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引论宋人王子韶创“右文说”,认为“古之字、,皆从右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此后,王观国、戴侗、黄生等人都支持这一说法。至清代小学大倡,认声音通训诂,右文说又得到进一发展,但颇有过激偏颇之词。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提出“凡从某之字多有某某义”,“凡从某之字皆有某某义”。前一说近乎事实,后一说则过于武断。黄承吉在《字义起于右旁之声说》中则说:“谐声之字其右旁之声必兼有义,而义皆起于声。凡字之以某为  相似文献   

2.
梁波 《华章》2012,(20)
“右文说”主张声符表义,声符细致地隐含着字义的具体内容,本文就“右文说”的源流进行了略述.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说明,一是许慎《说文解字》对声符示意功能的分析;二是以《释名》为代表的声训方式;三是从杨泉《物理论》与顾野王《玉篇》求证;四是从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与王安石《字说》来论证.文章指出了“右文说”的文字学意义,从文字学角度阐发了“右文说”的学术价值和源流,同时还指出“右文说”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鼻”字的本字为“自”字。东汉许慎 《说文》一书中说:“自,鼻也,象鼻形。”也 就是说:“自”是一个象形字,其本义就是 指鼻子。由于人们在说到自己的时候经 常会指着自己的鼻子,故“自”的字义后  相似文献   

4.
<正> 现代汉语中“人才”、“奴才”、“蠢才”名词的“才”,和“方才”“刚才”副词的“才”,字义和字形结构联系不到一起,换句话说这“才”字的结构的原意是什么? 《说文解字》说:“才,草木之初也,从│上贯─,将生枝叶也,─,地也”。  相似文献   

5.
说“确”     
确字,《说文》云:“馨石也,从石角声”。馨者坚也,是确字的本义为坚石。引申为凡坚、实之称。“确”字的俗体作“確”,徐铉《说文》注、《复古编》、《六书正讹》皆称“确”俗作“確”。《说文》无“確”字,盖确、確为古今字。坚义之“确”,经籍大多以俗体“確”字代之,如《易·文言》:“確乎其不可拔”,注:“確,坚也”。《庄子·应帝王》!“確乎能其事者而已矣”,成玄英疏:“確,实也”。《文选·刘孝标辨命论》:“確乎纯乎,一作而不易”,注引司马云:“確乎,  相似文献   

6.
解《诗·大雅·韩奕》:“其殽维何,炰鳖鲜鱼。”其中“鲜”字毛传无注,郑笺云:“鲜,鱼中脍者也。”段玉裁的《诗经小学》在“炰鳖鲜鱼”条说:“《说文》:‘鲜,鱼名。’‘鲜,新鱼精也。’”按:郑玄与段玉裁之说皆非,“鲜”字乃“解”字之形误,当为“杀”意。由于“解”字与“鲜”字篆文或俗写形体皆相近,因而造成形近而误。“解”字在古籍中常因形近而被误写为“鲜”字,令词义晦涩,学者须用“解”字义解之,方能使方章怡然理顺。古籍中二字有不少因形近而误的例子。《诗·曹风·蜉蝣》:“蜉蝣掘阅,麻衣如雪。”而孔疏云:“…  相似文献   

7.
四 夬(kuài) ( ),《说文》释曰:“分决也。从又■,象决形。”徐锴曰:“‘■’物也。‘1’所以决之”。许氏释“夬”为“分决”意。徐氏从字形上作进一步说明:手持‘■’分决‘■’(物)。在《说文》中,凡以“夬”作构件组成的字皆言之以“形声”,失之笼统。实际上,大多数以“夬”为构件组成的字是“会意兼形声”字。“夬”为“分决”  相似文献   

8.
讲“通假字”,讲“古今字”,其目的都是为了训释字义,以读通古籍。它们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很难严格区分。过去的训诂学家认为今字在《说文》里没有的,是古今字,借字与本字在《说文》里都有的,是通假字。这是不可靠的,如“悦”字《说文》里没有,段玉裁认为“说悦,古今字。”其实《孟子》里就有了“悦”字,如《孟子梁惠王下》:“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这怎么解释呢?  相似文献   

9.
“鼻”字的本字为“自”字。东汉许慎《说文》一书中说:“自,鼻也,象鼻形。”也就是说,“自”是一个象形字。其本义就是指鼻子。由于人们在说到自己的时候经常会指着自己的鼻子.故“自”的字义后来逐渐演变为作第一人称代词“我”“自己”解.  相似文献   

10.
<正>我国汉字大约有十万字,其中常用字只有几千字。汉字文化渊源流长,"说文解字"在民间称为测字,而东汉许慎撰写了我国最早的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后来也有不少文字学书籍,如《说文解字注》《说文解字义证》等。这些数据记录了我国大量古字资料,它能分析字形、诠解字义、辩识音调,对研究古文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阅读中也有一些生涩的汉字,使学生在阅读时不知其意。通过"说文解  相似文献   

11.
释“耑”     
《说文·耑部》:“耑,物初生之题也。上象生形,下象其根也。多官切,”寻《说文》本义,经传全无。段玉裁说:“古发端字作此,今则端行而耑废。” 今按:考江淮南区方言,称植物刚刚生长出来的幼芽为“耑子”,如“草耑子、花耑子、芦苇耑子”之类。江苏东省台市人音“耑”为[tuo~(-1)],正合“多官”之切音。可知《说文》“耑”字的古音古义仍完整地保存在江淮南区方言中。 《古陶文录》中战国陶文“耑”写作秦篆作,皆上题下根,物初生之象。可见,“耑”之本义与“耑”之初形密合无间。  相似文献   

12.
对于我国古代诗家词人在追求意境这一审美目标中注重“炼字”的问題,历来论述不少,且有很多高论。尽管如此,也还想谈一点自己的体会。古人常把“吟安一字”当作诗词“工拙”的关鍵。《苕溪渔隐丛话》说得很有趣:“诗句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这个点铁成金的灵丹,自然是指点睛之笔,也就是在意境之“眼”上炼字。《诗人玉屑》说:“古人炼字,只于眼上炼”,《诗法家数》也说:“诗要炼字,字者眼也。”正是此谓也。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第三册《采草药》(《梦溪笔谈》两则)一文中对“自从本说”的注释是:“意思是说,自然应当遵从这种说法,即指上文的古法。”笔者认为此注释欠妥,值得商榷。其理由如下:第一,从字义上看,“自从本说”中“本”字应解为“木本”,可指草木的根、茎、种等。《辞海》中“本”字的第一个义项就是:草木的根或茎干。《国语·晋语》中有“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庄子·逍遥游》中有“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校卷曲而不中规矩”。《辞源》中也有类似说法。另外,这里的“说”,也不应注释为“说法”而应…  相似文献   

14.
“相”的意义、词性、用法较为复杂,前人多有争议。最近看到周仁的文章,有些观点不敢苟同。因此,本文拟从词性和句法功能的角度对“相”字意义作进一步探索,旨在理清“相”义的源流和词性的演化过程。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中解释说:“相,从木目,省视也。”其例证是《易经》“地可观者,莫可观于木。”及《诗经》“相鼠有皮”。《尔雅》《毛诗》则释为“察视”。段玉裁释为“目接物”。“察视”“省视”意义接近。说:“相,度才也,  相似文献   

15.
在宋代的字书中,最标新立异的要算王安石的《字说》。这本书在宋代就已受到不少学者的批评,但由于王安石政治地位极高,在他当政期间,主司用此书取士,读书人不敢不学习,所以也曾风行一时,产生了一定影响;而在中国文字学史上,《字说》一书也因其荒诞不经而成为字学发展中的有趣故事,知者亦复不少。可惜的是,《字说》在元初以后便散失,全貌不得而知。但从一些学者的论著中,尚可钩稽出五六十条内容,诸如“波者水之皮”、“坡为土皮”、“诗为寺人之言”、“同田为富”等等,足以窥斑见豹。此书的主要特点,正如前人所指出的,是不问“六书”,昧于形声之旨,把一切文字都看成会意字,单纯从通行字形出发而对字义作非造字本意的解释,穿凿附会,多荒谬之论。显而易见,从科学的角度看,《字说》对于中国的文字学,其价值是很低的。但是,《字说》式说解文字的现  相似文献   

16.
《说文》部:器,皿也,象器之口,大所以守之。对此说解,近现代学者多不以为然。王筠《说文释例》云:“即其从犬亦不可解,古义失传,许君亦望文为说而已。”于《香草校书》云:“器苟盛物,犬方盗食,又焉能守?”于是有多种新的解释,《香草校书》以为所从“犬”代表利组,于氏《说文职墨》又以为“犬”篆象尊形而非“犬”字;又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引强运开说,以为‘哈文器字似皆从,、器古音皆在十五部,疑从得声也”;《尔雅·释器》释文引《说文》作:从犬从声也”,沈涛《说文古本考》因谓“盖古本作从犬所以守之,器声”,…  相似文献   

17.
贾谊《过秦论》中的“谁何”一词,据《中华活叶文选》张世禄注:“陈利兵而谁何——(在险要的地方)设置驻军盘查来往的人是干什么的。谁何,呵问是谁。”管汀在他的《材料、考证和古典文学研究》一文中也说:“‘谁何’二字,本是指巡逻者对行人呵责、诘问的意思。”(见《文学遗产》一九八三年第一期)高中语文从八二年以来出版的课本里,也改注为:“[而谁何]呵问他是谁,  相似文献   

18.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是人们进行交际的一种辅助工具。作为一个双音节合成词,从字义上讲,“文”与“字”的意思是完全相同的(见《新华字典》),这也是如今人们提到“文字”时,未将二者加以区别的主要原因。其实,古时“文”与“字”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19.
刀字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被解释为兵器,而《诗经》中"曾不容刀"的"刀"则被认为是假借字。但实际上,其假借一说仍有待考证。而刀字的本义也存在疑点,刀字与小船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刀字所蕴含的文化和字义源流是极具研究价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有些人误把“冒”的上半部分写为“月(yue)”字,为此,笔者查阅了一些工具书。 《说文解字》把“冒”收在“月”部。月,《说文》:“小儿蛮夷头衣也。从门,二;其饰也。凡月之属皆从月。”冒的本义是覆盖。《易·系辞上》:“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曹植《公宴》诗:“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从冒的本义可以看出,它跟“月(yue)”是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