、气韵悠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悲与喜是一组矛盾的对立体,从人的主观愿望看,人们追求的是生活的喜悦和幸福美满,但客观现实却难免给人带来苦的烦恼和悲的伤感。不论古今中外,不论社会和个人都会时有悲剧发生,不论来自人为的还是来自自然的都会给人类带来灾难,造成人间的悲剧。既然悲剧客观存在于现实生活中,那么作为具体、形象、生动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来说,也就不可能回避。被古代人民大众所喜爱的戏曲,无疑更利用其特有的表演形式把人间悲剧一个个浓缩在戏剧舞台上,震撼了一代代人的心灵。凡是看过中国古典戏剧的人都知道中国古典戏曲确实没有如西方戏剧…  相似文献   

17.
"五四"以来,中国文论明显经历了"全盘西化"和"西方文论中国化"的阶段,目前正走向"中西融合"的新阶段。这一阶段的到来,已做好了三项理论准备:"新理性主义"在价值论和方法论上实现了中西融合;"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突出了中西融合的任务和方式;"中国式文化诗学"是中西文艺理论融合之路通过上述二者实现创造性建构和超越的最终模式和必然归宿。揭示了这样的"三部曲",也就揭示中国文化诗学产生的历史合理性,以预测中国文论的未来。  相似文献   

18.
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是古代文论现代研究的一贯追求。既往的经验和教训表明,在进行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时候,应警惕泛化倾向,要解决对古代文论本体性的理解问题。在解决对古代文化本体性理解的基础上,坚持向内求深度、向外求形式同时并举,是古代文论现代转换可以选择的恰当策略  相似文献   

19.
对中国现代叙事诗艺术发展以至叙事文学的学术研究,是建立在对于中国古典叙事诗艺术传统及理论遗产的考察发现及价值重估之上的。中国古典叙事诗作品有三种基本叙事结构模式。中国古典叙事诗艺术所体现出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与纪事或感事型的叙事模式,质实的叙事诗论及美学原则,是中国古典叙事诗艺术及叙事美学与西方叙事诗学及创作的最根本差异。作为中国古代叙事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叙事诗对20世纪中国叙事诗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创造性转移,提供了必需的内在发展动因和基本的嬗变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学术研讨会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学术研讨会评述杨军(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西安710062;作者,女,43岁,副教授)90年代中期,文论界有三种力量交汇于同一期待中:一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一个世纪以来,它被置于研究“对象”的客体地位,它渴望转客为主,进入当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