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死亡之海”的告别采访,是我近40年记者生涯中极为难忘的。“死亡之海”是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别称,过去,我曾多次进入“死亡之海”,吃过苦,历过险,但却丰富了阅历,目睹过这一神秘世界的变迁。因而,不知不觉地热爱起这片土地。 近些年,听说“死亡之海”又有了出奇惊人的变化,自然令我心驰神往。于是,1997年深秋,在我退休之前,又专程从兰州千里迢迢来到塔克拉玛干,开始一次令人眼界大开的旧地重游。  相似文献   

2.
塔克拉玛干为中国沙漠之最,广布在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南倚昆仑,北近天山,西望帕米尔,东临罗布泊,面积相当干苏、浙、皖三省的总和。这里是清一色的黄沙世界,沙丘沙山起伏无垠,就像凝固着惊涛骇浪的大海,神秘恐怖,被中外探险家称为“死亡之海”。 我作为新华社记者,曾随有关人员六次进入“死亡之海”采访、考察……  相似文献   

3.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里有个“男人国”——石油部物探局沙漠物探队。清一色的男性公民。从1983年6月他们进入这旷古无人的“死亡之海”以来,那里从未出现过女性的影子。生活,也全然男性化了,就象塔克拉玛干本身一样,显得有些神秘莫测。谁能想到,第一次揭开这“男人国”神秘面纱的,竟是两个年青女子,两个闯进男人和风沙天地的女记者。“我要求进沙漠”1984年秋天,新疆库尔勒石油物探基地的一次会议,正在热烈讨论,谁也无暇注意到,会场角落坐着  相似文献   

4.
本世纪20年代,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曾自己动手打制一小木船,顺孔雀河漂到罗布泊试图征服塔克拉玛干这个世界第一大流动沙漠,但他们只进入沙漠200公里,因缺水几乎使整个探险队险些被沙漠吞噬,他逃命到和田河边,用皮靴灌满水才救了一命。他由此成为纵穿塔克拉玛干沙漠距离最长的探险家。后来,在《亚洲探险》中他称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死亡之海”。“死亡之海”因此而名扬全球。四十多年前,为了解放南疆,人民解放军的一支部队曾徒步从新疆阿克苏穿越大沙漠进军到和田。时间推移到本世纪90年代,人类又一次叩响“死亡之海”  相似文献   

5.
那是1960年的深秋,我刚从帕米尔高原回到南疆农村,分社来了一个电话,说有一支沙漠考察队准备深入到曾经有“人类禁地”之称的塔克拉玛干去,要我随同前往。进沙漠,去塔克拉玛干,对我这个从未见过沙漠的南方人说来,当然是件很稀奇的事情。在踏上征途的前一个夜晚,我想了很多很多,打算如何详细地记录沙漠里的风光景物和各种奇万古怪的自然现象,也打算认真了解有关沙漠的神话、传说和故事,更想仔细地描绘我们的劳动人民在三面红旗的照耀下,向沙漠要土地。要粮食、要牧场、要森林、要一切资源的壮举。  相似文献   

6.
公元1991年金秋,我有幸再涉“死亡之海”,成为六次进入中国塔里木大沙漠的新闻记者。六进沙漠的时间跨度为31年。这六进六出于我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大漠依旧,风沙如故,而斗转星移,时代变迁。之一,首闯大漠,我才20出头,如今已是年逾半百;之二,起初是以骆驼为舟,苦渡沙海,后来却是坐汽车乘飞机进到沙漠腹地;之三,先前在沙漠的感知,无非是些荒凉可怖的沙漠景物,今天目击到的却是一幅生机勃勃的“人战沙漠图”:千车在沙漠竞驰,飞机在沙漠起降,钻塔在沙漠屹立,油路在沙漠伸延,沙漠地震勘探设备在隆隆炮声中,为勘探者源源不断提供沙漠下深层的信息。这些今非昔比的变化,常使我遐想联翩。  相似文献   

7.
1995年11月22日,《经济参考报》刊登了我和石油管道报记者采访的《我国建设首条沙漠油气大动脉》的消息和《从死亡之海到希望之海》的画刊,友人见面就说:“死亡之海我们中年人都不敢去,你年过六旬竟去了,身体没事吧?”  相似文献   

8.
公元1991年金秋,我有幸再涉“死亡之海”,成为六次进入中国塔里木盆地中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记者。六进沙漠的时间跨度为31年。首闯沙漠,我刚20出头,靠的是以骆驼为舟,在沙海苦渡,所感知的无非是些荒凉可怖的沙漠景物。而后来进入大漠时,我已年逾半百,乘坐的是汽车、飞机,看到的是一幅“人战沙漠图”:千车在沙漠竞驰,飞机在沙漠起降,钻塔在沙漠屹立,油路在沙漠伸延,地震勘探设备在隆隆炮声中,为勘探者源源不断提供沙漠下面地层深处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新疆的大沙漠里有一种树叫红柳,生命力极强,坚韧不拔。它不畏风雪严寒,不惧狂风暴沙,数十年乃至上百年如一日,深深地扎根于大漠之中。这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新疆人也喜欢把扎根大漠干事业的人比喻为大漠红柳。20年前,20岁出头的维吾尔族青年艾来提·吾买水就迈入新闻门槛,干上了省报新闻记者这一行。当时,着实令许多同龄人羡慕。而今已40岁的他正值年富力强,他是(新疆日报)常驻南疆阿克苏地区的记者。20年来,他扎根闻名世界的“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大漠,跑遍了13万多平方公里的阿克苏地区八县一市、12o多个乡场和所有的乡…  相似文献   

10.
我写的第一篇新闻:《某部“死亡之海”求生存》,发出不到一个月,就在(人民军队》报和《解放军报》上露了脸。实在出乎意料。但细细想来也顺理成章,因为这篇稿子写出了特色。那年,部队为提高野战生存能力,开进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著名“死地”南直沟驻训。当地没有任何生存条件,只有占商队留下的堆堆白骨。还传说这甲的沙暴覆没过唐代西域的龟兹军。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下,部队座战大漠40天,完成了沙漠生存、作战以及裸露地形上的大部队行军、伪装等课目训练。还对沙漠地区后勤保障、战地救护、坚固阵地构筑等课目进行了认真研究,并摸索…  相似文献   

11.
董倩  南香红 《今传媒》2004,(6):16-18
短片解说词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里,有一条中国最大的内陆河叫塔里木河。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的原因,这条曾经丰沛的河如今老了,在她弥留之际,《南方周末》记者南香红沿着沙漠,寻找她曾留下的足迹。 主持人:你好!南香红。我看到你很多报道都是关于文化、历史方面的,其中像塔里木河的报道,属于时间上比较早的。当时你报道塔里木河,为什么?南香红:报道塔里木河是我在《新疆日报》做记者的时候,因为塔里木河在新疆,特别是和新疆南部人民的生活关系非常紧密。主持人:这条河的确很重要,当时你在报道这条河的时候,它已经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引起了你的重视?南香红:有一次我到塔克拉玛干去采访,车在沙漠边缘走的时候,我就看到一条非常小的像渠沟一样的河流在那儿流。我就问同行的:那是什么呀?他就告诉我这是塔里木河,当时我非常的震惊。主持人:为什么会震惊?南香红:因为从小在我们学习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塔里木河是中国最大的一条内陆河。我原来想象它是一个水量非常丰沛的、非常浩荡的一条大河,没想到我看到的是一条非常可怜的小渠沟。主持人:有多细?南香红:大概也就是三、五米宽。它的河两岸周围的沙山已经非常的高,马上就要淹没这条河的趋势,而且里面是非常浑浊,非常...  相似文献   

12.
新疆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聂晶疆等3人,由南昌鸿雁摩托车厂派出的技师邓在茹、毛东雄陪同,组成“塔克拉玛干摩托环行采访队”,去年8月3日从乌鲁木齐出发,经过81天的艰苦行程,环绕“死亡之海”驰骋6000多公里,于10月23日胜利完成采访任务。归来后他们写出1篇万余字的散记,这里发表的是从中摘编的几个片断。借此机会,我们谨向这3位新闻界的勇士和支援他们完成任务的随行技师表示崇高的敬意!  相似文献   

13.
一次令人羡慕的“死亡之海”之行并不是天天都有新闻。但是,探险队中的新闻记者偶然一天发现在沙漠深处的一个僻远的乡村里,竟有一个汉人居住。此汉人身世的离奇带出一段血泪斑斑的历史,这件事一下子构成了一条新闻,以至今天这条新闻还在延续,“白毛  相似文献   

14.
记得在沙漠途中,一位同伴说过:“现在赚几万、几十万的人不少了,能进塔克拉玛干的人却不多,我们算得上极少数拥有这种幸运的人。”这话不错。我们是少数幸运者之一。怀有这个愿望,对我们而言,至少也有十几年了。1992年年底,我们作为特约记者,有幸参加中日青年塔克拉玛干沙漠联合探险团做随团采访,行涉5800公里,历时55天,其中步行600余公里,算是实现了我们的夙愿。当一回驼工进入沙漠,无法想象人不借助骆驼的帮助。这种牲灵擅走沙漠,最长能熬过9天不吃不喝,大骆驼的负重力有四五百公斤,“沙漠之舟”的美誉恰如其分。在若羌县瓦石峡,我第一次见到将组成我们沙漠驼队的39峰骆驼。说起来算我们“不幸”,如今  相似文献   

15.
记与思     
记与思朽木那回“打的”,与司机聊。当他得知我的身份后,鼻出哼声,脸显不屑。惊问其故,曰:记者太吹。他说,现在报纸、电台、电视里,报道了不少私人轿车快要进入家庭的消息,就“纯属海吹”。他给我讲出三条理由,说明这私人轿车进家庭云云是“造热”。一是钱。四个...  相似文献   

16.
本刊1997年第7期发表了新华社记者宋政厚写的《六进“死亡之海”》。又一年过去了,令人遐想的大漠现在是个什么样子,请看——  相似文献   

17.
800里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作为世界第二大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有着世界最复杂的地貌,流沙占沙漠的80%,最高日温差达70摄氏度。就是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廊坊管道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的今天,地球上尚有不少地方未被人类真正认识,位于新疆南部的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就是其中之一。“塔克拉玛干”是维吾尔语,意即“进得去出不来的地方”。还有一种意思是“埋藏财宝之地”。塔克拉玛干沙漠北依天山,南靠昆仑,地处塔里木盆地的中央,东西长1200公里,南北宽600公里,总面积达3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3个浙江省。这片广袤的沙漠一直吸引着无数的探险家和科学家。但由于  相似文献   

19.
我面前的她,身材修长,长发如瀑。大大的眼睛和白皙的脸庞散发着女性特有的魅力。望着眼前这个令人眩目的女性,我怎么也无法相信,这就是那个9次横穿“死亡之海”、徒步4000公里采访  相似文献   

20.
“胡万林犯的是间接故意杀人罪”“我认为胡万林的罪行,就像秃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司马南说,“他不仅仅犯有检察院公诉他的非法行医罪,更犯有‘间接故意杀人罪’,关于这一点我将在庭上公开提出!”他解释说,胡万林既然精通医术,无疑知道大量使用芒硝会导致死亡,明知不可为偏偏为之,可谓故意;结果欠下人命,此乃杀人;手段又不像普通杀人犯那样,所以是间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